萬丈高樓平地起。
這裡說的是不管做什麼事,都要事先打好基礎,基礎是一切的根本,沒有基礎的話,上面的一切都不是不穩的。
拿來舉例的房屋更是如此。基礎是一棟房屋最重要的一部分。農村人建房,對於基礎特別重視,這個不分什麼時候,以前也是這樣。
我們農村自建房,最多的就是磚混結構,兩層居多。那有人會說,如果我是磚混結構的兩屋小樓,做什麼類型的基礎為好呢?
這裡的好,是要做到既可以保證房屋不會發生隱患,而且還要做到相對省錢,也就是說,我們要做的基礎是自己的房屋完全夠用,並且不浪費。
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知道自建房基礎都有幾種,然後再分析兩層磚混用什麼基礎。
一、自建房基礎有幾種
一般情況下,我們自建房的基礎有幾大類,分別是條形基礎、獨立基礎、片筏基礎、井格基礎、樁基礎、箱基礎。
箱基礎主要是用在土質鬆軟地區,這是種由鋼筋混凝土澆灌在底和頂中間的縱橫牆體基礎,特點是基礎面大,可以有效防止因為土質鬆軟造成的後期沉降。
樁基礎就是在房屋地基下選點打樁,是深基礎的首選,多用於深坑回填的地基,因為這幾根樁整個託著上面的地基,更加穩定,當發生回填土沉降時,這些樁體開始發揮作用,等於是受力點都在樁上面,沉降不影響房屋的穩定性。
井格顧名思義,就是下面將柱子的腳縱橫相連,形成井字形,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提高穩定性,當房屋有可能發生傾斜時,這些縱橫相連的柱子開始發揮作用,繃緊後使房屋在原本的地方不動。
所謂片筏又叫筏板基礎,就是將下面的柱子及條形基礎連成一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硬化基礎,對於沉降有基本的遏制作用。
條形基礎就是我們常說的地梁,但並不是說地梁就是條形基礎,如果非要這麼說,應該叫「地連梁」。長度大於寬度,長度等於或大於寬度十倍為條形基礎,有柱下和牆下兩種。不管是柱下還是牆下,我們可以看到條形基礎起到作用同樣是託起房屋,發生沉降時,使房屋壓力落在地梁上。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基礎不管怎麼變,防止房屋沉降是第一位,那麼我們兩層的磚混小樓該選擇什麼基礎呢?
二、兩層磚混小樓用什麼基礎
我們上面已經說了幾種基礎的特點,但我們沒有說造價。從上面我們可以出,這些基礎的繁複程度其實決定了它們的造價。
像是上面這些基礎,每一樣都造價不菲,但最省錢的無疑是條形基礎。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們二層磚混小樓,可以用條形基礎嗎?也就是說,條形基礎可以做到使房屋穩定嗎?
完全是可以的。
我們要知道,下面用什麼基礎,主要是看我們的土質和上面樓層的多少,因為樓層多的話,地基承受的壓力就大,相應的就需要在下面增加抗壓基礎。
而我們建的是兩層小樓,這在農村自建房中太常見了,在一些老地基上,甚至都不用地梁也可以。
兩層的樓高不算高,如果是地基土質好,最省錢也最簡單的條形基礎無疑是最佳選擇。
那有人會說,我是做柱下條形基礎還是牆下,這個就看個人選擇了,一般情況下,農村兩層做條形基礎,柱子都是直接從地梁上開始向上起的,所以不存在柱下基礎,都是牆下。
但也有人直接下面做了柱子放大腳,這也不是不可以,但這樣相應的代價就增加了,視自己的經濟狀況而定吧。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是最常見也最普通的地質情況,比如說我們的地基是老地基,以前上面就是房子,這樣做完全是可以的。但如果是回填地基,比如以前是個大坑,這個就需要考慮樁型基礎和獨立基礎了。
所以這個並不是絕對的,用什麼,怎麼用,除了經濟能力以外,還要考慮地形等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