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2020-12-14 騰訊網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殺人的人一定要償命嗎?

這部劇根據臺灣的惡性事件改編,講述了一場無差別持槍殺人事件後,幾個相關但立場不同的家庭,痛苦與不幸的人生走向。

劇中一共三條主線交織,一條是孩子被殺,受害者的父母。一條是為了哥哥故意殺人,被逼到無法生存的犯罪家屬。最後一條是為了徹底解決犯罪問題,幫死刑犯做辯護,卻飽受白眼的律師。在這個過程中,法律與犯罪、善與惡、人性與理性的博弈都展現了出來。本是三個幸福的家庭,卻因為一件殺人案,有了各自的不幸。

喬安(賈靜雯飾)是電視臺新聞部總編,嚴格的女魔頭。卻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不敢過母親節,因為兒子在母親節前一天被李曉明開槍射死,這也導致了和丈夫走上了離婚的道路。

李曉明無差別殺人,拒絕接受精神檢查。拒絕讓家人出現,他在接受公眾譴責的同時,家人也在遭受著譴責,質疑,唾罵。而他的妹妹李曉文也始終走不出這個陰影,活的小心翼翼。

而辯護律師王赦一出現就被潑糞,那是因為他是殺人犯的辯護律師,在大家心裡,給殺人犯辯護的都不是什麼好人。作為律師,王赦有自己必須堅守的原則。他在明知道先驅報負責人是受害者家屬的時候,還要懇求他做一個隨機殺人案的相關報導,給人們科普其中的盲點,是不是很殘忍。

劇中關於人性、法律、犯罪的探討,並不需要一個具體的答案。畢竟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也希望大家都能堅持自己。

相關焦點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正義與最大的誡命的界限
    前一陣子在臺灣有個很有名的電視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是一部2019年播出的社會寫實電視劇。劇情的時間點設定在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案發之後兩年,被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在正義、愧疚與社會輿論壓力之間、內心與現實世界中的拉扯。這場無差別殺人案案發之後,受害者家屬因為喪失親人而無法從悲痛中走出來。主角是一位原本幽默、充滿愛的媽媽。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好人與壞人僅有一步之遙
    如果說劇集像探討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就有點老土,我認為它最想討論是,當我們不自覺與「惡」的距離拉近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什麼?是否大愛世人,犧牲自己和愛人就是「善」?抑或我們只顧家人和自己利益,犧牲人權、忘記人人平等這種耳熟能詳的口號。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嗎?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簡介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真實事件嗎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根據臺灣的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通過一樁血淋淋的案件帶給觀眾反思和思考。許久沒有露面的賈靜雯,這次一出面就是帶著新劇回歸,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近幾年難得一見的佳作了,這部劇講述的是一件殺人案為開端,這殺人案背後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用鏡頭探討關於人性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說是很社會了,小編覺得跟韓國的素媛、匹諾曹這些電視劇是有的一拼的。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金鐘獎預定之作《我們與惡的距離》,現實到我們不得不去反思……
    近期,《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臺灣神劇,一次又一次地闖進我的眼帘,在大陸沒有上映,只能不停地搜索資料來一點點地了解,儘管只是一些劇透的解說片段,或者是一些觀後感,都從不缺對這部劇的讚嘆和認可。一共才10集的電視劇,每一集都會帶給人不一樣的反思內容,且這些內容是來自我們現實的社會生活,也許我們不是當事人,但不得不去思考這樣現實的社會事件,無論是作為任何一種角色,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思考,怎麼去面對?才能更加從容,更有勇氣地生活下去。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我們與惡的距離》
    小時候我們所學的基本都是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一個壞人就是徹徹底底的大壞人但是隨著長大,不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生活中,會看到越來越多壞人不一定是壞人,好人不一定一直是好人的事件。這個事件並非都是非黑即白,有些事情並沒有是非對錯。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念之差。
  • 匠心|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意思就是,我們與惡沒有距離。李曉明是惡,陳昌是惡,他們是最本質的「惡源」,是所有人眼中的「惡」。在施害者家屬眼中,只求收視率點擊率的無良媒體是惡——「你們殺的人一點也不比我哥少!」 由此一來,在感情用事而「富有同理心」的民眾眼裡、在傷心欲絕遲遲無法走出陰霾的被害者家屬眼裡,施害者是惡中之惡,是不配活著,不配有人權的東西。
  • 眾生皆苦——《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想
    在空間被安利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我看了幾集,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我把這部電視劇安利給我的一好友,聽了我的介紹後,她拒絕接受我的安利,並說:「感覺這個劇的基調太壓抑了,生活已經那麼艱辛了,我只想看一些傻白甜,吃一些小甜餅。」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實在是差得太遠了,真相也往往太過殘酷。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樹莓影評|我們與惡的距離 又何嘗不是我們與好的距離
    幾個月前,一部由「神劇製造機」HBO與臺灣公視共同打造的現實題材劇情片《我們與惡的距離》開播,一時間引爆臺灣輿論,成為年度最具口碑的華語電視劇。近期,這部劇終於登陸內地,迅速收穫了近億次的播放量和豆瓣9.5的高評分。
  • 《我們與惡的距離》直面的現實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社會熱點開始,繼而牽出了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律師、思覺失調症患者等各個群體複雜的處境與心態。劇中,媒體和大眾對加害者父母窮追不捨,反覆質問並逼其道歉。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然而在工作場所,宋喬安變成了「加害者」的形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但相比而言,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才是現實中與我們最貼近的行業。《聚焦》面對多方壓力不動如山的豪邁,還記得《匹諾曹》中的那段話:真相就像碎片一樣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讓我們看到他完整的面目。當我們所找的東西不是真相的時候,真相會向我們發出瑣碎而又微弱的人信號,那就是懷疑。於是看似完美的真相,並不相稱的細微碎片,懷疑。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真的那麼界限分明?
    最近臺灣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豆瓣更是給出了9.4的高分,或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紮根於現實題材,它是根據2016年臺灣的「小燈泡事件」改編的,具有真實性和社會問題代表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零
    2019年豆瓣高分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緊湊現實的劇情,引發觀眾熱烈討論。短短十集,圍繞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揭開人性的遮羞布。劇中並沒有告訴我們答案,卻用最平靜的講述方式給我們最強烈的心靈衝擊。即使李曉明被執行死刑,受害人家屬無法挽回的痛苦依然縈繞心頭,他們選擇將情緒發洩在李曉明的家屬身上,有宋喬安利用職務之便跟蹤李大芝曝光他們的居住地,也有家屬圍著李大芝扔雞蛋和垃圾,更不用提其他追著話題曝光他們的媒體和竊竊私語的網民。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反思,比憤怒更重要
    作者:梁嘉烈「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出自陳世驤先生1966年致金庸的一封書信,是陳世驤對《天龍八部》給出的評論,這八個字同樣也很適用於《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在《倚天屠龍記》之後闊別十五年再回電視劇,聯手金鐘獎影帝吳慷仁帶來了《我們與惡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