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在生物鐘前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從一種罕見病致病基因中...

2020-12-14 瀟湘晨報

華聲在線7月22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黃麗 劉子涵)找出人類生物鐘的「幕後指揮」,一直是腦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記者今天從湖南省科技廳獲悉,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家大課題組日前在國際權威期刊《核酸研究》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小胖威利症致病基因Necdin在生物鐘調控中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李家大教授領銜承擔的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大腦疾病動物模型研發」取得的重大進展。

小胖威利症(即普瑞德威利綜合症,英文名Prader-Willi Syndrome, PWS)是一種15號染色體(人類23對染色體之一)異常的罕見病,發病率約為1/15,000。患者主要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智能障礙、肥胖及性腺功能減退,並多出現白天嗜睡、睡眠呼吸暫停等症狀,即生物鐘紊亂。生物鐘紊亂不僅影響睡眠,生物的正常代謝也會出現問題,將增加罹患癌症、精神疾病、代謝疾病等多種疾病的風險。2017年3位美國科學家因為揭示生物鐘的分子機制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本次李家大課題組發表的題為「Necdin通過SGT1-HSP90分子伴侶蛋白質機器調節BMAL1的穩定性和晝夜節律」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小胖威利症致病基因Necdin對生物鐘的影響,同時為小胖威利症睡眠節律紊亂提供了一個潛在的治療靶點,將有助於研發相關新治療藥物和方法。

據介紹,作為前沿科學研究制高點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對於生命健康發展具有關鍵支撐作用。李家大課題組主要致力於開發先進的遺傳學、表觀遺傳學修飾技術,針對重大疾病建立人類重大疾病動物模型及開展相關研究,近年來省科技廳創新型省份建設專項先後投入450萬元支持其從事基礎研究,批准設立人類重大疾病動物模型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和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

