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的一條新聞,也許有些朋友已經注意到了,那就是銀監會公布的《關於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
簡單的講, 就是今後咱們的車險條款和費用都要變了。
大家最關心的肯定就是改完之後,同樣的賠付額度,費用是變高了還是變低了呢?同樣保費、保險的範圍是變多還是變少了呢?
今天咱們就聊聊,以後咱們買的車險可能會有哪些變化。
目前,中國私家車保有量在2億多臺,與此同時,在這兩年銷量下滑的大背景下,每年還是有2000多萬輛新車的銷售數字,所以車險是名副其實的千億級,甚至萬億級的大市場。
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購買車險的時候,能叫得出名字的保險公司也就是那麼幾家,像是人保,平安和太平洋。也有的消費者也知道一些小保險公司的存在,但是如果保費相差無幾,誰又願意去買小保險公司呢?反過來說,保險這個行業玩的就是概率,投保的基數越大,保險公司的風險就越低,利潤就越高。那些基盤客戶非常小的不知名保險公司,再用價格跟大保險公司去競爭,風險大,利潤少,所以被淘汰是早晚的事兒。
因為車險這個行業漸漸地成了寡頭壟斷的環境,這也算是市場競爭的結果。
另外,中國老百姓接觸私家車的時間並不久,車險行業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才開始跟國際接軌。
那個年代,整個中國的汽車保有量才1600多萬輛,私家車才300多萬輛,大多數老百姓對汽車理解,都是企業和政府用車,直到2003年非典之後,中國的私家車市場才開始爆發式增長。
我自己的第一臺車,就是2006年大學畢業的時候買的,我清楚的記得那時候買二手奧拓時候的心情,我最擔心的就是這個車買得起用不起,一是怕維修費用太高,二是怕每年的保費太高。
我曾經想過只買交強險,但是老爸堅決不同意,因為他開了幾十年摩託車,知道參與交通的風險性有多大,更何況那時候的我還是個新手。
大家都清楚,一臺車買回來,每年三大費用是逃不掉的——保養、保險、加油。
我去年買了臺電動車,大幅降低了保養和加油兩項費用,每個月充電就幾十塊錢,1萬公裡一次保養,一次就2、3百元,保養和加油的費用一降低,我忽然就感覺到這保險費用就太貴了。
今年續保,我的威馬EX5保費是4111元,而家裡另一輛奔馳C的保費是3975元,兩臺車的保險內容完全一致,都是車損,三責150萬和不計免賠。
也許有人會說,你奔馳都已經5年車齡了,威馬才1年。
的確,5年的奔馳折舊後的價格,保單上顯示是178942元,其實跟威馬EX5的新車價差不多。那麼,大家猜猜我威馬EX5這款車,1年後保單上折舊價格會是多少,這臺車我當年落地花了將近20萬,現在二手車市場估計9萬都沒人收。
但是,神奇的一幕發生了,我的威馬EX5續保費用中,車損險的保額是206294元。
是不是有人不理解,這臺威馬EX5二手車連9萬塊都不一定有人要,為什麼保費這麼高,而且你說新車價也就才17萬多啊,怎麼保額是20多萬呢?
這裡解釋一下。
首先,新車價17萬多是補貼後的價格,但是保險公司是按補貼前來定價,所以我這臺威馬EX5新車第一年車損險保額是222300元。也就是說,按照保險公司的邏輯,我這車一年也就貶值了2萬不到。
大家覺得這合理嗎?
當然,如果這臺車要是全損的話,保險公司理應也得賠我這麼多錢,這並沒有啥毛病,如果保險公司真用9萬的估值來給我承保的話,可能車輛全損之後,這點兒錢換塊電池都不夠。
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
現如今,車輛的主被動安全越來越先進,就拿我這兩臺車舉例,車上的主動剎車,車道偏離預警,盲區檢測等等這些個功能,已經數不清幫我避免了多少次碰擦和事故。
而且,隨著私家車的普及,新手司機的增速也在放緩,事故率也在大幅下降,再加上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的高度發達,老百姓通過國內外的視頻和圖文內容,了解到自己與文明駕駛的差距有多大,任何文明都是在富足之後產生的。
所以,這一切的一切都迫切需要修改目前的車險相關內容,緊跟時事變化。
大家都知道,新車上路交強險是必須要買的,但是交強險的賠付額度相當有限。
有限到什麼程度呢?
