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子商務落後大陸10年 「電商元年」何時到來?

2021-01-06 中國新聞網

  五步之內必有便利店,便利店除了出售商品,還提供繳納水電費等各種生活費用、取火車票、網購取貨付款等多種服務。不承想,因為太過便利,反而拖慢了臺灣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

  本報記者 吳儲岐攝

  近日,臺灣玉山銀行推出一項新服務:臺灣消費者在淘寶網購買商品,只要單筆金額在2萬元新臺幣以內,只需付1%的手續費,就可以在全臺8000家便利店繳費。消息一出,臺灣電商界譁然,認為此舉將嚴重擠壓臺灣電商的生存空間。大陸民眾則看得一頭霧水:網購不是動動手指就能支付嗎?為何還要到便利店付款?還引起很大爭議?不用驚奇,兩岸電子商務「差很大」。

  臺灣電商落後大陸電商十年?

  2016年初,一個名為《上帝大概是把臺灣給遺忘了吧?》的帖子火遍兩岸。發帖人是位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他感嘆:「回到臺灣,真的有回到原始社會的感覺,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身體的移動去完成……如果把同為公司老闆的臺灣人和大陸人關進房子裡,一個月不允許出來。大陸人的工作、生活、生意沒受任何影響,一切運轉得有條不紊,而臺灣人,早已餓死在房子裡了。」

  「原始社會」之說固然有點誇張,但在臺灣網購的確不如大陸方便。很多陸生就說,臺灣的C2C(消費者對消費者)網絡購物平臺雅虎拍賣和露天拍賣,無論商品的豐富性、價格,還是購物便利性,都處在大陸的「前淘寶」時代。購物網站雖然也有搜索功能,但是無法如淘寶一般按條件篩選、排序。有任何問題,只能去留言板留言,什麼時候回復看賣家心情。一位陸生想買一本二手書,給賣家留言,3天後才收到回復。

  C2C是這樣,B2C(經濟組織對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不理想。雖然臺灣品牌眾多,但開展電子商務者多為中小型品牌,臺灣傳統百貨公司擔心對實體店衝擊大太,基本不觸碰電子商務。本土中小企業自主電商普遍存在貨源更新慢、風格單一、支付方式選擇少等問題。在很多網站購物,只能選擇信用卡或貨到付款兩種支付方式。

  臺灣民眾對兩岸網絡購物平臺的差距也不諱言。在臺灣公眾論壇上,諸如此類的評價比比皆是:「大陸電商網站有很多寶貝臺灣買不到」,「人家可以線上即時溝通,買多還可以殺價」……

  不過,對於臺灣還處在「身體移動」階段的「吐槽」,臺灣民眾看法不同。臺北街頭,五步之內必有便利店,便利店除了出售商品,還提供繳納水電費等各種生活費用、取火車票、網購取貨付款等多種服務。公司白領劉子晴說,「下樓就有便利店,為什麼還要在網上支付呢,信用卡支付還容易上當受騙。如果貨不滿意,還可以直接拿到便利店,讓他們幫忙退換。」這就是玉山銀行推出淘寶購物便利店取貨後,臺灣電商如臨大敵的原因。「便利店很方便」,一定程度上拖慢了臺灣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

  有臺灣經濟學者認為,兩岸情況不同,電子商務模式也無法照搬照套。就拿線上客服來說,臺灣電商基本都不設置線上客服即時回應,一方面是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空間,另一方面是臺灣網購有消費者保護法,消費者維權相對較有保障,減少了買賣雙方在誠信方面的互相探索。

  臺灣民眾有多愛大陸電商?

  付款可以到臺灣便利店,但要買到價廉物美的商品,還得到大陸網站。以2015年4月為例,通過電子商務渠道從大陸到臺灣的貨物約76.8萬件,臺灣到大陸的貨物為28.4萬件。淘寶是跨境電商的先行者,2010年就開始布局臺灣。到2014年,臺灣地區的淘寶註冊會員已達100萬人。淘寶2012年公布的全年帳單顯示,臺灣嘉義市的人均支出竟然位列全國第一,比杭州還高。2013年和2014年,嘉義雖然沒能再奪冠,也排進了前五。

  為什麼嘉義人愛大陸網購?因為除了普通百姓愛上淘寶網購外,1/4的臺灣電商和不少實體小店鋪,都直接從淘寶進貨,嘉義就有不少這樣的店家。臺北五分埔市場、各地夜市的小商小販,出售的那些價格便宜的衣物雜貨,不少都是從淘寶上購得的。

  捨近求遠,首先是價格差很多,有在臺陸生表示,在臺灣想買個手機殼,淘寶上看中了,運費要人民幣35元,是手機殼價格的1/3,但加起來還是比在臺灣買便宜一半。商品種類多寡更是天差地遠,淘寶商品數量以10億計算,而島內數一數二的電商「PChome 24h」約為6000萬件。

