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2020-12-19 顛顛不癲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

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為了使疼痛麻痺,她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宋喬安為了引起關注,忽視事件的真實性,想控制輿論方向,謀取私利,在她的作品中也是邪惡的。那麼,她是好人還是壞人?

在「加害者」殺人犯中的李曉明在《我們與惡的距離》戲中在電影院隨意開槍殺人,造成9死21傷,表面上看,他無疑是個惡棍。然而他患有感覺障礙,即精神分裂症,所有的犯罪行為都不能被他的主觀意識所控制,誰能說他是善是惡?

更何況,作為與事件無關的群眾和媒體,他們對李曉明的家人進行人肉搜索,過度報導,讓全家人承受圍觀者的批評和謾罵,只能躲貓貓。面對受害者家屬和群眾的壓力,他們搬家了,他們的父親喝酒以減輕他們的憂慮,他們的母親不得不偷偷地擺攤靠戴口罩謀生,他的妹妹被迫輟學,還沒找到工作就改名了。劇中的大眾和媒體都是「圍觀者」身份,普通人在網絡上做的事情似乎只是表面上的事情,而媒體卻忽略了過度消費職業道德的案例,他們可能出於好意,但他們的行為有意無意地助長了邪惡行為,使無辜者受苦。

這種「圍觀者」的過度行為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比如「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就成了熱門話題,很多人不關注事件本身,而是去人肉搜索她,她不僅面臨著朋友們的壓力,還有微信、簡訊等陌生人轟炸,在網上,她還表示自己是在炒作和演戲,這不僅侵犯了她的隱私,給她造成了生命和精神上的壓力,而且阻礙了正義的實施!如果維權成本如此之高,那些被侵害的個人又有多大的決心和勇氣去維權呢?此時此刻,我們是否要冷靜思考,難道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遠?

演員吳慷仁在劇中扮演王的角色,他在李曉明的案子裡是辯護律師。在王特赦的核心,法律公正被作為對待惡棍的第一標準,並主張他們應該受到法律的懲罰,至於應該由當事人保護的權利,他們會積極爭取,從職業道德出發,他代表正義。然而當王特赦組織為患有精神疾病的李曉明辯護時,輿論把他推到了相反的一邊,媒體把他推到了風口浪尖,說他是幫兇,他不僅受到批評,甚至被王的家人潑了一身唾沫來發洩他的憤怒,在媒體和旁觀者看來,王特赦是邪惡的。你覺得他是好是壞?

