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直面的現實

2021-01-04 南方周末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社會熱點開始,繼而牽出了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律師、思覺失調症患者等各個群體複雜的處境與心態。劇中,媒體和大眾對加害者父母窮追不捨,反覆質問並逼其道歉。 (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7月11日《南方周末》)

2014年5月21日,臺灣東海大學21歲的大二學生鄭捷在龍山寺站搭上人潮湧動的捷運,隨即拿出刀具砍向素不相識的乘客。4死,22人輕重傷。全程91秒。

2016年5月11日,鄭捷被依法槍決,臺北看守所周邊下起滂沱大雨。然而,這起震驚臺灣的無差別殺人案件造成的心理創傷並未被大雨衝刷乾淨。從案發到鄭捷伏法的兩年裡,電視新聞天天播,家長不敢讓小孩搭捷運,陰影仍籠罩著民眾。

正是在2016年,編劇呂蒔媛開始醞釀一個關於此類事件的劇本。除了鄭捷案,一篇關於臺南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隨機殺人犯的報導也帶給她很大震動。呂蒔媛不想拿劇作與真實事件簡單對應——她認為,在媒體上看到的人和現實中的人可能並不一樣。

2019年3月24日,由呂蒔媛編劇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註:以下簡稱《與惡》)首播,隨即引發收視熱潮,豆瓣評分高達9.5,騰訊視頻自6月24日上線至今已累積1.3億次播放量。《與惡》的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社會熱點開始,繼而牽出了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律師、思覺失調症患者等各個群體複雜的處境與心態。

《與惡》是編劇先行,這在臺灣影視界是一個特例。「編劇是被我們擺在最前面的。」《與惡》製片人林昱伶對南方周末說,「現在所謂社群媒體的時代,有時候一個標題就可以讓下面的留言非常撕裂了,我很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

當林昱伶在手機上將13分鐘片花放給發行平臺方看時,對方很快被打動。後期審片過程中,許多參與審片的人在看前兩集毛片時也哭了。

上線前,《與惡》在一家電影院裡做第一集試播,這是電影才有的營銷規格。飾演宋喬安的賈靜雯問導演林君陽:「導演,你有想過會搞得這麼大嗎?」

「白天是幹練的主管, 晚上是會酗酒的媽媽」

林昱伶找到賈靜雯出演女主角宋喬安時,賈靜雯反問:你們為什麼會找我啊?

宋喬安是劇中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她年幼的兒子被李曉明殺害。身為新聞臺主管的宋喬安性情大變,在深埋傷痛之後成了一個鐵面冷酷的工作狂。

