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行動支付產業,到底落後大陸多少年?

2021-01-06 donews

行動支付在大陸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多普及?看去年底「雙十二節」當天,網友發表的一段感言就可以感受到了:「從今天開始,你不僅要看好你老婆,還要看好你媽,今天全國2萬多家超市、便利店、餐館、麵包房用支付寶錢包5折,她現在可能正跟小姐妹一起不知所措的拿著手機在超市排著隊。今天用手機買牛奶,明天可能就買房了!」


臺灣則是在今年1月才通過第三方支付法,但是想要用手機行動支付可沒這麼簡單,首先要有一支NFC功能的手機,還要跟電信商換一張專屬SIM卡,再去向銀行申辦一張手機信用卡,這些步驟都完成了,才能晉升手機行動支付一族。看到這裡,還有意願使用行動支付的人剩下多少呢?

在2014年剛結束的「雙十二節」中,最大的賣點不是在線的搶購而是「O2O」(online to offline,從在線到線下),支付寶與大陸約2萬個店家合作,只要使用支付寶錢包付款即可享有五折的超低優惠,立即造成廣大民眾的熱烈搶購,參與活動的超市和便利店評論說,「這麼高的客流量,我們之前真是沒見過」。這次的營銷活動,不僅讓大陸商家深刻感受行動支付(在大陸稱「行動支付」)提高成交量的威力,廣大用戶也更進一步體會行動支付的便利性。

第三方支付十年有成,行動支付在大陸已成主流

其實,以支付寶為代表的行動支付,在大陸幾乎已經完美替代傳統銀行卡及網絡銀行業務,支付寶是結合「個人資產管理+網購清單管理+理財服務」為一體的行動電子貨幣包,根據支付寶去年底剛公布「十年對帳單」,大陸各省份使用行動支付的佔比已經達到54%,意味著行動支付已經成為主流。從總支付金額佔全國的比重來看,上海是最會花錢的城市,2014年每人平均支付金額高達3萬8,561元,是十年前的59倍;而用於購物的佔比不到42%,顯示付車費、轉帳等「非購物」的消費習慣已經深入人心。

2014年前三季大陸移動網際網路的市場規模分別為人民幣330.7億元、444.9億元與515.6億元, 2014全年的移動市場規模可達人民幣1,900億元。大陸方面樂觀預測,2015年大陸移動網際網路市場規模將更上一層樓,有機會達到人民幣4,296億元,只要維持這種強勁的成長態勢,2017年有望擴大至人民幣6,000億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正是行動支付,去年在大陸掀起爆發式的成長,前三季採用行動支付的筆數和金額增長率都超過100%,遠遠高於電子支付業務整體增速(請見下表一)。

表一、大陸2014年前三季行動支付業務量

數據源:大陸央行

回想2013年的「雙十一節」當天,支付寶創下世界紀錄,一天內完成4,518萬筆行動支付,將原本的計算機消費行為帶入手機中,並成功將「支付寶錢包」作為獨立品牌經營,截至2014年10月,支付寶錢包用戶數已經超過1.9億,每天的處理的行動支付業務量至少4,500萬筆。光是2014年的「雙十一節」當天,支付寶行動支付交易筆數達到1.97億筆、增長率336%,同時交易額達到243億元,是去年移動端交易額的4.54倍,佔今年總交易額的42.6%。目前支付寶錢包已經把行動支付的觸角,從電商領域延伸到了線下的醫院、超商、交通、餐飲各等大範疇。

行動支付商機大,大陸電商和銀行業者各出奇招

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分別是現今大陸搜尋引擎、網絡購物、社交軟體的龍頭,既然要在電子商務領域一爭高下,未來將是三強旗下百付寶、支付寶、財付通的網絡金融平臺大戰,這股戰火一直延燒到手機的行動支付上。大陸行動支付發展較早,使用行動支付的消費習慣已經養成,更培養出一群熱愛使用營銷支付的「剁手族」。2014年是大陸行動支付的爆發年,淘寶的的支付寶和騰訊的微信兩大巨頭數度過招,透過各種商業整合及營銷策略,將行動支付的戰場從在線擴大到線下來。