首先是交強險的總責任限額非常低,總共是12.2萬,分別是:死亡傷殘賠償限額11萬,醫療費用賠付限額1萬,財產損失賠付限額2000元,這次改革意見給出的方案是提高了責任總額20萬,死亡傷殘從11萬提高到18萬,醫療費用從1萬提高到1.8萬,但是財產損失沒有變,還是2000元。
這三個保險項目分別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呢?
簡單的講,如果一輛車只有交強險的話,撞死了人保險公司只承擔賠付11萬的上限,現在可以提高到18萬。如果撞傷了人,原來可以報銷看病的費用1萬元,現在是1.8萬。如果沒有只是賠付修車費用,原來對方修車費用中的2000元,交強險可以賠給對方,現在沒有變化還是2000元。
除此之外,交強險對於無責方也有一定的賠償,可能有些人不太清楚,因為這個賠償額度非常低。
我曾經的奧拓有一年只買了交強險,在路上蹭到別人的車,賠付對方的修車費用上限是2000元,但是對我自己的修車賠償只有100元,交強險無責賠償限額之前是12100元,現在改革意見是調整為19900元,傷亡賠償從11000元上調到18000元,醫療費用從1100元上調到1800元,財產損失100元沒有調整。
理論上講,如果交強險真的這樣提高責任限額,那肯定是對車主有利的。
但是,這次改革沒有說明價格是否會調整,如果價格不變的前提下,那絕對是良心定價了,但如果價格也隨之上漲,我估計大家就要怨聲載道了。
因為交強險是必買的,沒有商量的餘地。
其次,就是大家最關心的三責險。
大家都知道生命無價,但是真的遇到傷亡事故,賠償過程中肯定要對死亡的人員定一個賠償標準,到今天為止基本規則還是沒變。
每一年,工資和社保標準都在提高,而且生活質量也在提高,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生命越來越重要,因此,當發生事故的時候,往往雙方對於傷亡賠償的心理預期都不一樣。
不知道大家目前車輛的三責險買了多少萬,從我銷售新車這麼10幾年來看,以前最常見的是購買30萬的三責,之後逐年提高,現在購買100萬三責的人都擔心不夠用,購買150萬甚至200萬、300萬三責險的都大有人在。
因此,這次改革意見從之前的5-500萬,提高到了10-1000萬元
大家也知道,三責險不僅是賠付人傷,包括在路面上不小心撞到了豪車,如果沒有三責險保駕護航,很可能有讓有責方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不僅如此,這次改革意見還主張把商業險主險保障責任擴大,特別是「車損險」。
改革意見要求在現有保險責任基礎上,再增加7個方面的保險責任,包括:機動車全車盜搶、玻璃單獨破損、自然、發動機涉水、不計免賠率、指定修理廠、無法找到第三方特約。
我相信老司機應該對這些保險內容都不陌生,以前就有,為什麼現在叫新增呢?
