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雲計算已經成為近年來IT界最熱門的話題。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或多或少將雲計算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據Forrester去年10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用戶正越來越將雲計算看做是其業務競爭能力的關鍵性因素,整個亞太地區的用戶正在加速雲計算的採用。其中,87%的受訪企業認為雲計算與其業務有相關性,這一數據在過去兩年中增長了1倍;中國用戶計劃未來採用雲計算的比例達46%,在整個亞太地區中最高。
Forrester還提到,中國企業對於私有雲的關注度遠遠超出公共雲。在接受調查的中國企業中,選擇更可能採用私有雲的比例為40%,遠遠超出採用公共雲5%的比例。
與此同時,另一家著名調查機構IDC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大型企業對於建設私有雲計算平臺的興趣越來越大。過去幾年中,大型企業數據中心越來越多地採用虛擬化技術和自動化管理軟體,已經為建設私有雲平臺打好了基礎。對於大型企業來說,建設私有雲計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IT基礎架構的效率,更好地支持業務的發展。
由此可見,對於企業而言,私有雲將會是其優先發展的雲計算模式,私有雲將成為其下一代數據中心建設的主要目標。
私有雲計算平臺五大訴求
說到雲計算和數據中心的關係,可以形象地比喻為,數據中心是雲計算的「根」,雲計算則是數據中心的「葉子」。不管雲計算怎樣變化,必然需要依託數據中心來實現落地。一方面,雲計算促進數據中心的發展,另一方面,數據中心的壯大又為雲計算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兩者起到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作用。
在數據中心裡,伺服器、存儲和網絡設備作為數據中心的三駕馬車,缺一不可。其中,伺服器作為承載計算任務的的主要載體顯得尤為重要。那企業在選擇伺服器平臺時需要重點考慮哪些要素呢?IDC認為,企業用戶在建設私有雲計算平臺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來設計和選擇硬體平臺。
適用性
由於雲計算平臺往往會運行多個或者多類應用,因此選擇適用的設備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運行基於網際網路或者增值應用時,通常開放架構的x86伺服器會具有較好的適用性。
開放性
雲計算平臺區別於傳統數據中心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其對於應用的開放性。具體來說,就是在雲計算平臺運行中,可能會陸續有不同類型的應用、服務被接入,儘管可以在接口類型等方面有具體的標準來規範,但是採用相對主流、開放的硬體架構、作業系統,對新增應用的無縫接入是必要的。
兼容性
雲計算平臺硬體系統的兼容性表現在伺服器接口、晶片種類、存儲接口和架構等各個方面。例如,由於雲計算通常會採用虛擬化技術來實現動態的管理,提高伺服器和存儲利用率,但是CPU對虛擬化技術的支持又是有差別的,這時,就需要選擇對主流虛擬化軟體兼容性較好的伺服器和CPU來支持虛擬化的部署。
高密度
雲計算平臺的硬體選擇,也需要考慮環境和空間的布置。為了營造一個高效的雲計算平臺,需要在硬體搭建時就考慮如何提高部署密度,採用刀片伺服器或者類似的高密度系統就是一個可以參考的解決方案。
綠色節能
對於雲計算平臺來說,實現綠色IT也是一個重要的、需要遵循的構建原則。規劃較差的平臺,會消耗更多的伺服器、存儲、網絡等設備,從而增加對這些設備提供冷卻的精密空調數量,消耗大量的電能。這些消耗對於雲計算平臺來說,通過規劃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至強E5為「雲」而生
