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家長,如何應對教育「內卷」化

2020-12-05 騰訊網

最近,有一則新聞比較火,說的是江蘇一位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短視頻迅速傳遍網絡媒體。隨著家長退群的發酵,江西、遼寧等省市都出臺文件,要求教師親自批改作業,嚴謹家長、學生代勞。其實,這種種都反映了家長心中的疑惑:學校教育值不值?如果煞費苦心地學了好多年依然看不到一個有希望的將來,還要那麼努力的學習嗎?反映出了部分家長心中的焦慮。

這不得讓我聯想到最近很火的「內卷「。英文叫做:Involution。原來的翻譯是:額外的投入無法增加產出。中文真是博大精深。什麼是「內卷」。本來是指一種形態: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但現在是有波浪而不前進,有螺旋而難上升——這就是「內卷」形態。「內卷」以及「內捲化」的概念,首創者是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根據吉爾茨的定義,「內捲化」是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無法漸進增長的現象。

所謂教育的「內卷」化,就表現為「凡人版軍備競賽」,學校、家長、學生們相互內卷,相互消耗。與「內卷」最接近的一個語詞,大約就是「內耗」,任何無實質意義的內部消耗,皆可稱為「內卷」。「內卷」在教育領域,則意味著「白熱化的競爭」「無意義的消耗」,每個受教育者像陀螺,要不斷抽打自己,讓自己「空轉」,消耗巨大精力,消耗聰明才智,消耗青春年華,結果卻並沒有增進什麼。比如「名校升學率」,弄得人人為之瘋狂,但北大清華這些名校的招生名額都是確定的,並不會因為「名校升學率」的激烈競爭而增加多少。

仔細考慮一下,周邊有教育「內卷「的現象嗎?學校老師,由於我們讀的是公辦,老師都不建群,更不會布置家長、學生額外的作業、任務。更別說讓家長批改作業,回家孩子做完作業,有責任心的家長自然應該拿起來看兩眼。我們小時候爸爸媽媽也會檢查下作業,必要且應該。

家長群,我們班級群幾乎不討論題目,也沒有家長大庭廣眾之下扔出一些有難度的卷子。這點很和諧,很大程度是由於部分家長們的克制換來的對群裡全力家長焦慮的緩解。當然,學有餘力的同學們自然可以組成興趣小組分享一些難題,超前學習。但至少我們沒在興趣小組裡。至於學校內每次測驗、練習的排名,更是不可能存在的。頭部和底部無論在哪裡都存在。孩子壓力的大小,不取決於現在,而是兩三年之前學習習慣的養成和知識的灌輸。

所以,對於剛剛生長的小苗苗而言,「內卷「對孩子的現階段幾乎沒有影響。所謂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的扭曲,造成了教育「功利化」「內捲化」。作為一名二年級學生的爸爸來看,評價標準哪裡變了呢?組織和企業的KPI評價不是也在變嗎?一定所有的工作都是高效的嗎?或許也未必吧。

如果不是2020年的那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和妞的近視,可能我們還更加沉迷於對知識快速的汲取。而由於近視,我們採取了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比如更多的運動,更多的曬太陽,更多的用耳朵傾聽記憶。無論是校內、校外的知識,只要學習了,儘量要求無差別的掌握,得滿分。按XES的叫法,滿分才是「學霸「。

綜合來看,內卷指的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是指人員回流造成一定程度的競爭加劇,可能也是由於疫情帶來的影響之一,與之相反的全球化的輸出。內卷影響的不止是小學生,更多的是對即將畢業大學生的影響,也影響著上班的打工人們。「打鐵還需自身硬「。所以,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對於近視妞而言,「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是中長期我要和她一起要做的事情。

