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沒有晶片用了」,這是餘總的原話,現在的麒麟晶片已經是「瀕危動物」,只出不進,儲備晶片用光就再也沒有了。它作為華為自主設計研發的晶片,一直都是華為手機的「招牌」,不少選擇華為手機的用戶都是看中了華為的麒麟晶片。
目前麒麟晶片找不到代工廠,美國對華為的晶片禁令是在全球範圍內的,而且在禁令升級以後,範圍也無限擴大了,臺積電也好,中芯國際也好,都無奈拒絕華為,不能繼續跟華為合作。所以華為現在無路可走,只能夠曲線自救。
自己設計的晶片沒有辦法生產製造的話,任你天馬行空,一切都只是空想。那麼就只能夠通過擴大外購來增加晶片儲備,所以華為才會選擇向聯發科購買天璣。這樣做雖然可以暫時緩解沒有晶片用的困局,但是也相當於撕掉了自己身上最耀眼的標籤,自斷一臂來保住性命。基本上失去了麒麟晶片的華為手機就相當於回到了跟其他國產手機一樣的起跑線了。
從情感上來講,中芯國際肯定是想出力想幫忙的。但是從技術實力上來講,中芯國際還不具備。就算中芯國際想要幫助華為,但是奈何自己沒有技術,這就是國內晶片落後和無力的地方。
晶片設計和晶片製造本來都是同等重要的,但是現在很顯然國內晶片設計的能力已經相當不錯了,只不過晶片製造暫時還跟不上世界的腳步,發展有些落後。中芯國際無法繼續為華為代工,這也反映出了國內晶片行業的現狀:不夠強。
「完成了從不可用到可用的「進化」,晶片也好,作業系統也好,現在正在經歷從可用到好用的過渡。」總體來看,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其實之前國內的晶片和作業系統大部分都是進口,國內晶片的進口率高達85%,自給自足的部分可能不到15%,所以說國內晶片發展的速度比較慢,當西方國家開始想要從晶片下手卡住我們的脖子的時候,國內晶片處境才會這麼艱難。美國對華為晶片的打壓,也給國內晶片行業都敲響了警鐘,雖然現在才加快晶片的自研,目前的水平跟世界水平還有差距,但是國產的晶片和作業系統等產品已經開始使用,這就是國內晶片的進步。
在美國出手之後,國內已經有很多的半導體企業慢慢崛起,比如平頭哥、中芯國際、海思、上海微電子以及紫光展銳等等,這些企業雖然所專注的晶片領域不同,但是都在為國內半導體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從無到有,再從有到好用,這一路上都在不斷地進步。雖然自研晶片的道路註定不容易,但是中國科技從來都不懼怕挑戰和挫折,相信國內科技企業可以戰勝一切困難,擺脫美國的牽制也是指日可待的!你覺得呢?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