這裡要再強調一下,改革意見是把這些內容放在「車損險」裡,也就是說,你只要買了車損險,以上7項保險內容就不需要再額外購買了。
大家也別急著拍手叫好,保險公司不是慈善機構,還是那句話,目前沒有對定價有指導意見,所以我覺得羊毛出在羊身上,今後車損險的費用應該會有上調。
我們再看這七個險種。
首先是盜搶,全國各地的治安情況有所差別,發生盜搶的概率大不一樣,並且每個人的用車情況不同,有的上下班代步,都是固定的收費停車場,有的是跑公務,經常變化停車位置。而且不同車型被盜的難度,以及盜竊之後的轉手率不同,風險也不一樣。
但是,盜搶險目前都是一刀切,基本就是按車輛價值來統一計算,費用很高。
對於保險公司來講,一旦出現盜搶,車主就是全額損失,要按全損來賠付,不僅如此,有些客戶盜搶險是必買的,比如部分貸款購車的合同裡會強制要求購買盜搶險,且受益人是銀行。
玻璃單獨破損險,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玻璃險。
這個不用解釋大家也知道,玻璃是特殊零件,受到外力撞擊破損的概率極高,所以保險公司一般都是單獨拎出來,有需要你就額外投保。
我自己的車剛買回來不到一個月,就被小石子擊碎了前擋風玻璃,還好只是一個小坑窪,沒有太大的裂痕,所以我選擇花幾百塊錢做了玻璃修補,至今用的還挺好。
當年如果我有玻璃險,肯定毫不猶豫就更換玻璃了。
自燃險,也是遇到基本就全損了。
很多人買新車的時候基本不會考慮購買這個保險,但是遇到的時候非常扯皮,4s店說可能是車主私自改裝,或者保養使用不當,車主說是產品有問題,目前第三方鑑定機構也不完善,打官司都難。
最後,大多是主機廠和店裡象徵性賠償一點,雙方和解了事。
如果自燃險能夠涵蓋在車損裡,當然是好事,但如果涵蓋這個保險,車損險不漲價估計難,除非保險公司賠償之後,再去舉證找主機廠追償,這樣就是他們公對公的事兒了,咱們老百姓拿到錢去買新車就可以了。
再一個就是發動機涉水。
我自己的車就涉水過,但是比較幸運的是,只淹了地板,發動機沒有進水。
曾經我在奧迪的時候,一個大哥買了臺Q7,出去玩的時候,他朋友不承認Q7是越野車,這位大哥跟他爭執,朋友說你要是越野車,就從這個河裡衝過去,結果大哥一腳油門就往河裡衝,導致發動機進水,最後自費修了40多萬,修好之後,又虧了幾十萬給賣了。
這裡大家要注意,這個險種只是涉水之後的賠償,發動機涉水並不代表車輛進水之後二次點火等人為造成的損失。
還有不計免賠險。
簡單來講,就是不管這起事故你和對方的責任是幾比幾,反正只要發生事故了,就按損失的多少來全額賠償。
這個是必買的項目,所以這次改革主張直接列入「車損險」裡,其實三責險也應該直接加入不計免賠,大家看看保單就知道了,只要有商業險的人肯定都買了這個項目。
然後就是指定修理廠。
大家知道,車輛維修是在4s店還是在外面修理廠,價格差別是比較大的。
這主要是兩塊費用,一是原廠還是副廠配件,二是工時費用。
關鍵問題是,4s店就一定全用原廠件了嗎?修理廠就一定用副廠件嗎?
時代在變,外面的修理廠有的反而非常正規,4s店由於經營壓力,反而暗箱操作的事屢見不鮮,所以指定修理廠加入在「車損險」裡,不出意外,後期保險公司會利用這個條款指定專修,然後控制配件渠道和調控維修價格。
最後就是無法找到第三方特約。
這也是今年我遇到過的一個情況,我續保的時候,朋友跟我說人保最近搞活動,買150萬的三責,如果再加個座位險,公司就送無法找到第三方特約。
這個保險其實也就40多塊錢,主要是用在停車的時候被人撞了,無法找到第三方的前提下,保險公司直接全額賠付,如果沒有這個保險,保險公司免責30%,這40塊錢看起來性價比挺高,但是基本上不會有人想到買。
這次改革,還提及了主張保險公司開發一些新的附加險。
比如「車輪單獨損失險」,大家知道輪轂、輪胎單獨受損,保險公司都不賠,除非發大面積生車輛損失的時候,包含了輪轂輪胎,才會相應的做一些賠償。
類似這樣的還有後視鏡,保險公司一般也不賠,其實也可以單獨投保。
還有就是一些改裝件,之前有「新增設備險」,可以用改裝發票來投保,但是後來很多保險公司都不願意承保這個項目,因為價格太混亂,不好統一定價。
還有醫保外用藥責任險,這個想法挺好,我相信只要出了這個保險,投保的概率應該會非常高,這樣人傷住院就不用管用什麼藥了,反正都報銷。