表二、中國主要電商在線支付服務平臺

數據源:各大官網

阿里巴巴:支付寶全面性布局行動支付

支付寶早在2004年建立,至今已經超過十年,在大陸是領先的支付平臺,用戶超過3億人。2013年6月,支付寶推出帳戶餘額增值服務「餘額寶」,用戶不僅能夠由「餘額寶」獲得到較高的收益,還能隨時消費支付和轉帳。2013年11月起,支付寶推出手機客戶端的「支付寶錢包」,不僅內置餘額寶,同時實現了在手機上隨時行動支付與移動理財。截至2014年前三季,餘額寶使用者數增至1.49億人,整體規模達到人民幣5349億元,創造出的收益更是可觀,累計超過人民幣200億元。

阿里巴巴憑藉其電商優勢,對於行動支付的布局是整體而全面的,為搶攻移動定位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市場,阿里巴巴去年收購地圖導航的霸主高德公司,打算將電商平臺用戶信息結合高德的地圖位置資料庫,在地理位置數據上可附加商業信息、用戶數據、物流信息等,有效整合網絡購物、地圖、叫車服務。

騰訊:以微信為平臺的發散式發展

相較於阿里巴巴,騰訊在行動商務上的布局都以微信為依託,用戶極高的忠誠度為其優勢,騰訊還投資京東和大眾點評,在移動端的發展重點包括電商支付及O2O領域。

今年才一開始,支付寶就強化社交功能,增加「我的朋友」功能,可發送語音、文字和表情,還能小額轉帳功能建立用戶之間的關係鏈;另一方面,微信則在新版中加入了聊天的小額轉帳功能,透過微信紅包支付的方式完成轉帳,力求社交與移動金融功能兼顧。百度則是在超過用戶超過1億人的14款手機APP中,直接植入「百度錢包」這個電子支付工具,讓用戶可以馬上滿足購物需求。

中國銀聯:結合手機推出Android Pay

行動支付市場的競爭者不只電商業者,同時也帶動傳統銀行的金融變革。中國銀聯2014 年進軍行動支付領域,雖然短期內難以撼動支付寶在中國市場的地位,但銀聯是與手機廠商的策略合作,推出基於Android系統的行動支付服務Android Pay,銀聯先在中國完成了NFC POS 升級,只要用戶的手機配置 NFC晶片,即可透過行動支付軟體完成支付。只是行動支付需要整個產業鏈上下遊的合作,傳統銀行在這方面還有許多關卡待突破。

臺灣的行動支付發展到底有多慢?

中國大陸的行動支付應用已在2014年爆發,但臺灣卻直到2015年才邁入「行動支付元年」。對臺灣來說,2015年將是金融3.0發展相當關鍵的一年,除了電子貨幣包之外,許多銀行也推出能用手機刷卡的「手機金融卡」,還可轉帳繳費、繳稅,而這些功能在大陸早就習以為常了。

立法院在今年1月終於三讀通過第三方支付專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開放代收、代付、儲值、匯款等金融業務,同時明文規範每日儲值、匯款金額上限為新臺幣5萬元,電子支付機構最低實繳註冊資金為5億元(詳見下表三)。

表三、臺灣《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重點整理

數據源:金管會/吳碧娥整理

臺灣行動支付規範多,NFC手機、專用SIM卡與信用卡缺一不可

其實臺灣過去不是沒有行動支付的方案,但因為產業鏈上下遊的整合不夠完整、硬體設施不夠普及、加上窒礙難行的相關金融規範,所以一直都以「雷聲大、雨點小」收場,這次中華電信、臺灣大哥大、遠傳電信、臺灣之星、亞太電信等國內五大電信業者,破天荒和悠遊卡控股公司合資成立群信行動數字科技。作為一個「信託服務管理平臺」(Trusted Service Management,簡稱TSM),群信的任務是整合電信、交通、金融等關鍵領域的行動支付功能,預計將於今年第1季開始試辦計劃、第2季正式推出。雖然群信已經掌握電信商及銀行端,然而更困難的部分在於合作商家及消費者意願。按照金管會目前的管制,消費者若想體驗型行動支付,不但要有支持 NFC 功能的手機,還得另外申請NFC SIM卡及新的虛擬信用卡,否則手機支付平臺是無法發揮功能的。臺灣消費者長年來已經習慣使用現金或是信用卡,要改用手機行動支付需要有夠吸引人的誘因,再加上合作的商家端必須裝有感應卡片閱讀機,也就是說整個行動支付的產業鏈都要完整,才有可能成功。

