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
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為了使疼痛麻痺,她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宋喬安為了引起關注,忽視事件的真實性,想控制輿論方向,謀取私利,在她的作品中也是邪惡的。那麼,她是好人還是壞人?
在「加害者」殺人犯中的李曉明在《我們與惡的距離》戲中在電影院隨意開槍殺人,造成9死21傷,表面上看,他無疑是個惡棍。然而他患有感覺障礙,即精神分裂症,所有的犯罪行為都不能被他的主觀意識所控制,誰能說他是善是惡?
更何況,作為與事件無關的群眾和媒體,他們對李曉明的家人進行人肉搜索,過度報導,讓全家人承受圍觀者的批評和謾罵,只能躲貓貓。面對受害者家屬和群眾的壓力,他們搬家了,他們的父親喝酒以減輕他們的憂慮,他們的母親不得不偷偷地擺攤靠戴口罩謀生,他的妹妹被迫輟學,還沒找到工作就改名了。劇中的大眾和媒體都是「圍觀者」身份,普通人在網絡上做的事情似乎只是表面上的事情,而媒體卻忽略了過度消費職業道德的案例,他們可能出於好意,但他們的行為有意無意地助長了邪惡行為,使無辜者受苦。
這種「圍觀者」的過度行為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比如「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就成了熱門話題,很多人不關注事件本身,而是去人肉搜索她,她不僅面臨著朋友們的壓力,還有微信、簡訊等陌生人轟炸,在網上,她還表示自己是在炒作和演戲,這不僅侵犯了她的隱私,給她造成了生命和精神上的壓力,而且阻礙了正義的實施!如果維權成本如此之高,那些被侵害的個人又有多大的決心和勇氣去維權呢?此時此刻,我們是否要冷靜思考,難道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遠?
演員吳慷仁在劇中扮演王的角色,他在李曉明的案子裡是辯護律師。在王特赦的核心,法律公正被作為對待惡棍的第一標準,並主張他們應該受到法律的懲罰,至於應該由當事人保護的權利,他們會積極爭取,從職業道德出發,他代表正義。然而當王特赦組織為患有精神疾病的李曉明辯護時,輿論把他推到了相反的一邊,媒體把他推到了風口浪尖,說他是幫兇,他不僅受到批評,甚至被王的家人潑了一身唾沫來發洩他的憤怒,在媒體和旁觀者看來,王特赦是邪惡的。你覺得他是好是壞?
最後,在想問,《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真的那麼清晰嗎?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