這次改革意見,還要求無賠款優待係數要調整,賠付記錄從1年調整到3年,如果這個要是實行起來,那肯定是利好消息,因為對於一直不出險的消費者,保費會降低非常多。而且,偶然出一次險,第二年保費上調幅度下降,也可以讓大家不用糾結出一次事故,到底要不要去走保險的問題了。
還有一些這次改革的意見,其實針對行業內的相關問題,對於消費者來說可能比較難理解,我儘量簡單的解釋一下。
比如,完善純風險保費測算機制,建立每2~3年調整一次的商業險行業純風險保費測算的常態化機制,說人話就是車子越來越安全,駕駛員越來越老練,交通環境也在變,所以2~3年必須要調整一次保費,就跟油價聯動機制一樣。
還有,改革意見要求合理下調附加費用率。
大家其實都知道保險是有返點的,現如今續保的客戶,有幾個沒拿過返點的?小的保險公司返利能達到40%多,甚至50%多,非常的誇張。而大保險公司的返利會少一些,20%~30%是常態。
曾經保險公司直營的電話車險,最後不了了之,為什麼呢?
因為中間的代理利益關係複雜,電話車險一做大,代理就全歇菜,但是沒有代理也不行。
所以,今後保險返利的費用應該會越來越少,反過來說,車險系統裡的報價應該就會降低很多。
還有一個改革意見是逐步放開自主定價係數浮動範圍。
至今為止,保險公司對於每個項目的定價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所以無論你是在人保、平安還是太平洋等任何一家保險公司,你只要投保相同的險種,比如車損、三責100萬和不計免賠,系統裡報出來的價格幾乎都一樣。
現在指導意見是可以自主定價,係數範圍在0.6~1.35,第二階段就是完全放開,那就是完全自由競爭了。
總結來講,我對於這次車險改革意見的理解就是四個字「三敢兩新」——敢賠,敢降,敢給,新產品,新渠道。
從交強險和商業險的賠付額度提升、賠付內容增加,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改革意見的根本宗旨,是讓路上跑的每臺車都儘可能的保險完善一些,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又要做到讓消費者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所以就要讓保費下調。
這裡面最關鍵的就是中介費用的擠壓,還有同業之間的自由競爭,以及無賠款優待係數,然後就是保險公司給出的各類附加服務。
現如今,保險公司的存在感比較低,不到賠錢的時候沒人想到它,但是今後到了白熱化競爭的程度,什麼免費代檢、代價、救援、洗車、上門檢測等等增值服務,肯定都會到來。
正是因為沒有太大的競爭,才導致車險公司沒有興趣開發更多的新產品來刺激消費,今後競爭加劇,各類車險新產品也會層出不窮,大家也可以按需投保。
而現在移動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背景之下,身邊還是有很多人想要續保不知道找誰合適,一會兒4s店打來電話詢問是否要續保,一會兒陌生的代理公司也打來電話,車主都不放心。
今後,如果利用線上多元化的渠道,讓消費者放心購買,價格透明化,那肯定也是件大好事,而且,這個千億甚至萬億的市場,BAT哪家公司不是垂涎欲滴啊。
這次銀監會公布的《關於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只是車險改革的序幕而已。
總體來講,這次的意見就相當於高考前老師劃了一下考試範圍,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超綱,沒什麼能力的同學就在這個範圍內調整即可。
所以,今後保費如何變化,保險內容如何調整還是有待觀察的,但無論怎樣,我覺得一句話送給大家肯定是有用的,那就是開開心心出門,安安全全開車比什麼都重要。
歡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聊聊自己買新車保險,或者續保時候遇到的趣事兒,還有保險理賠的過程中,有哪些吐槽或者值得分享的故事。
*圖片源自網絡
買車賣車,有問題加微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