  速度方面,大陸電商也優於臺灣電商。從大陸將商品直郵到臺灣最快僅需3天左右。消費者還可以隨時追蹤物流動態,臺灣電商網站很難做到。早前有臺灣網友爆料稱,由於發貨地址選中國臺灣省可以省運費,且送貨速度比較快,「填地址就選了臺灣省」,「淘寶統一中國」成了當年一大熱議話題。

  臺灣電商趕搭大陸順風車

  2014年,臺灣發展委員會前「主委」管中閔公開承認,大陸電子商務起步雖較臺灣晚,但擴張很快,臺灣則因為法規僵化,導致電子商務落後大陸10年。臺灣電腦公會理事長王振堂則預言,淘寶等大陸網商將摧毀臺灣電子商務。

  在臺灣同業的憂慮聲中,大陸兩大電商龍頭相繼登島招商。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天貓國際宣布成立「臺灣館」。2016年3月,京東全球購也赴臺招商。天貓的商標是「貓」,京東商標是「狗」,大陸兩大電商平臺登臺被島內媒體形容為「貓狗大戰」打到了臺灣。當然,京東和淘寶所爭的並非臺灣市場,而是要用臺灣品牌充實貨架。對許多臺灣企業而言,「貓狗大戰」卻是絕好的機會。臺灣90%的企業都是中小規模,欠缺單槍匹馬去大陸闖蕩的能力,跨境電商主動上門,當然求之不得。按照京東的招商計劃,一年內要招募100家臺灣優質品牌進駐,協助臺灣中小企業開拓大陸市場。招商發布會現場,臺灣中小企業代表踴躍出席,現場氣氛熱烈。臺灣《聯合晚報》評論,大陸業者提供非常優厚的條件,讓臺灣傳統中小企業重新握有行銷全球的「機會之鑰」。

  趕搭來自對岸的順風車,臺灣電子商務業力圖趕上「失落的十年」。臺灣1111人力銀行日前針對臺灣傳統產業製造、貿易、百貨批發業廠商會員的調查顯示:在去年臺灣經濟增長率僅0.75%的低迷狀況下,臺灣有35%的企業運用了電子商務,平均業績有26%的增幅。在有意經營島外市場的41%受訪企業中,有74%有意透過「跨境電商」拓展島外業務。調查還顯示,臺灣企業跨境電商人才的平均起薪達3.5萬元新臺幣/月(約7010元人民幣),比一般電商的起薪高出約20%。

  2015年,臺灣電商銷售額突破1萬億元新臺幣,島內媒體期許2016年成為「電商元年」。這樣的期待並非空穴來風。2015年,臺灣《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實施,同年「金管會」發出6張電子支付機構許可證。臺灣有了自己的電子支付,被認為是打通了第三方支付的「任督二脈」。然而,有業者指出,新條例限制重重,比如買賣雙方必須是同一家電子支付機構的會員,比如儲值需用現金,不能刷卡或從銀行轉到虛擬帳號。

  4月15日,「臺灣本土電商因應境外平臺競爭策略座談會」在臺北南港軟體園區一間會議室裡舉行。臺灣無店面零售商業同業公會邀請各方坐在一起溝通。李姓業者在座談會上指出:「電子商務在臺灣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一個政府機關在統籌規劃跟管理,沒有辦法在電商產業的網絡和跨境特性上做整體的策略規劃,立法或政策調整的速度和規模就有限。」

