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新聞比較火,說的是江蘇一位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短視頻迅速傳遍網絡媒體。隨著家長退群的發酵,江西、遼寧等省市都出臺文件,要求教師親自批改作業,嚴謹家長、學生代勞。其實,這種種都反映了家長心中的疑惑:學校教育值不值?如果煞費苦心地學了好多年依然看不到一個有希望的將來,還要那麼努力的學習嗎?反映出了部分家長心中的焦慮。
這不得讓我聯想到最近很火的「內卷「。英文叫做:Involution。原來的翻譯是:額外的投入無法增加產出。中文真是博大精深。什麼是「內卷」。本來是指一種形態: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但現在是有波浪而不前進,有螺旋而難上升——這就是「內卷」形態。「內卷」以及「內捲化」的概念,首創者是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根據吉爾茨的定義,「內捲化」是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無法漸進增長的現象。
所謂教育的「內卷」化,就表現為「凡人版軍備競賽」,學校、家長、學生們相互內卷,相互消耗。與「內卷」最接近的一個語詞,大約就是「內耗」,任何無實質意義的內部消耗,皆可稱為「內卷」。「內卷」在教育領域,則意味著「白熱化的競爭」「無意義的消耗」,每個受教育者像陀螺,要不斷抽打自己,讓自己「空轉」,消耗巨大精力,消耗聰明才智,消耗青春年華,結果卻並沒有增進什麼。比如「名校升學率」,弄得人人為之瘋狂,但北大清華這些名校的招生名額都是確定的,並不會因為「名校升學率」的激烈競爭而增加多少。
仔細考慮一下,周邊有教育「內卷「的現象嗎?學校老師,由於我們讀的是公辦,老師都不建群,更不會布置家長、學生額外的作業、任務。更別說讓家長批改作業,回家孩子做完作業,有責任心的家長自然應該拿起來看兩眼。我們小時候爸爸媽媽也會檢查下作業,必要且應該。
家長群,我們班級群幾乎不討論題目,也沒有家長大庭廣眾之下扔出一些有難度的卷子。這點很和諧,很大程度是由於部分家長們的克制換來的對群裡全力家長焦慮的緩解。當然,學有餘力的同學們自然可以組成興趣小組分享一些難題,超前學習。但至少我們沒在興趣小組裡。至於學校內每次測驗、練習的排名,更是不可能存在的。頭部和底部無論在哪裡都存在。孩子壓力的大小,不取決於現在,而是兩三年之前學習習慣的養成和知識的灌輸。
所以,對於剛剛生長的小苗苗而言,「內卷「對孩子的現階段幾乎沒有影響。所謂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的扭曲,造成了教育「功利化」「內捲化」。作為一名二年級學生的爸爸來看,評價標準哪裡變了呢?組織和企業的KPI評價不是也在變嗎?一定所有的工作都是高效的嗎?或許也未必吧。
如果不是2020年的那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和妞的近視,可能我們還更加沉迷於對知識快速的汲取。而由於近視,我們採取了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比如更多的運動,更多的曬太陽,更多的用耳朵傾聽記憶。無論是校內、校外的知識,只要學習了,儘量要求無差別的掌握,得滿分。按XES的叫法,滿分才是「學霸「。
綜合來看,內卷指的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是指人員回流造成一定程度的競爭加劇,可能也是由於疫情帶來的影響之一,與之相反的全球化的輸出。內卷影響的不止是小學生,更多的是對即將畢業大學生的影響,也影響著上班的打工人們。「打鐵還需自身硬「。所以,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對於近視妞而言,「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是中長期我要和她一起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