最後,在想問,《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真的那麼清晰嗎?你有什麼看法?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真的那麼界限分明?
    最近臺灣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豆瓣更是給出了9.4的高分,或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紮根於現實題材,它是根據2016年臺灣的「小燈泡事件」改編的,具有真實性和社會問題代表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惡人還是好人
    善與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嗎?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人性之中的善惡,一系列不可饒恕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的劇真實的揭示了當下關於人性、家庭、媒體、夫妻之間的問題,在好與壞之間我們真的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打破偏見,撕掉「標籤」
    回顧2019年的華語劇作,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穩穩佔據了口碑高臺,展現了許許多多深刻的社會問題,諸如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犯罪者人權等等,從深刻的角度來探尋人性。開播兩集豆瓣評分就升至9.4,簡直是2019年的華語之光。
  • 樹莓影評|我們與惡的距離 又何嘗不是我們與好的距離
    幾個月前,一部由「神劇製造機」HBO與臺灣公視共同打造的現實題材劇情片《我們與惡的距離》開播,一時間引爆臺灣輿論,成為年度最具口碑的華語電視劇。近期,這部劇終於登陸內地,迅速收穫了近億次的播放量和豆瓣9.5的高評分。
  • 大片5分鐘 · 善與惡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視頻製作、解說 李佳遙如果善惡顛倒,那所謂「完美的世界」還存在嗎?這是一個罪犯劫持孩子做人質後開始逃亡之旅的故事,影片全程以幽默的方式出現,而結局卻是意想不到的悲劇化處理。那麼,觀影人究竟是該悲傷還是欣喜?
  • 毛姆短篇小說《麥金託什》:超越界限的善與惡,終將引人走向毀滅
    到底誰對誰錯,誰善誰惡?什麼是真正的善與惡?這篇文章將圍繞麥金託什與上司沃克,以及統治者沃克與當地土著居民的矛盾衝突,這兩條故事主線去探尋善與惡的界線,以及超越界限所要付出的代價。超越界限的善與惡,都將引人走向毀滅讀完這篇小說,一種強烈的悲涼之感湧上心頭,引發了我對人性中善與惡界限的思考。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人性中都既有善的一面,也都有惡的一面。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和那些隱秘的角落
    那個成為枕邊人的初戀許國利,今天不動聲色的惡, 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令人唏噓。而在案件之前,許國利就是我們身邊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路人,甚至他們夫妻在孩子、親友、鄰裡那留下的印象一度都是恩愛、般配。看報導,在2004年禽流感時,許國利還意氣風發地幫同鄉分析補償政策彌補損失。一個人的惡,是如何滋生又隱秘蔓延的?他作為人的底線是怎樣消失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悲劇為什麼會發生?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去年上映的一部劇,豆瓣評分9.5,名字就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從多重視角展開: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法扶律師及其家人、媒體、民眾、精神醫生及患者。當我們不再以單一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悲劇都沒有贏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有自己的難處,並且我們很難去體會別人的感受。
  • 善與惡的平衡觀
    演講人:劉雲德  時間:6月19日  地點:中央黨校研究生院     從2000多年前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和中國的孟子到現代的倫理學,善與惡的理論之爭應該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結論。然而,在當下現實生活中,善與惡的觀念似乎並不十分清晰。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嗎?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簡介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嗎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根據臺灣的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通過一樁血淋淋的案件帶給觀眾反思和思考。許久沒有露面的賈靜雯,這次一出面就是帶著新劇回歸,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近幾年難得一見的佳作了,這部劇講述的是一件殺人案為開端,這殺人案背後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用鏡頭探討關於人性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說是很社會了,小編覺得跟韓國的素媛、匹諾曹這些電視劇是有的一拼的。
  • 善惡觀念:人真的有善與惡之分嗎?善與惡的定義是什麼?
    善與惡的觀念,這是一個從古至今思想家、哲學家都一直在討論不休的問題。善惡觀念是道德哲學中最基本的一對概念,它是對人或事進行道德評價的最一般的概念,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行為或事件,惡則是指違背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行為或事件,而善惡觀念則是指人們對某種行為或事件道德與否的評價、觀點和看法。而孟子主張的性善論,他認為人一出生就是向善的,具有惻隱之心、辭讓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端」是向善的可能。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李大芝得知師兄騙她後,精神當場崩潰,揚言要殺了師兄,也是惡。還有那無數網友,在網上不問事實真相就一味喊打喊殺,縱容戾氣左奔右突,更是惡。漢娜阿倫特在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曾說:善可以是根本性的,而惡從來不是。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意思就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李曉明是惡,陳昌是惡,他們是最本質的「惡源」,是所有人眼中的「惡」。在施害者家屬眼中,只求收視率點擊率的無良媒體是惡——「你們殺的人一點也不比我哥少!」 由此一來,在感情用事而「富有同理心」的民眾眼裡、在傷心欲絕遲遲無法走出陰霾的被害者家屬眼裡,施害者是惡中之惡,是不配活著,不配有人權的東西。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到底什麼是好人, 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這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人生?難道殺人犯只需要判死刑,國家就真的安全了嗎?殺人犯背後的緣由就不該被深究嗎?每一個情節都可以延展成為討論的話題,這大抵就是精良製作的水準。人物對話裡,都值得我們去深思,生而為人,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但相比而言,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才是現實中與我們最貼近的行業。《聚焦》面對多方壓力不動如山的豪邁,還記得《匹諾曹》中的那段話:真相就像碎片一樣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讓我們看到他完整的面目。當我們所找的東西不是真相的時候,真相會向我們發出瑣碎而又微弱的人信號,那就是懷疑。於是看似完美的真相,並不相稱的細微碎片,懷疑。
  • 我們與惡的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想像的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我們想像你的遠。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粒惡魔的種子,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和養分,在某種契機的觸發下,就會滋生成長。豆瓣評分9.5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追求了幾集,看得人細思極恐。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那片雪花。《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為精神病人發聲的影片
    前段時間,一部僅僅10集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火了,與以往電視劇不同,這部電視劇沒有年輕漂亮的流量明星,只有發人深省的故事。該片也獲得54屆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獎,其中演員也有很多獲獎。王赦說:「我只是希望能查清他們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事情,他們內心的想法,來避免會有更多類似的事情發生」李大芝說:「我哥是殺了很多人,但我和我的家人難道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喬安說:「那我兒子有活下去的權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