相關焦點

  • 教育內捲化:小學生減負與中考壓力間如何平衡
    因為教育目標出現了重要調整。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深刻影響了小學生的日常生活。   首先是全面發展。中國在1999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出臺《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號召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如何落實呢?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升學考試考核。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教育內捲化」。
  • 在線教育精細化運營,如何避免內捲化?
    教育創業者如何避免踏入這種怪圈?無論是哥德式建築還是智慧型手機,他們在發展過程中其實並沒有取得什麼大的突破,只是越來越精細化,而這就是非常內卷的方式。那麼,內捲化的教育運營是什麼樣的?在線教育公司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正在走向「內卷」?
  • 程式設計師真的「內捲化」了嗎?如何應對?
    這個問題目前共有6029位關注者,瀏覽量達到500多萬,從關注量和瀏覽量上來看,大家對之後的職業發展的趨勢還是非常關心的,那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程式設計師如何應對「內卷」這個問題。內卷是什麼?內卷又稱「內捲化」,譯自英語involution,本是社會學術語,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更高級模式的現象。2020年下半年,有幾張圖片刷屏:有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人邊騎車邊用電腦,有人床上鋪滿了一摞摞書……「邊騎車邊用電腦」的同學被稱為「卷王」登上熱搜。
  • 教育「內捲化」,一個很容易掉進去的坑,該如何破局?
    既然這個詞最近這麼火,那我們就潮流一下,一起來談談什麼是內捲化?而教育內捲化又體現在哪些方面?01 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又譯為"過密化",最早出自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的《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
  • 到底什麼是「內卷」,如何應對?
    有人說,內卷就是一種過度競爭的狀態。比如加班,為什麼要加班?是老闆逼迫的嗎? 不是的。讓你加班的人不是老闆,而是其他加班的人。這是網民口中的職場內捲化。 再比如上早教。讓你孩子上早教的不是早教機構的銷售,而是其他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家長。這是教育內捲化。
  • 小學生95分排名倒數:「內捲化」的教育下,家長和孩子該何去何從
    教育「內捲化」苦的是誰?今年非常流行一個詞——「內捲化」,就是指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大家為了競爭有限的資源,就要比別人做得更好,也被戲稱為「凡人版軍備競賽」。而這種「內捲化」,已經向教育界蔓延。被「內捲化」的家長殺紅了眼剛剛被一條「三年級的孩子開始學習初中數學」的內容驚呆,又被一條「寶媽分享6歲孩子如何提前學完四年級課程」的乾貨嚇到。
  • 五年級小學生,英語水平超過高中生?母親直言:教育原則只有1條
    在2020年這一年裡,高考、成績、學生這些名詞總是逃不開教育熱議話題,在高考結束後,又出現了一個新型詞彙,那就是「內捲化」,這個原本運用於經濟領域的詞彙,開始在更廣泛、更接地氣的領域裡,進一步的發散,進而引發熱議。
  • 線上教育成熱潮,教育行業也有內卷?學姐帶你看20年教育熱點
    ,很多私立學校和教育機構在上半年紛紛倒閉,能夠撐到網課來臨,全面復學的教育機構,絕對是大浪淘沙之後留下的金子,回首整個2020年教育也出現了諸多熱點,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教育行業的五大熱點。線上教育最熱的是在線教育,今年上半年很多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小學生都開始用釘釘上課,隨後學習通、企業微信、QQ直播,還有各種軟體都加入到在線課堂的陣營當中,在線課堂的興起可以保證孩子在家中也能享受到學校教育。教育部也對此表示支持,未來在線教育可能會形成一個新的分支,會更加頻繁地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
  • 什麼是「內捲化」?哪些現象可以稱之為「內捲化」?