【來源:華聲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南大學在生物鐘前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紅網時刻7月22日訊(記者 何青 實習生 陳宇麗 通訊員 任彬彬 黃麗)白天犯困,晚上清醒,長期生物鐘紊亂困擾著越來越多現代人。近日,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家大課題組在國際權威期刊《核酸研究》在線發表了題為「Necdin通過SGT1-HSP90分子伴侶蛋白質機器調節BMAL1的穩定性和晝夜節律」的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小胖威利症致病基因Necdin在生物鐘調控中的重要作用。
  • Nature發表:目前罕見病的治療方式和未來進展
    文章表明,儘管罕見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大多數罕見病仍缺乏經過批准的治療方法,因此該文章提供了解其分子基礎的工具,和監管和經濟激勵措施來促進特定療法的發展。文章中提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是選擇最佳治療方式,以將罕見病的知識進展轉化為潛在藥物。另外,文章討論了罕見病的主要治療方式的技術基礎和適用性,包括小分子,單克隆抗體,蛋白質替代療法,寡核苷酸以及基因和細胞療法,以及藥物的重新用途。
  • 化學所等在團簇超原子用於新材料基因研究中取得進展
    腐蝕、防腐及催化等化學化工過程均涉及金屬團簇的研究,團簇已成為化學和材料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深入理解原子到分子、團簇、納米結構,再到宏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演變,將推動化學走向「微觀化」、「精準化」和「交叉融合」。
  • 溫州生命科學研究有突破 溫醫大「高度近視新致病基因的發現」
    近日,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和《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共同主辦的「2017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活動公眾投票環節拉開序幕,候選項目經過公開徵集,最後通過專家遴選共有30條項目進入候選名單。其中,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的「高度近視新致病基因的發現」名列其中,排在名單中的第二位,這是溫州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最大的突破。
  • 銀豐基因助力山東省第十四次醫學遺傳與優生學學術會議成功舉辦
    本次會議邀請了國內外知名遺傳學專家、臨床專家以及幹細胞研究專家,就精準診療與遺傳病的熱點問題、iPS細胞技術研究進展與臨床轉化應用做主題報告,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學術盛宴。大會對規範臨床基因檢測、提高臨床遺傳諮詢從業人員的技術能力、推進我省臨床遺傳諮詢體系的規範化建設有重要意義。
  • 亨廷頓病致病基因HTT
    想調整研究方向,獲得學術研究突破口?有機會發高分文章?你需要了解學科發展態勢和未來走向!賽業生物專欄《Gene of the Week》每周會根據熱點研究領域介紹一個基因,詳細為您介紹基因基本信息、研究概況和應用背景等,助您保持學術研究敏銳度,提高科學研究效率,期待您的持續關注哦。今天我們要講的主角是亨廷頓病致病基因HTT。
  • 綜述| 盤點基因治療最新研究進展
    來源:生物工藝與技術基因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2020.6.19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嘗試新的白血病治療方法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為了提高患有骨髓增生性腫瘤(一種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他們在實驗模型的一組中改變了JAK2V617F基因,另一組作為對照組,抑制了一種特定的蛋白質(α5beta1整合素),以減少大型骨髓細胞(巨核細胞)的數量。
  • 老年人手腳麻木、看不清、心臟不好……注意,可能是得了這種罕見病!
    如此的病人有可能是患上了一種非常容易誤診為其他疾病的罕見病:ATTR-PN(轉甲狀腺素蛋白澱粉樣變性多發性神經病)。 「罕見病中的罕見病」 ATTR-PN的中文名冗長而拗口,而它帶給患者是多系統的疾病痛苦,其中單個系統的症狀非常容易導致前期的誤診。
  • 科學家們在癌症轉移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癌症轉移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doi:10.1038/s43018-020-00125-0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Cancer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羅格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人類機體基因標誌物或能通過協同作用來促進轉移性前列腺癌的發生。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講席教授項曉東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量子弛豫時間的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Quantum Relaxation Time」為題發表在我國頂級英文科學期刊《國家科學評論》 (National
  • Brain:外顯子測序揭示小腦共濟失調的致病基因TGM6
    2010年11月23日,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等單位合作研究的成果「利用全外顯子組測序技術發現小腦共濟失調新的致病基因TGM6」在國際知名雜誌Brain上在線發表,這是我國科學家應用外顯子組測序技術進行單基因病研究的一項突破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武漢大學的團隊發現, NLR蛋白Bph14通過與轉錄因子WRKY46/72互作, 激活對昆蟲的免疫反應. 我國學者在NLR編碼基因的表觀調控、RNA剪切、蛋白穩定性調控以及亞細胞定位等多個方面也取得了進展. 香港浸會大學的研究組發現, NUDT6是NLR蛋白SNC1新的負調控因子.
  • 復旦大學王磊/桑慶團隊發現人類卵子成熟障礙新致病基因並探索了...
    2016年,復旦大學王磊研究團隊在NEJM上首次發現人類卵子MI期成熟阻滯為新孟德爾顯性遺傳病、發現了第一個突變基因TUBB8並闡明了機制。雖然TUBB8突變能解釋30%左右的卵子MI期阻滯患者,但仍有大量患者原因不明,表明存在其他新致病基因。
  • 【PNAS】「垃圾基因」竟然是個寶!調節著你的生物鐘
    人類基因組中大約有3/4是多餘的,也就是所謂的「垃圾基因」,它們並沒有在人類的成長中發揮多大的作用,不會負責多數的蛋白質並是其發生化學反應。 被標記為「垃圾基因」的miRNA,通過從信使RNA產生蛋白質的轉錄機制來影響基因表達。早期研究已經揭示了miRNA也可調控生物鐘,但尚不知道miRNA的影響機制。
  • 釋新聞|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生物鐘的分子研究
    勇氣和運氣:生物鐘的分子研究運氣,外在而縹緲;勇氣,內生而實在。運氣不會尋找勇氣;勇氣可能碰到運氣。在研究生物鐘基因的過程中,事先難以預料能否取得突破,事後分析發現勇氣足以成功,而運氣是錦上添花,雖然花開的特別燦爛。
  • 生物鐘如何校準時間?
    2005年Science提出125個科學前沿問題, 其中之一便是「有機體的生物鐘如何同步?」。《科學通報》特邀安徽大學秦曦明教授等撰寫「哺乳動物生物鐘同步化的研究進展」一文,從生物鐘同步化研究的歷史開始, 對哺乳動物生物鐘的同步化做了系統論述。從古至今,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計時裝置始終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相連。
  • 研究:新技術可減緩小鼠漸凍症進展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CRISPR基因編輯方法,能夠使一種導致遺傳性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的突變基因永久失活。小鼠模型研究顯示,這種新穎的治療方法可以減緩ALS小鼠的病情進展,改善肌肉功能並延長其壽命。ALS也叫漸凍人症,是一種致命的運動神經元疾病。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單衛星教授團隊在晚疫病菌致病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單衛星教授團隊揭示了晚疫病菌負調控植物免疫的新機制,即晚疫病菌RXLR效應蛋白PITG20303通過靶向並穩定馬鈴薯絲裂原蛋白激酶激酶StMKK1,抑制馬鈴薯對晚疫病的抗性。
  • 一文看懂基因編輯和基因療法七大最新進展
    許多慢性肺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遺傳因素引起了對基因療法開發的興趣。然而,雖然包括α-1-抗胰蛋白酶在內的靶標得到廣泛研究,但尚未轉化為有臨床療效的基因療法。阿斯利康的MedImmune和4D Molecular Therapeutics的合作有望在這方面取得進展。4D將主要負責實驗室早期研發工作,例如載體發現和工程化構建,優化和工藝開發。
  • 盼望春天的罕見病患者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出生的罕見病患兒超過20萬。40%的罕見病患者都曾被誤診過至少一次,平均確診時間超5年。今天發布的《消除罕見病患兒診斷壁壘調查結果和建議報告》建議,為患者及其家庭賦能;為一線醫護人員傳授知識並配備工具,迅速有效地識別可能患有罕見病的患者;重新定義遺傳諮詢;開發創新方法,幫助醫學遺傳學家更快地對需優先考慮的患者進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