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吳敏 北京報導
繼取消合資壽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之後,銀保監會近日又發文刪除了保險公司外資不得佔股本51%以上的條款。
12月31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決定(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據介紹,本次修改,是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決策部署,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要求,明確外國保險集團公司和境外金融機構準入標準。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修改不增設準入條件,不提高準入門檻,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繼續遵循內外資一致原則,使中外資保險機構在同一規則下開展業務。在擴大開放的同時,堅持加強風險管控,注重與現有保險監管制度保持有效銜接。堅持同類機構準入規則基本一致,保證規則相洽,防止監管套利。
擬刪除保險公司外資不得佔股本51%以上條款
據本報記者梳理,此次《徵求意見稿》明確了外國保險集團公司和境外金融機構準入條件。具體體現在參照外國保險公司的準入標準設定了外國保險集團公司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準入條件。保險公司和保險集團公司以外的境外金融機構成為外資保險公司股東的,適用《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相關規定。
同時,還完善了股東變更及準入要求,規定外資保險公司變更股東,擬受讓方或者承繼方為外國保險公司和外國保險集團公司的,應當符合《條例》及《實施細則》相關要求。
另外,保持了制度一致性,取消外資股比的限制性規定。去年,銀保監會發文取消了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限制,此次修改與此保持統一,刪除了《實施細則》中有關外資股比的限制性規定,即「外國保險公司與中國的公司、企業合資在中國境內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其中外資比例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1%。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事實上,自改革開放起,我國保險行業就在嘗試向世界敞開大門。從上世紀80年代的「機遇論」,到後來隨著友邦保險的進入在90年代流行的「接軌論」探索,我國在20世紀初迎來一波外資險企的入駐熱潮。
在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保險也進入全方位對外開放階段,由過去有限範圍和領域的開放,逐漸轉變為全方位的開放;由政策性開放轉變為在法律框架下可預見的、與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開放。但在當時國內的保險行業仍屬弱勢,決策者同樣面臨保護國內市場的迫切需求。最終堅持「審慎論」的我國雖然逐步放鬆了準入限制,但也守住了一些重要關口,在開放的大原則下具體行動和策略較為謹慎,控制了開放的實際進程和可能引致的風險。
去年以來,監管層以及其他監督機構對外資在華經營保險業務持續鬆綁,保險市場對外開放已經向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
沿時間線來看,2019年5月,中國銀保監會從取消外資股比限制、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拓寬商業存在和擴大業務範圍等方面,提出12條銀行業、保險業新開放政策措施。2019年7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在深入研究評估的基礎上,再次推出包括放寬外資保險公司準入條件在內的11條新開放政策措施。2019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覆修改《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放寬外資保險公司的準入限制,為保險業對外開放順利實施提供法制保障。2019年11月,銀保監會修訂發布《外資保險公司管理實施細則》,進一步落實保險業最新開放舉措要求,放寬外資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比限制,將外資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比放寬至51%,並為2020年適時全面取消外方股比限制預留制度空間;同時,放寬外資保險公司準入條件,不再對「經營年限30年」 、「代表機構」等事項做出規定。2019年1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明確合資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時點的通知》,明確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的外資比例限制,合資壽險公司外資比例可達100%。
一位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我國保險市場加速推動對外開放的做法最重要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經濟增長逐漸減速,需要更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二是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保護主義抬頭,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率先垂範,加速推動對外開放。」
據銀保監會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設立了64家外資保險機構、124家代表處和18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1.46萬億元。
外資險企市場份額悄然提升
企業作為最終的市場參與單位,對於需求變化與政策紅利總是非常敏感。僅在2019年,監管部門就批准了51項外資銀行保險機構籌建和開業申請。如2019年,恆安標準養老保險有限責任公司和招商信諾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開始籌建;工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交銀康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安聯(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中信保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大韓再保險有限公司5家外資保險機構開業;友邦保險取得銀保監會批覆,其上海分公司改建為友邦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成為中國內地首家獲得設立批覆的外資獨資人身保險公司;全球最大保險和資管集團之一的德國安聯保險集團旗下的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為中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德國安顧擬以8.82億元參與泰山財險混改;法國安盛集團全資收購安盛天平剩餘50%股權,並將更名為安盛保險;安達也多次收購華泰保險集團其他中小股東股權。可以看到,外資險企已經加速進入我國保險市場。
雖然在過去幾十年的保險市場發展中,外資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增長一直低於中資,但這一局面已經有所改變。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2781.97億元,市場份額7.52%,同比上升0.78個百分點。
德勤(中國)保險行業主管合伙人黃逸軒曾分析稱,此前外資險企在華開展業務長期面臨兩大制約因素。首先外資險企需滿足一系列要求,其保險牌照申請才能得到受理,從提交申請到最終批覆可能需要幾年時間。獲得保險牌照後,外資險企在中國不同地區開展業務還需滿足區域性監管要求。如果想在全國十個以上省市開展業務,至少需要3-5年的準備時間;其次,對於在中國市場尚未開展業務或並未建立合作關係的外資險企,如果想要構建覆蓋多個省市的直銷和代理人網絡,需要3-5年甚至更長的建設周期和大量的前期投入。
而去年12月,銀保監會放寬外資保險公司準入條件,不再對「經營年限30年」 、「代表機構」等事項做出規定。這意味著外資保險公司將和國內的本土保險公司將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
「相信未來三到五年將是外資險企進入中國的關鍵時期,不僅是新政的頒布與實施落地,還有很多中小型險企面臨經營壓力,尋求新的投資和業務突破,這些都將給外資險企帶來更多的市場機遇。」黃逸軒說道。
不過,擴大開放並不意味著保費收入更多地流向外資保險機構,從而造成保費外流,有損中國的國家利益。
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員朱俊生看來,保費收入是風險的對價,對應的是保險機構在風險事故發生時承擔的賠償或給付責任。只要存在市場競爭,定價基本合理,保費收入的多少就反映了其承擔風險責任的大小。不能只看到保費收入,而無視其背後的保險責任。
另一保險業研究人士亦向本報記者表示,從此前獲批的外資銀行、證券、保險機構看,它們難以對中國金融市場形成大的挑戰,相反,是中國金融市場參與者的有機組成部分。國內險企歡迎符合條件的外資險企參與公平競爭,並通過產權、治理結構、管理方面的改革和技術提升,迎接新競爭者的挑戰。
他還指出,2019年中國保險行業在保險機構、保險產品、保險人才、保險監管等各方面與國際成熟保險市場交流合作,進一步擴大保險市場對外開放,這必將促進中國保險市場更加成熟規範,風險防範能力更強,發展邁向新的高度。
雖然需求和政策都在加速支持外資險企在中國的進一步深耕,部分外資險企對於市場基礎和渠道薄弱等固有缺陷有著清醒的認知,並在不斷嘗試改進。如部分外資險企與我國具有影響力的網際網路企業加速融合發展,另有一些外資壽險公司已經組建個險隊伍,推出精英銷售等方式彌補弱勢。這些做法都值得國內的保險企業注意和學習,在新一輪可預見的劇烈競爭中與對手共同進步。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