    後臺有朋友留言說沒看明白,究竟什麼是內捲化?近兩年常聽人說,卻一直沒弄明白是什麼意思。這兩年內捲化突然就火了,有職業內卷,產品內卷,技術內卷,教育內卷......仿佛各行各業都在內捲化!,以及它的表現;下期則重點聊聊針對內捲化有什麼好的對策。
  • 教給孩子這幾種能力有力應對教育內捲化
    面對教育內捲化,父母教給孩子以下幾種重要能力:1.自主學習能力,在自己身心能夠承受的情況下,努力求得一個高學歷,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種高競爭力。順其自然,因人而異。4.懂得應對人性,看淡成與敗。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是暫時的,都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緒,不燥不驕,冷靜對待,來日方長。但無論何時何境,對於一個創業者,都要和人打交道。要善於分辨,了解人性,應對人性,有能力以最低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把不善、不良和隱患之人巧妙地屏蔽在生活工作之外。任何時候不被人性所傷,即使傷了,也能很快復原。
  • 劉雲杉談「教育內卷」:教育解決不了社會結構問題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雲杉四年前做過一個訪談,研究對象是一位從農村考入北大的孫學商同學(化名)。孫同學在大學期間非常努力,也掌握了就業所需要的各項專業技能。可他仍然沒能如願進入投行工作。原因聽上去挺簡單,他不清楚如何去社交,如何拿到實習機會。
  • 給小學生家長減負,讓教育回歸初心
    針對這一問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範小青就提交了給小學生家長減負的提案,可以說反映了諸多家長的心聲。有調查顯示,80.3%的受訪者認為學校教育對學生家庭的依賴嚴重,75.6%的受訪者認為「陪作業」等已經給家庭造成了較重負擔,64.7%的受訪者認為「全能家長」不是「全能寶寶」的必要條件。
  • 北大教授:「教育內卷」之下,教育已扭曲成各方利益博弈的賭場
    原因聽上去挺簡單,他不清楚如何去社交,如何拿到實習機會。 孫學商告訴劉雲杉,臨近畢業,他才明白,實習和校園學習如同兩條腿,哪兒短了,都是跛足。視野的差距令人絕望,「因為這不是我自己造成的,而是我的出身造成的。」
  • 在線教育瘋狂,孩子卻在被「內卷」
    家長的焦慮,已成為培訓機構最佳的成單抓手。幼兒學編程、奧數成標配,在內卷下,孩子們開始提早適應了996甚至007。1 孩子也「內卷」北京10號線海澱黃莊,是北京教育培訓機構最扎堆的高地之一。路過地鐵口,巨大的編程貓廣告映入眼帘,上面的文案赫然寫著:4歲孩子樂趣學,10歲python好銜接。
  • 智庫理論動態丨扶貧的「內捲化」困境及應對(外二則)
    學者們高度關注扶貧「內捲化」現象,並對它的具體表現作了釐清。其一,扶貧「內捲化」常見於資源錯配。農民分化、精英俘獲和貧困戶識別困難等因素導致扶貧資源與扶貧目標發生偏離,無法流向迫切需要幫扶的弱勢群體。其二,扶貧「內捲化」意味著資源轉化低效。
  • 什麼是內捲化?
    」和「內捲化」視角,來透視華為這個巨無霸,竟然發現了許多「約定俗成」慣性中的大問題。近一段時間,內捲化(Involution)成了一個網絡熱詞,被頻繁地用於各類社交媒體針對諸多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之中。華為95後新人丘小海,以在青年中流行的「內卷」和「內捲化」視角,來透視華為這個巨無霸,竟然發現了許多「約定俗成」慣性中的大問題。
  • 家長不改作業要寫說明 當事媽媽:教育內卷讓家庭疲憊
    口述|「家長不改作業要寫說明」當事單親媽:教育內卷讓家庭疲憊多地教育局開始出新規嚴禁「學生作業家長批改」。看到這一變化,明琍(化名)感覺欣慰。34歲的明琍是一位單親媽媽,來自江西南昌。此前因無法給孩子批改作業,需要向老師提交一份手寫證明,最終她「不堪其擾」,選擇向媒體爆料。
  • 「家長不改作業要寫說明」當事單親媽:教育內卷讓家庭疲憊
    從此前的家長退出家長群,再到如今受關注的「學生作業家長改」,家校關係中脆弱的一面再次呈現在人們面前。作為其中的親歷者,明琍如何看待家校關係?一位單親媽媽,怎樣兼顧家庭教育與個人工作?近日,明琍向澎湃新聞講述她陪伴孩子做作業以來的心路歷程,其中包含了一位普通母親對於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母職的探討以及教育內卷等話題。
  • 「家長不改作業要寫說明」當事媽媽:教育內卷讓家庭疲憊
    從此前的家長退出家長群,再到如今受關注的「學生作業家長改」,家校關係中脆弱的一面再次呈現在人們面前。作為其中的親歷者,明琍如何看待家校關係?一位單親媽媽,怎樣兼顧家庭教育與個人工作?近日,明琍向澎湃新聞講述她陪伴孩子做作業以來的心路歷程,其中包含了一位普通母親對於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母職的探討以及教育內卷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