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是夏季常見的兩大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且傳染性強,容易引起流行。常常是一人起病,整個班級集體中招,這也是為什麼學校和家長都如此關注的原因。
每年4~7月份,是全國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的高發季。廣東六一兒童醫院兒保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覃三春介紹說:「今年由於疫情,大家都習慣戴上了口罩,但是自從學生復學後,我在門診還是明顯感覺到患兒驟增,所以希望家長重視,懂得如何防治這兩大夏季高發傳染病。」
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
1、手足口病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秋季高發。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從6個月起發病逐漸增加,1~3歲發病風險最高。
2、皰疹性咽峽炎流行於春夏季節,特別是夏季高發。各年齡段均可患病,7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為易感人群。
覃三春說,很多家長今年不太重視這兩大疾病,主要覺得孩子出門都戴著口罩,基本就不會被傳染。但是,從目前兒科門診的就診情況看,在過去的6月份,無論是手足口病還是皰疹性咽峽炎,都有要爆發的趨勢。
覃三春提醒說,一旦發病,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高熱。在這個新冠肺炎疫情還沒有結束的節骨眼上,孩子發燒去醫院不僅要做常規檢查,還要進行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程序上麻煩,家長也會多一份擔心。所以,大家不能放鬆警惕,一定要幫孩子做好預防。
(手足口病)
為什麼會在夏季高發?
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都在夏季高發,很大原因是溼熱之邪在作怪。
中醫將手足口病歸為「溫病」的一種,皰疹性咽峽炎歸為「口瘡病」、「喉痺」、「喉瘡」等範疇。二者均由於外感溼熱疫毒,溼熱燻蒸,傷及肺脾兩髒,肺氣失宣,轉為內火,繼而導致熱鬱為疹,溼聚成皰。另外,溼熱毒邪蘊積於脾,使脾的運化功能失調,而脾主四肢、開竅於口,所以就會在口腔、四肢出現皮疹。
孩子的溼熱通常是怎麼來的呢?
1、內傷溼熱
內傷溼熱來自於脾胃。孩子如果吃太多,或者夏天吃特別多的甜食和冷飲,或者「熱氣」的東西,脾胃就很容易積生溼熱。加上脾常不足,孩子脾胃本來就虛弱,就更容易受溼熱困阻,造成損傷。
2、外感暑溼
夏季暑氣當令,暑多夾溼,氣候溼熱。《醫門法律·熱溼暑三氣門》中記載:「天之熱氣下,地之溼氣上,人在氣交之中,無隙可避」。孩子的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不固,更易受外來溼熱邪氣侵犯。
外有的暑溼之邪,和內有的溼熱相引動,容易導致發病。
(皰疹性咽峽炎)
如何區分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
廣東六一兒童醫院兒保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覃三春介紹說: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二者症狀與傳播途徑極為相似,但又有所區別。皰疹性咽峽炎也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最常見的是A組柯薩奇病毒,EV-71和其它腸道病毒也會致病。
與手足口病不同的是,患病寶寶的皰疹一般僅局限在口腔黏膜上,手足和臀部沒有皰疹,同時也會伴有發熱、咽痛、厭食、流涎等症狀,部分孩子也有可能會發展成為手足口病,從併發症來說,手足口病要更重些、危險些。
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一年四季都會有,但是高發期在每年的4—7月份。
相同點: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都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均有發熱、咽痛、厭食等症狀,一般治療及預防措施也是一樣的。
不同點:小皰疹僅僅長在口腔裡的為皰疹性咽峽炎,小皰疹除了長在嘴巴裡,還長在手、足、臀部,甚至四肢等部位的為手足口病。
另外,目前手足口病是按照傳染病來嚴格管理的,而皰疹性咽峽炎暫時沒有按傳染病上報管理,但是並不是說它就沒有傳染性了,孩子們如果是先得了咽峽炎,需要觀察幾天看看,到底手腳還長不長皰皰了,是不是手足口病再做決定,這樣對大家都是個保護!
如何預防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
1、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個人衛生。要勤洗手,勤消毒,對於孩子經常使用的奶瓶奶嘴,水杯等,一定要充分的清洗消毒,睡覺之前最好要漱口洗牙,保持口腔清潔。對於已經患病的孩子,家長可以用涼開水或者淡鹽水來對孩子進行漱口。
2、在疾病傳播的高發期,最好少帶孩子去人流密集的地方。人流密集的地方空氣相對不流通,對於已經患病的孩子最好不要去幼兒園,以免傳染其他的孩子。
3、已經患病的孩子,一定要及時去醫院診斷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定的藥物,多喝白開水,食物要做得軟爛一些。
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多家長很容易因為誤判病情而耽誤治療,所以發現孩子有發燒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確診。這兩種疾病都可以通過看發病的部位,看潰瘍的形態以及伴隨的症狀來加以區分。
日常食療祛溼熱,有效預防
預防手足口病,很多學校或者家長用板藍根、魚腥草等煲水給孩子喝,這是不可取的。孩子的體質特點是「虛寒之體」,不適合老是喝這些清熱解毒很寒涼的東西,越喝脾胃功能越弱,抵抗力越差。
廣東六一兒童醫院兒保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覃三春特別提醒說:這段時間可以每周給孩子喝一次健夏方,作為保健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