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社會熱點開始,繼而牽出了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律師、思覺失調症患者等各個群體複雜的處境與心態。劇中,媒體和大眾對加害者父母窮追不捨,反覆質問並逼其道歉。 (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7月11日《南方周末》)
2014年5月21日,臺灣東海大學21歲的大二學生鄭捷在龍山寺站搭上人潮湧動的捷運,隨即拿出刀具砍向素不相識的乘客。4死,22人輕重傷。全程91秒。
2016年5月11日,鄭捷被依法槍決,臺北看守所周邊下起滂沱大雨。然而,這起震驚臺灣的無差別殺人案件造成的心理創傷並未被大雨衝刷乾淨。從案發到鄭捷伏法的兩年裡,電視新聞天天播,家長不敢讓小孩搭捷運,陰影仍籠罩著民眾。
正是在2016年,編劇呂蒔媛開始醞釀一個關於此類事件的劇本。除了鄭捷案,一篇關於臺南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隨機殺人犯的報導也帶給她很大震動。呂蒔媛不想拿劇作與真實事件簡單對應——她認為,在媒體上看到的人和現實中的人可能並不一樣。
2019年3月24日,由呂蒔媛編劇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註:以下簡稱《與惡》)首播,隨即引發收視熱潮,豆瓣評分高達9.5,騰訊視頻自6月24日上線至今已累積1.3億次播放量。《與惡》的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社會熱點開始,繼而牽出了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律師、思覺失調症患者等各個群體複雜的處境與心態。
《與惡》是編劇先行,這在臺灣影視界是一個特例。「編劇是被我們擺在最前面的。」《與惡》製片人林昱伶對南方周末說,「現在所謂社群媒體的時代,有時候一個標題就可以讓下面的留言非常撕裂了,我很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
當林昱伶在手機上將13分鐘片花放給發行平臺方看時,對方很快被打動。後期審片過程中,許多參與審片的人在看前兩集毛片時也哭了。
上線前,《與惡》在一家電影院裡做第一集試播,這是電影才有的營銷規格。飾演宋喬安的賈靜雯問導演林君陽:「導演,你有想過會搞得這麼大嗎?」
「白天是幹練的主管, 晚上是會酗酒的媽媽」林昱伶找到賈靜雯出演女主角宋喬安時,賈靜雯反問:你們為什麼會找我啊?
宋喬安是劇中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她年幼的兒子被李曉明殺害。身為新聞臺主管的宋喬安性情大變,在深埋傷痛之後成了一個鐵面冷酷的工作狂。
現實中,賈靜雯是一個很難生氣的人,看起來也不像兇悍的女強人,更重要的是,她已經15年沒在臺灣拍戲了。
在林昱伶看來,宋喬安應該是一個接近四十歲的職業女性,有相當的生命歷練,才能夠傳達這個角色背後的那些很深層的痛——「白天是幹練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