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歐盟:民粹主義烏雲籠罩
當地時間12月20日,德國民眾在柏林恐襲事發點附近悼念遇難者。19日晚,一輛重型卡車衝入柏林聖誕市場人群,導致12人死亡、48人受傷的嚴重恐怖襲擊事件。視覺中國供圖
回顧2016年的歐盟走勢,布魯塞爾著名智庫「歐洲之友」發布的《盟情報告》中用了3個以英文字母「D」開頭的詞語加以概括:中斷、紛繁、紊亂。歐洲輿論普遍認為,英國公投退歐之後,尚未擺脫債務危機、難民危機和恐怖威脅的歐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民粹主義逆流,令本已躊躇不前的一體化進程更加舉步維艱。
自2015年11月巴黎特大恐襲事件之後,恐怖威脅在2016年繼續如同幽靈一般肆虐歐洲大陸。2016年3月22日,歐盟「首都」布魯塞爾遭遇比利時歷史上最慘重的恐怖炸彈襲擊,造成34人遇難、250多人受傷。此後,相繼發生法國尼斯海灘慘案和德國慕尼黑槍擊爆炸事件等一系列恐襲事件,而各國安全部門破獲和制止的恐怖陰謀更是不勝枚舉。恐怖威脅在加劇歐洲大陸緊張氣氛的同時,也令排外傾向和民粹主義顯著抬頭。一些右翼政客將恐怖襲擊與穆斯林移民掛鈎,挑起族群矛盾。荷蘭極右翼政黨自由黨領袖吉爾特·維爾德斯公開發表反伊斯蘭言論,甚至揚言「沒收《古蘭經》,取締清真寺」。布魯塞爾恐襲事件後,歐美媒體爭相對摩洛哥裔穆斯林集中聚居的莫倫貝克區大肆報導,將其描繪成令人毛骨悚然的歐洲「恐怖分子巢穴」,引起比利時政府和當地民眾的強烈不滿。德國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號召民眾反對默克爾政府的接收難民政策,導致針對中東難民和外來移民的暴力事件大幅上升。
針對源源不斷的難民潮,儘管歐盟委員會努力協調難民政策,但歐洲國家爭相選擇閉關自守,在引發連鎖反應的同時也導致各國之間齟齬不斷。法國、德國、匈牙利、比利時等國紛紛採取邊境管控措施,暫停履行《申根協定》。法國當局在2016年年底拆除位於加萊附近俗稱「叢林」的大型難民自建營地,並遣散數千名來自中東和北非的難民。這些難民因遭到英國政府拒絕入境而被迫滯留在此「安營紮寨」,英法兩國為此爆發激烈的口水大戰。難民湧入歐洲腹地的「巴爾幹之路」沿線國家也經常因為疏堵之爭而相互指責。而法比之間還爆出兩名比利時警察將中東難民偷運進法國的戲劇性一幕。東歐國家繼續抵制歐盟難民分派方案,德國也在強大的國內壓力之下改弦更張,默克爾公開承認「在難民政策上出現失誤」並於近期開始正式遣返非法難民。雖然籤訂了歐土難民協議並成立了邊境與海岸警衛隊,但在民粹主義盛行的背景下,歐盟應對難民危機仍將是一個漫長複雜曲折的過程。
英國公投退歐無疑是2016年歐洲遭遇的最大「黑天鵝」事件。看似出人意料的小概率事件,其實正是民粹主義集中爆發的必然結果。儘管英國於1973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共體,但始終對歐洲一體化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每當歐盟遭遇困境或陷入危機,英國國內主張「脫歐」的聲音就會甚囂塵上,並且習慣於將所有問題歸咎於歐盟。事實上,游離於歐洲大陸以外的英國對歐盟的態度可以說是愛恨交加、喜憂參半,既希望從歐洲一體化中獲得豐厚利益,又不想為其他成員承擔過多責任,更不願割讓引以為傲的自主權。英國遲遲不願加入歐元區和《申根協定》,根源就在於此。近年來歐盟接連遭遇中東北非難民潮和極端恐怖主義威脅等多重危機,導致英國選民對移民問題和歐盟「集權」高度敏感。在此背景和脫歐派的極力煽動下,大多數英國選民寧可不顧脫歐對英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嚴重衝擊,也要奪回所謂的「自主權」。脫歐公投結果表明,對大多數英國選民來說,政治信念比經濟利益更重要。
