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間突然有消息傳出英特爾獲得了向華為供貨的許可,經過媒體求證,英特爾方面已經證實,確實已獲得向華為供貨的許可,將為華為提供筆記本電腦晶片。
美國針對華為的禁令已於 9 月 15 日正式生效,此前英特爾、臺積電、三星、海力士等半導體企業都向美國商務部遞交了向華為供貨的申請。
目前為止除了英特爾,只有 AMD 高級副總裁、數據中心暨嵌入式部門業務總經理 Forrest Norrod 在業內會議上透露,獲得了向華為的供貨許可。但英特爾和 AMD 都只能為華為提供筆記本電腦晶片。
雖然英特爾和 AMD 獲得了向華為供貨的許可,但還集中在筆記本電腦項目上,華為的手機業務,尤其是高端智慧型手機仍舊面臨考驗。
如果除了美國企業之外的臺積電、三星等華為的代工廠商不能獲批,華為晶片的命門仍掌握在美國手裡。
8 月 17 日,美國商務部再次收緊對華為的限制,再將其 38 家子公司列入了實體清單,並且立即生效。截至目前,華為已有 152 家子公司被列入了實體清單,下死手要掐斷華為的晶片來源。
當時美國方面絲毫沒有鬆口跡象,臺積電、三星、海力士等華為的供應鏈企業也紛紛在 9 月 15 日禁令生效前表態,宣布將停止向華為供貨。
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餘承東也曾公開表示,麒麟 9000 可能成為華為高端晶片的絕唱。
美國針對華為頒髮禁令的最終目的就是限制其晶片自研能力。華為已經具備了自己設計高端晶片的能力,只是仍需要有生產能力的代工廠為其生產製造。華為的晶片設計部門華為海思的麒麟系列、鯤鵬系列、和巴龍系列等晶片產品都實現的自主設計。數據顯示,華為海思僅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就超過了 50 億美元。
中國企業一直以來都是晶片市場的重要採購方,而華為又是這些需要向美國等海外國家進口晶片等主要廠商。如果失去華為這個大客戶,那美國本土的晶片廠商營收也會受到巨大影響。
業內人士分析,短期內美國不會允許除美國本土企業以外的晶片廠商為華為供貨,一方面限制華為的晶片自產能力,一方面確保美國企業自身的利潤。
上個月有媒體爆出了華為要啟動一項「塔山計劃」,打算自建晶片生產線,但被證實為假消息。
自建一個晶片生產線涉及的問題還有很多,在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等環節還很難完全脫離美國,而且準備所需的設備、人才、技術都需要時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
自建晶片產線絕非易事,短期內完全國產化的可能性很小。
但華為自美國去年 5 月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後,已經陸續推出了鴻蒙系統、南泥灣計劃等一系列應對措施,並在積極招攬全球人才,強大自身應對「外敵」。
要真正擺脫「卡脖子」的限制,就勢必要走上國產晶片自主之路。
技術編輯:芒果果丨發自 思否編輯部
公眾號:Segment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