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行第二站必須西藏,毋庸置疑。一直有人說,人的一生如果自駕遊一定要去一次川藏線,因為沿途風景真的很美。不過一定要做好安全及身體防護,畢竟西藏這邊真的很冷,而且有高反的還得提前做好準備,買好一次性的氧氣瓶還是有必要的,因人而異。
簡介篇
昌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位於西藏東部,東與四川省隔江相望,東南與緬甸及雲南接壤,北與青海省交界,是西藏自治區東大門,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以昌都為中心,東與四川省相望,東南面與雲南省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林芝市毗鄰,西北與西藏那曲市相連,北面與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
也許很多人一談到西藏,首先想到的是拉薩布達拉宮,沒錯,西藏出名的景點很多,不止布達拉宮,還有納木錯,林芝,大昭寺,等等,還有喜馬拉雅山喲,你敢挑戰嗎,這裡溫馨提示非專業人員請勿輕易挑戰,而且就算你想去也是要各種可以挑戰的證書和門票才行的。
這期主要來看我們長江行的這一站---(昌都)
昌都市景點推薦
強巴林寺,位於昌都鎮昂曲和雜曲兩水交匯處,它巍峨地依附在橫斷山脈之之下,聳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紅壤層上。強巴林寺內主佛為強巴(大慈)佛,故對該寺的起名為昌都強巴林寺。傳說格魯派宗師宗喀巴16歲時由青海到拉薩學經途中,路過這兩水交匯的秀美之地時預言這裡將是弘揚佛法之地.後在1444年由宗喀巴的晚年弟子西饒桑布在此歷時八年建成。建寺時西饒桑布在一千戶家去講經化緣,該千戶就將自己家的草場奉獻了出來作建寺之址。
然烏湖,然烏湖岸邊是一大片綠草如茵的草甸,和著碧藍的湖水、白雪皚皚的雪峰,景色美的如詩如畫。河道中有許多巖石和小島點綴其間,湖面上春季樹影婆娑、秋冬薄霧瀰漫,四季的美景會使人如夢幻之境。
卡若文化遺址:卡若文化遺址坐落在距離昌都鎮以西約12公裡處的一個水泥廠附近,發現於20世紀70年代末。1977年在水泥廠的施工中大量的石斧、石錛和陶罐等原始工具與文物驚現於世,1979年發掘工作正式開始。遺址佔地面積約為1萬平方米,文物種類繁多,其中發現房屋遺蹟31處,出土了上萬件的石器、骨器和陶片等文物,以及大量的動物骨骼和粟米,經專家鑑定這些物品均出自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
特產
地處雪域高原的昌都,山高谷深,河流縱橫,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盛產冬蟲夏草、雪山雪蓮、紅景天、藏紅花、草紅花等高原名貴中草藥,昌都的瓜、果、梨、桃等高原水果,品種繁多,亦是購物美食首選,其中以八宿的醉梨,最為有名。
此外,昌都市的各種民族服飾、手工藝品等,色彩豔麗,圖案精美,民族風情濃鬱,購之饋贈親友,或作家居裝飾,無不別有風情,富有創意。而鋒利錚亮,製作精美的各式藏刀,就更是喜愛品刀、藏刀朋友的出行首選了。
昌都市有名的土特產主要有蟲草、貝母、雪蓮、核桃、藏刀及高原畜產品等。另外,昌都市的民族手工藝品也極富特色,其製作精美,結構多樣,特別是位於扎曲河上遊,離昌都縣城120公裡的嘎瑪地方生產的手工藝品更是聞名康藏。
由於昌都地理位置的特殊,受到藏、漢、蒙、納西以及尼泊爾、印度等民族工藝的影響,所以其本地的手工藝品便逐漸形成了昌都市獨特的民族風格。
禮儀民俗文化
1.獻哈達
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嫁娶、民俗節慶、拜會尊長、拜佛,迎送賓客等等場合,通常都要獻哈達。哈達是一種生絲製品,長短不一,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
獻"哈達"的動作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要用雙手捧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後再平伸向前,彎腰給對方,這時,哈達正與頭頂平,這表示對對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 對方以恭敬的姿態用雙手平接。對尊者、長輩獻哈達時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將哈達捧到座前或足下;對平輩或下屬,則可以系在他們的頸上
2.磕長頭
是在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信徒與教徒們一種虔誠的拜佛儀式。於行進中磕長頭,信徒們遵循這樣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勢,口中念念有詞,多為誦六字真言,讀作"啊嘛呢叭咪哞",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寶言"。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著地,後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在此過程中,口與手並用,六字真言誦念之聲連續不斷。還有一種為原地磕長頭。
3.敬語和稱謂
藏族非常注意使用敬語,這種風氣拉薩人更為講究。在拉薩甚至整個西藏,每句話都有3種講法,一是普通話,一是敬語,一是最敬語。無論名詞、動詞、形容詞都是這樣。 地位相同的人相互用敬語,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也用敬語,對地位懸殊的人用最敬語。不會敬語的人被認為缺少教養,而敬語用錯了,便會鬧出笑話。藏族人非常重視稱謂,稱謂不準確,往往被認為不懂禮貌。在對方名字後面加一個"拉"字,表示尊敬。例如稱格桑為"格桑拉",扎西為"扎西拉";教師稱為"格拉",廚師稱為"瑪青拉"等等。
4.敬酒茶
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會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獻客人時,客人須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摻滿,最後再喝乾一滿杯。
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會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懂得禮貌。
5.饋贈
藏族十分重視饋贈,凡有喜慶必送致賀。一般是有送必有還,且還禮的數目往往要加一倍,否則即為小氣和失禮。
6.敬老
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許多節日裡,都有向老人祝拜的習慣。藏曆年除夕晚上,全家吃麵"古突"辭舊迎新的時候,總是先請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或媳婦要搶先背回第一罐水,調製成酥油茶敬獻老人,以此表示晚輩對老人的孝敬和祝福。
7.見面禮
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置於手上,彎腰45度;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有時合掌與鞠躬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
8.宗教禮節
僧人見到自己的老師要行叩拜禮,如覲見堪布或活佛時,要行三叩頭禮。坐墊子是根據地位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宗教節日時,達賴、班禪給朝拜者摩頂也有分寸,對大官員行碰頭禮和用雙手摩頂,對中等官員用一隻手摩頂,對一般平民則用一條絲穗子在其頭上拂一拂以表賜福。
Tip:以上內容及圖片多為網絡資料整理,如與現實有些許差錯,還請告知修改,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