令相關業者憂心的是,儘管現在《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已經完成三讀,但還有15項子法正在草擬,網家董事長詹宏志和歐付寶董事長林一泓都認為,子法的草案還是跳脫不了傳統金融的框架,不符合網絡時代的使用特性及需求,加上金管會一連串的規範與限制,到底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第三方支付法令,是否真能符合業者和消費者期待,三個月後才會見分曉了。

(作者:吳碧娥,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相關焦點

  • 臺灣行動支付產業落後大陸幾年?
    臺灣行動支付產業落後大陸幾年?文/吳碧娥(北美智權報編輯部)行動支付在大陸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多普及?這次的營銷活動,不僅讓大陸商家深刻感受行動支付(在臺灣稱「行動支付」)提高成交量的威力,廣大用戶也更進一步體會行動支付的便利性。
  • 大陸的行動支付,到底讓臺灣民眾多羨慕?
    在大陸,大到商場小到街邊攤販,購買東西使用微信、支付寶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對於臺灣民眾而言,行動支付卻是「想得卻不可得」的奢侈。  今天台灣《旺報》發文表示,大陸兩大行動支付系統,支付寶出現得比較早,市佔率仍贏過微信支付,但在使用上來講,微信因其方便性,有後來居上的趨勢。現在許多臺灣人都使用大陸的行動支付,生活方式逐漸被同化中。
  • 臺灣人「嘲諷」大陸,行動支付太「落後」,他們購物怎麼付錢呢?
    臺灣人「嘲諷」大陸,行動支付太「落後」,他們購物怎麼付錢呢?不用帶現金,也不用帶銀行卡,或者是信用卡,只需要一個手機就能夠解決掉所有的問題,現在上到大型的超市或者是商場,嚇到一些路邊攤的小商小販,都會使用支付寶進行支付,從開始的不接受,到現在的完全普及他們,也覺得這樣付錢會比較的方便,也減少了找零的麻煩。當然,支付寶只是針對中國的大陸地區,臺灣人「嘲諷」大陸,行動支付太「落後」,他們購物怎麼付錢呢?
  • 落後大陸8年多 臺灣急通過「第三方支付專法」
    「第三方支付專法」通過,臺灣業者搶攻行動支付商機  落後大陸8年多,臺灣急了  上周末,兩岸網際網路金融市場的兩件事牽動著臺媒的神經。一是騰訊旗下的深圳前海微眾銀行18日試營運,標誌著大陸網際網路銀行正式開啟;二是臺灣「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也俗稱「第三方支付專法」)16日終於通過「立法院」三讀,最快可於明年上半年實施。但臺媒此前指出,臺灣第三方支付行業的整體發展,已經落後大陸8年多。  從第三方支付平臺到網際網路金融理財產品,再到現在的網際網路銀行,大陸在網際網路金融業上的創新和飛速發展,臺灣業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 為何臺灣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遠遠落後於大陸?
    日前,一個名為《你看到我們跟大陸的對比,你不會害怕嗎?》的視頻在社交平臺瘋轉。儘管臺灣名嘴描述大陸移動網際網路驚人成就略顯誇張,但不可否認,曾錯過PC時代的臺灣,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已被大陸猛甩N條街,而且不可逆轉,使習慣貶低大陸落後的臺灣人錯愕不已。
  • 臺灣2018行動支付戰開打(三):中國大陸VS臺灣支付發展環境大不同
    每隔幾年,網絡上就會出現幾篇比較中國大陸與臺灣行動支付趨勢的文章,有些文章褒揚中國大陸的迅速發展,有些文章則點出中國大陸其實是不得不發展行動支付。不過,中國大陸的行動支付現在究竟發展到何種地步?支付環境與臺灣有何不同?會不會也有缺點?《CNEWS匯流新聞網》帶你來解析!