在雲中心的計算平臺選擇中,英特爾至強5500和5600都已經被證實是新一代數據中心不錯的選擇,尤其是至強5600,無論是在新建的數據中心還是老舊數據中心的升級改造中,至強5600平臺的伺服器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而現在,隨著基於Sandy Bridge架構的至強E5-1600/2600的問世,企業在搭建私有雲時有了更新、更好地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呢?用英特爾中國區行業合作與解決方案部總監凌琦的話來說,至強E5為雲而生,因為E5處理器的研發過程中已經處於雲計算的起步階段,而英特爾針對雲計算的新需求,新增了多項需求,用於滿足新一代數據中心的需要。英特爾伺服器平臺產品經理張振宇也表示,「至強E5不僅是技術本身的革新,更代表了一種理念,即計算、存儲、網絡的有機融合,這一理念與雲基礎設施的特徵不謀而合。」
有道是:「說得好不如做得好。」我們不妨來一一對照IDC提出的私有雲硬體規劃五大訴求,來看看至強E5是如何滿足這些特性的。
首先看適用性。全新的至強E5-1600/2600處理器是針對雙路及單路伺服器市場的主流產品,它基於英特爾最新的SandyBridge架構。和上一代的Xeon 5600相比,性能提升了80%。作為x86伺服器晶片的最新款,至強E5-1600/2600可用於塔式、機架和刀片等伺服器形式,適用於此前x86伺服器上的所有應用。
此外,至強E5-1600/2600首次將I/O子系統集成至處理器內核上,英特爾集成I/O提供了多至兩倍的帶寬,並將延遲降低多至30%。同時每臺雙路處理器能提供多達80條PCIe通道,並且支持PCIe 3.0規範。PCI Express 3.0的傳輸率高達8GT/s,實際帶寬是PCI-E 2.0的兩倍。可以說至強E5滿足了當前數據高吞吐高傳輸的需求。
其次是開放性。至強E5-1600/2600處理器發布之日起,IBM、惠普、戴爾、聯想、浪潮、華為、超微等廠商陸續推出了相應的伺服器產品。與此同時,微軟、紅帽等作業系統廠商都宣布了對至強E5晶片的支持。紅帽大中華區總裁潘應麟就表示,不論是物理、虛擬還是雲計算環境。英特爾至強E5-2600處理器產品家族與紅帽企業Linux結合,企業用戶可以利用這一經過完整測試和完全集成的軟硬體方案提高其核心IT環境的價值。
兼容性方面,英特爾通過設計全面、高度優化的平臺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更高的總體價值。例如,英特爾C600 系列晶片組和英特爾萬兆乙太網解決方案可確保不同工作負載均可實現較高的性能,同時還提供了集成的串行連接 SCSI(SAS)和乙太網光纖通道(FCoE)等高級功能。它們可以幫助用戶在當前的虛擬和雲環境中簡化、整合以及加快存儲和網絡連接。
高密度方面,至強E5比上一代至強5600性能提升80%,這意味著在一個機櫃裡實現同樣的計算能力,基於至強E5晶片的伺服器可以用得更少。與此同時,至強處理器E5延續了英特爾不斷降低總體擁有成本的承諾,比上一代至強5600家族能效比提高50%多。另外,至強E5支持英特爾節點管理器和英特爾數據中心管理器等工具來監視和控制功耗,這些工具能夠向系統管理控制臺提供實時、精確的功耗和熱量數據。用戶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調整散熱資源,提高業務連續性並實現資源的動態平衡,從而在消耗更少資源的情況下完成更多的任務。
綠色節能方面,英特爾至強E5採用的第二代Turbo Boost2.0睿頻加速技術,能夠通過分析當前處理器的負載情況,智能地完全關閉一些用不到的核心,把能耗空間留給正在使用的核心。這樣,在不影響處理器功耗的情況下,可以把工作頻率調得更恰當,同時還加入了新的電源平衡算法,進一步降低功耗,更好地智能節約並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能源。
至強E5還配備了英特爾智能節點功耗管理器來監控和控制伺服器功耗,並為每臺伺服器設置最高功率限制。在前不久舉行的IDF2012大會上,戴爾就聯合英特爾一起展示了基於英特爾智能節點功耗管理器技術的戴爾伺服器及數據中心能耗管理平臺,管理人員可以在預先設定參數的情況下,管理平臺就會自動地監控和調節數據中心裡伺服器的能耗。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英特爾至強E5處理器家族仿佛就是一款為私有雲量身定製的處理器。它的到來,使得私有雲有了顆更加強勁的「芯」。而英特爾至強E5生於雲時代,也必將成長於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