在經貿領域,歐洲民粹主義體現為愈演愈烈的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歐盟與加拿大經過艱苦談判擬定的自貿協定(CETA)險些葬送在堅持保護自身農業的比利時瓦隆大區議會手中。而耗時4年之久的跨大西洋投資與貿易夥伴關係協定(TTIP)談判,則因為歐洲各國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而幾近擱淺,前途渺茫。布魯塞爾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反對TTIP」的醒目塗鴉。歐盟不僅拖延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所規定的條約義務,而且將全球性的產能過剩問題歸咎於中國,顯著加大針對中國鋼鐵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和制裁措施。歐洲主要鋼鐵生產企業和工人工會年內組織多次大規模抗議集會,要求歐盟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阻止中國鋼鐵產品對歐出口。在投資併購方面,中國企業也頻頻遭遇挫折。2016年9月,比利時弗拉芒大區政府在國家安全局的壓力下以「威脅安全」為由否決了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入股當地最大電力公司的協議。而就在不久前,德國政府在美國白宮的直接阻撓下,收回了中國企業併購德國半導體生產廠商愛思強的批准書,並且同樣以「涉及敏感技術」為由拒絕了另一家中國企業收購德國老牌照明巨頭歐司朗旗下部分業務的請求。
面對歐洲日益惡化的民粹主義風潮,很多有識之士不禁大聲疾呼。12月8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紀念《馬斯垂克條約》籤訂25周年儀式上發表題為《歐盟與我》的講話,在回顧歐盟發展歷程的同時,對歐盟的未來發出了警告。 容克表示,我們在解釋歐盟的時候,不能只是回顧歷史,更應該放眼未來。容克說,從面積來看,歐洲是世界五大洲中最小的一個。從經濟實力來看,在當今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中,歐洲佔據1/4,但是10年之後這一數字將減至15%,20年後,沒有任何一個歐盟成員國的經濟總量能躋身世界前7。從人口比例來看,20世紀初,歐洲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1/5,到21世紀初,歐洲人口只佔全球人口的7%,而到了本世紀末,當全球總人口達到100億時,歐洲人口將只佔4%。容克警告稱,如果沒有歐洲聯盟,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將獨木難支,那些企圖分裂瓦解歐盟的想法實在是大錯特錯。
在近期舉行的一場研討會上,歐委會前副主席達維尼翁指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企圖瓦解歐盟的人。」北約前秘書長夏侯雅伯感嘆:「面對風起雲湧的民粹主義,歐洲政治主流卻保持沉默,沒有發出應有的聲音和採取反制措施,導致問題越發嚴重。」歐洲議會議員希爾薇·古拉德表示:「問題不在於英國是否脫歐,而在於我們是否因此喪失捍衛歐盟的勇氣。」布魯塞爾智庫「歐洲之友」秘書長吉爾斯·梅裡特強調,在眾多危機面前,團結協作是歐盟繼續前行的唯一出路。
2017年的腳步已經臨近,歐盟也將迎來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一年,其中有3大看點值得關注。首先,歐盟將迎來成立60周年紀念。60年一輪迴,歐盟將何去何從?其次,英國脫歐談判將正式啟動,「花甲之年」的歐盟如何與英國上演一出高難度的離婚大戲?第三,歐盟核心成員國法國、德國、荷蘭以及義大利都將迎來大選,各自國內極右翼勢力均不容小覷,最終鹿死誰手並將對歐盟產生何種影響?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有一句名言:「永遠不要浪費危機」。站在十字路口的歐盟能否轉危為機,仍需拭目以待。
本報布魯塞爾12月21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駐歐盟記者 鞠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6年12月2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