  2016會是臺灣的「電商元年」嗎?大陸市場和電商領頭雁的支持,是臺灣的機遇。臺灣自身政經環境的複雜阻滯和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則是揮之不去的隱憂。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05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臺灣:「電商元年」何時到來?(兩岸聚焦)
    不用驚奇,兩岸電子商務「差很大」。  臺灣電商落後大陸電商十年?  2016年初,一個名為《上帝大概是把臺灣給遺忘了吧?》的帖子火遍兩岸。發帖人是位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他感嘆:「回到臺灣,真的有回到原始社會的感覺,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身體的移動去完成……如果把同為公司老闆的臺灣人和大陸人關進房子裡,一個月不允許出來。
  • 臺灣人有多愛大陸電商?
    「落後大陸10年」的臺灣電子商務業正在趕搭來自對岸的順風車。大陸電商巨頭京東商城近日在臺北招商,將一批臺灣品牌納入其「全球購」業務。臺灣電商起步比對岸還早,卻步履遲緩再三蹉跎。如何彌補這失落的10年?兩岸合作應是終南捷徑。
  • 「貓狗大戰」到臺島 臺灣電商趕搭大陸「順風車」
    「落後大陸10年」的臺灣電子商務業正在趕搭來自對岸的順風車。大陸電商巨頭京東商城近日在臺北招商,將一批臺灣品牌納入其「全球購」業務。臺灣電商起步比對岸還早,卻步履遲緩再三蹉跎。如何彌補這失落的10年?兩岸合作應是終南捷徑。
  • 臺灣行動支付產業落後大陸幾年?
    臺灣行動支付產業落後大陸幾年?大陸方面樂觀預測,2015年大陸移動網際網路市場規模將更上一層樓,有機會達到人民幣4,296億元,只要維持這種強勁的成長態勢,2017年有望擴大至人民幣6,000億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正是行動支付,去年在大陸掀起爆發式的成長,前三季採用行動支付的筆數和金額增長率都超過100%,遠遠高於電子支付業務整體增速(請見下表一)。
  • 大陸電商為啥在臺灣這麼火?
    也正因此,不少臺灣同胞反映,臺灣網拍相較於淘寶來說太爛了。   島內業者感受到了壓力   雖說臺灣民眾極其熱衷淘寶,並且也有不少臺灣中小企業及個人賣家已進駐淘寶及天貓平臺,但是淘寶網在臺灣的快速蔓延,依然會讓島內業者深感威脅。臺灣電腦公會理事長王振堂甚至曾公開表示,淘寶等大陸網商最終將摧毀臺灣的電子商務事業。
  • 2016電子支付元年 臺灣能否打開市場大門?
    去年底,臺灣夜市被支付寶「佔領」。  有不少島內官員認為,隨著臺灣第三方支付「專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的施行,2016年會是臺灣「電子支付」元年。島內的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也看好電子支付發展潛力,積極與各方合作,試圖掌握最大的商機。
  • 柯文哲轟臺灣電子商務落後:大陸買菜都刷手機
    無黨籍臺北市長柯文哲今天上午出席第21屆世界資訊科技大會致詞表示,在大陸菜市場買菜是刷手機,臺灣電子商務競爭力需加強,並點名是「金管會」應去處理的。柯此語被解讀為是在蔡英文面前告御狀,想給新任「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壓力,柯文哲會後被問及此事受訪表示:「很有想像力,顧立雄才上班沒幾天」。
  • 臺灣的行動支付產業,到底落後大陸多少年?
    大陸方面樂觀預測,2015年大陸移動網際網路市場規模將更上一層樓,有機會達到人民幣4,296億元,只要維持這種強勁的成長態勢,2017年有望擴大至人民幣6,000億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正是行動支付,去年在大陸掀起爆發式的成長,前三季採用行動支付的筆數和金額增長率都超過100%,遠遠高於電子支付業務整體增速(請見下表一)。 表一、大陸2014年前三季行動支付業務量
  • 大陸電商走紅臺灣:體驗徵服買家 觀念領先島內同行
    也正因此,不少臺灣同胞反映,臺灣網拍相較於淘寶來說太爛了。  島內業者感受到了壓力  雖說臺灣民眾極其熱衷淘寶,並且也有不少臺灣中小企業及個人賣家已進駐淘寶及天貓平臺,但是淘寶網在臺灣的快速蔓延,依然會讓島內業者深感威脅。臺灣電腦公會理事長王振堂甚至曾公開表示,淘寶等大陸網商最終將摧毀臺灣的電子商務事業。
  • 落後大陸8年多 臺灣急通過「第三方支付專法」
    「第三方支付專法」通過,臺灣業者搶攻行動支付商機  落後大陸8年多,臺灣急了  上周末,兩岸網際網路金融市場的兩件事牽動著臺媒的神經。一是騰訊旗下的深圳前海微眾銀行18日試營運,標誌著大陸網際網路銀行正式開啟;二是臺灣「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也俗稱「第三方支付專法」)16日終於通過「立法院」三讀,最快可於明年上半年實施。但臺媒此前指出,臺灣第三方支付行業的整體發展,已經落後大陸8年多。  從第三方支付平臺到網際網路金融理財產品,再到現在的網際網路銀行,大陸在網際網路金融業上的創新和飛速發展,臺灣業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 臺灣電子支付要追上大陸恐比登天還難