  • 終於承認行動支付落後於大陸,臺灣名嘴這樣挽回尊嚴……
    他從各種角度比較了臺北與上海的不同,得出的結論是不管是便利程度,還是大陸年輕人身上的奮鬥精神,都比臺灣好很多。更直言:「上海太可怕了,便利到害死人。」居住在上海的臺灣小哥因為自己錄製的一段視頻火了視頻同時火到了臺灣4月21日,臺灣綜藝節目《新聞挖挖哇》再度報導此事,並藉此視頻為話題討論「臺灣未來會如何?」
  • 臺灣人使用行動支付多嗎?對移動網際網路什麼態度?
    儘管只隔著一灣海峽,但寶島臺灣和大陸地區的差異還是蠻明顯的。先從行動支付說起。臺灣享有相較而言更好的的硬體和4G網絡,卻用著最基礎的網際網路服務,甚至沒有一個好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於是問題就來了,臺灣人使用行動支付的多嗎?總體來說,使用行動支付的不多。
  • 臺灣地區行動支付落後?自有移動付費品牌超過70家!
    華夏經緯網11月13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低接觸經濟」是新冠疫情流行至今發展出來的新型消費模式,廣用行動支付成為防疫的必要,但大陸支付寶不流行的臺灣地區,就是跟不上的落後?資策會統計,臺灣市場上有至少70種的自有品牌行動支付,包括Mastercard、VISA、財金公司等信用卡,101、7-11等零售業者,資策會資深總監陳子昂指出,疫情期間,常用行動支付的用戶佔比增加到近六成,消費者對行動支付的偏好度也在2020上半年首次以35.3%,超越實體信用卡的33.9%。
  • 「第三方支付專法」通過 臺灣業者搶攻行動支付商機
    ,臺灣業者搶攻行動支付商機  落後大陸8年多,臺灣急了因缺少法源支持,臺灣業者此前只能從最簡單業務做起  東南網1月2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成沛)上周末,兩岸網際網路金融市場的兩件事牽動著臺媒的神經一是騰訊旗下的深圳前海微眾銀行18日試營運,標誌著大陸網際網路銀行正式開啟;二是臺灣「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也俗稱「第三方支付專法」)16日終於通過「立法院」三讀,最快可於明年上半年實施。但臺媒此前指出,臺灣第三方支付行業的整體發展,已經落後大陸8年多。
  • 臺灣網友:大陸太落後了才用手機支付!這智商真感人啊...
    (據說前段時間Apple Pay在慶祝用戶數量破億,微信和支付寶都笑而不語了好嗎)然而,就是行動支付這麼個大家都說好的東西,最近居然被臺灣的盆友們給嘲諷了……這是灣灣「知名媒體」自由時報 前兩天的一篇文章:▲「大陸行動支付盛行是因為太落後!他分析原因後被瘋狂點讚。」(via自由時報)文中提到了一個在大陸工作了十幾年的臺灣人。
  • 臺灣網友認為大陸網友使用手機支付太落後?看看他們是怎麼支付的
    自從有了網際網路之後,我們生活許多地方都發生了改變,尤其是行動支付替代了大部分傳統的現金支付。為什麼行動支付會受到歡迎呢?最簡單的原因就是它很方便。只需要有一部能夠聯網的手機,我們就可以出門隨意消費,我們不再擔心掉錢包、找零錢、假鈔等等問題。而且現在的行動支付普及很深入,哪怕是隨便一個街邊的小販都已經支持了行動支付,大大的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效率。
  • 臺灣行動支付 追趕潮流 蹣跚起步
    本報記者 馮學知攝  支付寶近期發布的《2016年中國人全民帳單》顯示,4.5億消費者在過去一年的支付行為中,有七成發生在移動端。而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的統計指出,2016年全球行動支付市場規模達到2000億美元,預計2019年將突破1萬億美元。
  • 臺灣一精英稱是因為落後才發展行動支付
