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都普及不了?
臺灣行動支付為何步履維艱
閔 喆
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近日出席活動時稱,期望臺灣行動支付普及率能在2025年達到90%的目標。在大陸菜市場買菜都已可以刷手機的當下,臺灣居然還要花8年才能普及行動支付?島內網友對此表示:「我真等到花兒也謝了!」
圖為臺灣商店的支付寶標識。 柴逸扉攝
行動支付限制多
去年,一條名為《上帝大概是把臺灣給遺忘了吧》的帖子火了一把。發帖人是位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他感嘆:「回到臺灣,真的有回到原始社會的感覺,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身體的移動去完成……如果把同為公司老闆的臺灣人和大陸人關進房子裡,一個月不允許出來。大陸人的工作、生活、生意沒受任何影響,一切運轉得有條不紊,而臺灣人,早已餓死在房子裡了。」
該帖把臺灣形容為「原始社會」,固然有誇張之嫌,但臺灣的電子商務發展遠遠落後於大陸,卻是不爭的事實。
臺灣電商發展緩慢,與臺當局政策有關。臺當局金融管理部門以「安全性考量」為由,對電商、電子支付、行動支付限制重重。淘寶的支付寶服務2003年就已上路,而臺灣2015年才實施《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同年臺灣金管會頒發出6張電子支付機構許可證,臺灣才終於有了自己的電子支付。在此之前,在臺灣網購得靠線下支付,買家網上下單,再去便利店或銀行給商家轉帳付款,網購全無便利可言。
兩岸電商差距大
實際上,島內目前的電子支付系統依然不太方便。比如電子支付條例規定,買賣雙方必須是同一家電子支付機構的會員,儲值需用現金,不能刷卡或從銀行轉到虛擬帳號。
或許是受環境拖累,島內電子商務企業自身表現也不給力。臺灣PChome、雅虎拍賣等電商網站跟大陸相比,服務遠遠不如,網友普遍反映「頁面花哨,廣告眾多,眼花繚亂,搜索不便」,而且還沒有在線客服,有意見得去留言板,「店家什麼時候回復就看他心情」,更別提阿里旺旺這樣的在線交流工具了。
雖然臺灣品牌不少,但開展電子商務者多為中小型品牌,臺灣傳統百貨公司擔心對實體店衝擊太大,基本不觸碰電子商務。本土中小企業自主電商普遍存在貨源更新慢、風格單一、支付方式選擇少等問題。在很多網站購物,只能選擇信用卡或貨到付款兩種支付方式。
臺灣民眾對兩岸網絡購物平臺的差距也不諱言。在臺灣公眾論壇上,諸如此類的評價比比皆是:「大陸電商網站有很多寶貝臺灣買不到」,「人家可以線上即時溝通,買多還可以殺價」……
「豪言壯語」遭打臉
賴清德2025年普及行動支付的「豪言壯語」,引發島內網友群起嘲諷。有網友說,民進黨的「非核家園」定在2025年,行動支付普及也定在2025年,民進黨除了會開「空頭支票」,還會做什麼?「我真等到花兒也謝了!大陸現在都快普及了,臺灣還要等7年多,政客們都在尸位素餐。」
有島內網友感嘆,聽說大陸都可以「刷臉支付」,我們還在為行動支付爭論不休,臺灣的發展機會就這樣白白浪費掉。
然而,更糟的消息還在後頭。賴清德話聲剛落,臺灣「金管會主委」顧立雄立馬打臉,表示2025年實現行動支付90%普及率是「不可能的任務」。
為什麼會這樣?島內網友早有評斷:「藍綠惡鬥若不停息,2025年也達不到目標」,「民粹使臺灣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