    臺灣電子支付被指落後大陸30年。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陸「支付寶」等行動支付如火如荼,臺灣卻仍在原地踏步,民進黨知恥了? 早在2015年臺灣「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得以通過實施,隨後島內第三方支付業者如歐付寶、樂點、智付寶等陸續提出業務申請,並拿到了營業許可,臺灣官員還曾為此高喊2016年是「電子支付元年」。
  • 淺談臺灣電商「登陸」 看中大陸龐大網購市場
    電子商務也有它的優勢,只要能連上網絡,在辦公室、在家裡都可以買到東西。但是它有一個缺點:對於產品質量沒有情景體驗。」  如今的媒體和商界對於電商的意義和在未來的地位有一種誇大的認識,車建新認為,電子商務只是一種對商務進行補充和完善的工具,它和實體商業是一種互補共榮的關係,線上線下一體化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 青眼看臺灣|尷尬的電商
    前幾天,一位去臺灣參加馬拉松的好友,在朋友圈如此形容臺灣。確如其所說,當今不少去臺灣的大陸遊客,會不適應沒有移動端點外賣的服務,更不習慣臺灣市場近乎空白的行動支付。一些在大陸工作的臺灣同胞回到臺灣也會大呼不適應。行動支付的相對落後,讓臺灣的電商產業頗顯尷尬,雖然與大陸電商產業幾乎同步啟動,但臺灣電商增速已連續放緩7年,後勁不足。
  • 臺灣網購體驗差 大陸電商改變臺灣民眾消費習慣
    大陸很多電話詐騙都是學臺灣呢,所以臺灣人對於線上刷卡這件事會更有芥蒂一些。而且,一來臺灣人愛到處『走透透』,夜市文化發達,很多東西要眼見為實。二來,其實不用刷卡也能網上購物。」  張先生的笑言實際上道出了臺灣電子商務發展緩慢的一個關鍵原因。在臺灣,便利店文化影響深遠。從繳納水電費等各種生活費用,到購買鐵路客運車票甚至各種演出票,便利店通通能搞定。
  • 臺灣學生首登大陸:變成從落後臺灣來的鄉巴佬 優越感被擊碎一地
    當年她覺得臺灣和大陸差距很大,而現在已漸漸對調。11月26日,臺灣《旺報》再度刊載文章,來自臺灣新北市的學生黎羽忠講述了在大陸參加文化交流的感悟,在北京處處的行動支付都讓自己開了眼界,那一瞬間,誰還敢嘲笑大陸的「落後、沒水準」?反而自己一個個活脫脫成了從「落後臺灣」來的鄉巴佬。原本的進步優越感完全被打破了。
  • 臺灣30年來從大陸淨賺1.6萬億美元,2021年是「窮臺元年」?
    對澳政府過去4年中,一方面賺進大陸大筆的貿易順差,卻站在「反中」最前線,觸動了大陸最敏感的民族情緒,誠「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換句話說,大陸不能容忍澳政府大賺人民幣的時候,還要在政治上處處與大陸為敵。同樣的邏輯,也適用在兩岸關係上。最近大陸一些涉臺事務經濟學者,正在熱烈討論是否要對臺灣發動類似美國對中增加巨額關稅做法的貿易戰。
  • 臺灣運營商:臺灣4G使用流量已稱霸全球,但落後大陸已經5-10年了
    還稱臺灣落後大陸已經5~10年了,由於一些OTT等軟體的衝擊,臺灣五大運營商的語音收入,直線下滑,而且由於臺灣頻譜使用費居高不下,移動營收一路下滑,明年就會跌破2000億元(新臺幣)大關。面對營收壓力,臺灣稱要鑑歐美將頻譜使用年限由15年拉長至20年、並以收取頻率管理成本取代目前收取頻率使用費的方式。
  • 為何臺灣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遠遠落後於大陸?
    日前,一個名為《你看到我們跟大陸的對比,你不會害怕嗎?》的視頻在社交平臺瘋轉。儘管臺灣名嘴描述大陸移動網際網路驚人成就略顯誇張,但不可否認,曾錯過PC時代的臺灣,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已被大陸猛甩N條街,而且不可逆轉,使習慣貶低大陸落後的臺灣人錯愕不已。
  • 2025年都普及不了? 臺灣行動支付為何步履維艱
    大陸人的工作、生活、生意沒受任何影響,一切運轉得有條不紊,而臺灣人,早已餓死在房子裡了。」  該帖把臺灣形容為「原始社會」,固然有誇張之嫌,但臺灣的電子商務發展遠遠落後於大陸,卻是不爭的事實。  臺灣電商發展緩慢,與臺當局政策有關。臺當局金融管理部門以「安全性考量」為由,對電商、電子支付、行動支付限制重重。
  • 市場掠影丨臺灣電商市場觀察
    中國臺灣一直使用繁體中文,言語溝通基本和大陸之間無任何差別,與東南亞的各個國家相比,毫無疑問,這對於選擇入駐臺灣shopee的新手賣家來說是極其友好的。目前,臺灣的網際網路覆蓋率已經達到了80%,65%的臺灣民眾曾通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行網購,網購者主要以20-39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