現實中,賈靜雯是一個很難生氣的人,看起來也不像兇悍的女強人,更重要的是,她已經15年沒在臺灣拍戲了。

在林昱伶看來,宋喬安應該是一個接近四十歲的職業女性,有相當的生命歷練,才能夠傳達這個角色背後的那些很深層的痛——「白天是幹練的主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零
    2019年豆瓣高分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緊湊現實的劇情,引發觀眾熱烈討論。短短十集,圍繞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揭開人性的遮羞布。多角度切入,直面人性光與暗犯罪家屬說「:我的人生是恐怖片。」受害人母親說「:我的兒子呢,他有活下去的權利嗎?」辯護律師說「:他死了,然後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
    小時候我們所學的基本都是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一個壞人就是徹徹底底的大壞人但是隨著長大,不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生活中,會看到越來越多壞人不一定是壞人,好人不一定一直是好人的事件。這個事件並非都是非黑即白,有些事情並沒有是非對錯。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
  • 《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現實就是缺少像他這樣的人
    昨天追完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演員演技過關,劇情不拖沓。感動點太多,需要關心的也太多,需要深思的也很多。今日想和大家聊聊一直在幫助李小明和視覺失調症患者違法的王赦。「這個律師一直不考慮受害者家屬」,「刑都判了,還要深究下去幹嘛」,「他就是有聖母病啊,一點都不考慮妻子孩子」……這些就是很多視頻彈幕,這也是這些人與惡最近的距離。王赦一直在追尋最深層的原因,一直在找到如何幫助施害者和加害者家屬。他一直從事法扶工作。而他幫助的人,往往是被大眾所討厭的人。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首播豆瓣評分力壓都挺好,贏在哪裡?
    近期,賈靜雯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臺灣公視播出,首播兩集就拿下豆瓣9.4的高分,而近期收官的國民大劇《都挺好》豆瓣評分也才在8分上下浮動。為何《我們與惡的距離》能夠贏得如此高的評價?現實題材,劇情緊湊《我們與惡的距離》取材於真實社會案件,觸碰社會敏感題材,在劇中對法律道德,人性親疏,善惡是非等進行嚴肅展示和討論,直面正視生活中存在的醜陋面,貼近現實,因此廣泛引起大家的討論。劇情節奏緊湊,情節高能,開場就以一場刑事案件拉開,隨後罪犯親屬、被害者家屬、新聞人、犯人律師等角度進行闡釋,代表性強,雖然人物多,關係複雜,但角色形象鮮明。
  • 豆瓣9.3,今年好看的良心劇出現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段時間一部新出的劇集口碑炸裂了,它就是今年到目前為止豆瓣評分最高的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相信大家都知道近幾年臺灣劇一直都處在於低迷期,這次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共同打造了一部懸疑嫌疑犯罪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更有周採詩和曾佩慈等人的傾情加入。
  • 反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現實題材解讀人性善惡,沒有人是局外人
    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根據2014年發生在中國臺灣的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進行改編的10集短片,於2019年播出後在豆瓣上狂砍9.5分,包攬金鐘獎六大獎項。作為一部現實題材的作品,內容講述的是一個精神病患者隨機殺人後,從受害者家屬、施害者家屬、以及辯護律師及其家屬的視角來講述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成佛成魔,一念之間
    我們日常輿論會把重點放在譴責兇手上,這部劇則展示了受害人、兇手和辯護律師等各方面受到的傷害。你在這場事故裡面是受害人,在下一場的關係裡面或許又是加害人,批判者……故事以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為序幕,走進每個人內心最骯髒的深處,直面人內心的暴戾、喧譁、混沌、殺意,從媒體倫理、精神病患、司法正義、網絡生態、原生家庭等進行切面,進行了一場痛徹心扉的思考。
  • 什麼才是惡?看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由賈靜雯與溫升豪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主要講述由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立場,和社會不同階層人的對此事件的看法,參與者不同的心路歷程故事不長,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好人與壞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著什麼拿到了豆瓣9.5高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感人至深的真實呈現《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殺人犯、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和律師等多角度闡釋了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背後的糾葛。劇中題材尖銳地揭露了犯罪者的心理、律師的使命、媒體的義務、法律的存在性與落實性等現實性問題,反映了沉重又真實的社會現狀、壓抑而麻木的人性百態。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周末閱讀羅翔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視書來了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震撼華語劇市場。這部以真實案件為原型的寫實劇,通過「無差別殺人事件」和「思覺失調症」的雙主線敘事,刻畫出被害者及家屬、加害者及家屬、辯護律師、媒體從業者、精神科醫患、社會大眾等各方人物的處境和內心糾葛。創作團隊直面媒體倫理、法律、輿論、精神健康、網絡暴力等沉重議題,體現出驚人的勇氣與擔當。
  • 豆瓣9.5,這部熱播劇讓我們重新思考與惡的距離
    全文6751字,閱讀約需13.5分鐘 最近,一部由臺灣公視與HBO Asia合作推出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以下簡稱《與惡》)令不少觀眾大呼驚豔。「金鐘獎預定」、「年度最佳華語劇」等讚譽聲不絕於耳。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樹莓影評|我們與惡的距離 又何嘗不是我們與好的距離
    幾個月前,一部由「神劇製造機」HBO與臺灣公視共同打造的現實題材劇情片《我們與惡的距離》開播,一時間引爆臺灣輿論,成為年度最具口碑的華語電視劇。近期,這部劇終於登陸內地,迅速收穫了近億次的播放量和豆瓣9.5的高評分。
  • 金鐘獎預定之作《我們與惡的距離》,現實到我們不得不去反思……
    近期,《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臺灣神劇,一次又一次地闖進我的眼帘,在大陸沒有上映,只能不停地搜索資料來一點點地了解,儘管只是一些劇透的解說片段,或者是一些觀後感,都從不缺對這部劇的讚嘆和認可。一共才10集的電視劇,每一集都會帶給人不一樣的反思內容,且這些內容是來自我們現實的社會生活,也許我們不是當事人,但不得不去思考這樣現實的社會事件,無論是作為任何一種角色,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思考,怎麼去面對?才能更加從容,更有勇氣地生活下去。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嗎?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簡介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嗎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根據臺灣的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通過一樁血淋淋的案件帶給觀眾反思和思考。許久沒有露面的賈靜雯,這次一出面就是帶著新劇回歸,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近幾年難得一見的佳作了,這部劇講述的是一件殺人案為開端,這殺人案背後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用鏡頭探討關於人性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說是很社會了,小編覺得跟韓國的素媛、匹諾曹這些電視劇是有的一拼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但相比而言,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才是現實中與我們最貼近的行業。《聚焦》面對多方壓力不動如山的豪邁,還記得《匹諾曹》中的那段話:真相就像碎片一樣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讓我們看到他完整的面目。當我們所找的東西不是真相的時候,真相會向我們發出瑣碎而又微弱的人信號,那就是懷疑。於是看似完美的真相,並不相稱的細微碎片,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