    現如今在中國的大街小巷(偏遠地區除外),基本上都普及了行動支付,如今去外面買個煎餅,煎餅攤上也會貼上一張二維碼,寫著推薦支付寶或微信支付。有如此便捷的支付方式也著實讓一些老外羨慕不已,畢竟在國外買個東西還得裝上一口袋的鋼鏰鈔票,先進一點的就是帶上一堆銀行卡信用卡各種刷,但是在街邊買個小吃總不可能有POS機吧。而在中國,刷銀行卡的時代基本已經成為過去式,只要有一部手機無論是買東西還是打車全能搞定。甚至在中國乞討者都緊跟潮流用上了行動支付,畢竟如今出門人們都不怎麼帶零錢了,如果不會行動支付註定要被時代所淘汰。
  • 大陸行動支付加快落地臺灣 支付寶覆蓋島內三萬多商戶
    新華社臺北1月21日電(記者李慧穎)大陸行動支付加快在臺灣落地推廣,支付寶自2015年12月啟動臺灣行動支付服務,目前已接入3.4萬家商戶,覆蓋食購行娛等多個領域。  據介紹,目前以支付寶為代表的大陸行動支付平臺已接入臺灣各大連鎖便利店、夜市、百貨、餐廳,不僅7-11、全家等連鎖便利店可用支付寶,臺北寧夏夜市、士林夜市、饒河夜市,臺中逢甲夜市,高雄六合夜市也實現了全線支持使用支付寶支付。在臺北桃園機場,支付寶已覆蓋近九成商家。  瞄準大陸遊客、大陸學生在臺消費市場,大陸行動支付平臺的島內業務呈高速增長。
  • 臺灣電子支付要追上大陸恐比登天還難
    臺灣電子支付被指落後大陸30年。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陸「支付寶」等行動支付如火如荼,臺灣卻仍在原地踏步,民進黨知恥了?讓原本對行動支付抱有很高的期待島內民眾抱怨的是,在臺灣還遠遠不能實現「只帶手機出門」,如果不帶錢包只帶著手機出門,就得下載一大堆APP,並完成各自的註冊和帳戶綁定。就算下載了很多APP,許多地方也還不支持行動支付,算來算去倒不如帶信用卡和現金出門方便。 因此,雖然2016年曾被臺灣期許為「電子支付元年」,但成績單卻不溫不火。
  • 臺灣:電子商務落後大陸10年 「電商元年」何時到來?
    臺灣電商落後大陸電商十年?  2016年初,一個名為《上帝大概是把臺灣給遺忘了吧?》的帖子火遍兩岸。發帖人是位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他感嘆:「回到臺灣,真的有回到原始社會的感覺,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身體的移動去完成……如果把同為公司老闆的臺灣人和大陸人關進房子裡,一個月不允許出來。
  • 遠遠落後大陸 臺灣移動網際網路怎麼跑慢了?
    他決定把此前選拔優秀創業者的比賽力量乾脆轉化成創辦一家創業協會,持續去臺灣高校宣講理念。在當下,這可能比創業比賽更有意義。和大陸熱火朝天的創業團隊與投資人相比,臺灣的情況確實顯得有些冷清。曾經站在PC時代「風口」上的臺灣IT從業者,幾乎錯過了整個網際網路時代,現在又在移動網際網路跑慢了。
  • 臺灣有幾十家行動支付平臺,相比大陸的行動支付他們缺少什麼?
    當我們覺得大陸的行動支付很發達很方便的時候,殊不知臺灣有幾十家行動支付平臺。其中,一些國際性的行動支付平臺有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帶有本土性質的行動支付平臺有橘子支付、街口支付、行動支付、PChome Pay、歐付寶、橘子支付、國際連、智付寶、臺灣支付、Line Pay、Pi行動支付、GOMAJI、Yahoo奇摩等等,據臺灣有關專家說,臺灣至少有三十五加行動支付平臺。
  • 支付寶微信立大功行動支付讓看不起大陸的臺灣人汗顏
    迅速之間行動支付在全國大熱。行動支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這種興盛的情況也終於讓臺灣人汗顏,之前臺灣民眾對大陸「吃不起茶葉蛋」「一年吃一次肉」「充話費30分鐘才到帳」早就讓人嗤之以鼻,臺灣人看不起大陸人,一直以舊眼光看待大陸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而近日臺灣某電視節目中就對國內行動支付大家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