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自然有它獨特的藝術手法。
電影的藝術,源自它可以用畫面敘事,不再依賴對白和表演。
一個成功的導演,往往可以通過畫面來「欺騙」觀眾,比如《致命id》。
很多燒腦電影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原因是導演在畫面上「做了手腳」。
而這種「手腳」,就是電影的視聽語言。
在看燒腦電影的時候,只要牢牢掌握電影的視聽語言,不管什麼燒腦電影,都能輕鬆看懂。
我們常常在看電影的時候,不會發現鏡頭的距離,會給我們帶來什麼不一樣的感受。
古人云:「橫看成峰側成嶺,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話是形容同一景象,用不同的角度和距離觀看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而看電影的同時,也是一樣的道理,但不是我們離屏幕的距離,而是電影在拍攝時攝影機和物體的距離。
在角度和距離上,一點點細微的差別,都會產生千差萬別的效果。
拍攝距離,顧名思義,是指攝影機和被攝物體之間的距離。
在焦距、拍攝方向、拍攝高度不變的情況下,改變拍攝距離,畫面中的物體大小和取景範圍會隨之發生變化,取景的範圍,就被稱作——景別。
景別分為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鏡頭。
景別的選擇大小有不同的表現意義,需要熟悉他們單獨的功能,才能技術的看電影。
遠景
遠景是遠距離拍攝,一般用來表現開闊景象的畫面景別。
遠景的景象視野深遠,範圍廣闊,注重量,用景觀的氣勢來傳遞信息。
畫面結構清晰,直奔主題,細節不在表現範圍之內,空間造型佔據主要地位。
電影中的遠景一般用來表現宏大的歷史背景場面,或史詩級電影背景。
地理環境,自然風光,群體聚會,戰爭場面等。
遠景注重場景的整體宏觀表現,儘可能在一個畫面中展現景觀和事物。
同時交代人物和場景之間的關係。
在宏大的遠景中,人物會被處理成空間裡很小的視覺形象,甚至有的遠景沒有人物。
環境成為整個畫面的核心造型,有一種遠取其勢的效果。
除了表現宏大的場面,遠景還具有表意的功能。
常常用於展現廣闊的空間環境,表現規模宏大的人物活動。
在很多電影中,遠景作為一部電影的開場,同時也作為一部電影的收場。
目的就是用來介紹環境、渲染氣氛、展現場景等。
觀眾通過遠景畫面,了解故事的空間狀態和人物心境等信息。
電影裡經常出現遠景鏡頭的導演一般多為表現史詩風格和宏大氣勢。
如《指環王》、《七武士》,陳凱歌的《黃土地》等。
特別是具有東方韻味的電影,常常使用遠景鏡頭表現山水河流等自然空間。
賈樟柯導演就很喜歡用遠景來表現山西的山河之美。
全景
全景是指在某種特定的空間中的被攝物體的整體所構成的畫面景別。
講得通俗易懂一點,就是整個畫面剛好是一個人從頭到腳的全身畫面。
全景跟遠景的區別在於,全景有明確的內容和中心物體。
被攝主體以全貌的形象出現在畫面中,同時也保留較大的範圍和活動空間。
全景常見的構圖方式是人物全身+背景環境,這樣的構圖兼顧主體形象和環境。
在表現環境的同時,非常清晰傳遞周圍的環境和空間信息。
在全景環境中,人物和環境相互映襯,相互烘託。
全景鏡頭是電影中每一組鏡頭或每一個新場景的主要鏡頭,它決定了場景中的空間關係。
全景中的人物都是某一特定環境中的人物。
觀眾可以通過這種景別對人物和所處環境的關係。
有說明人物身份地位的作用,把人物的情緒、性格和心理活動外化。
現實風格的電影多採用全景,如《我不是藥神》。
現實風格需要把空間寄托在現實生活中,人物跟空間緊密聯繫在一起。
全景畫面中,被攝對象是絕對的主體,是全景表現的重心。
環境是作為補充的空間和背景,完整表現人物的活動內容是主要人物。
成龍早期的動作電影就採用全景,以至於更好表現動作戲份。
全景鏡頭還可以清楚地交代場景中的信息。
特別是人物和人物之間的空間關係,這種鏡頭又稱之為交代鏡頭。
利用交代關係鏡頭來推動電影的敘事,是全景鏡頭的重要作用。
因此,全景鏡頭常常作為一個場景的主鏡頭,交代環境,奠定基調。
中景
中景是表現人物膝蓋(或腰部)以上的畫面景別。
在中景畫面中,人物是畫面構圖的中心,環境淡化。
中景更能突出表現人物的表情、神態和動作。
在人與人交流時,多用中景,畫面的結構中心是人物之間視線的相交點。
中景有較強的敘事和表現功能,可以使人物的交流得到展現,又可以把不必要的環境排除。
中景的距離是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距離,最符合觀眾心理的距離。
因此中景在塑造人物的影視作品中最為常見。
近景
近景是表現人物胸部以上的畫面景別。
近景用於表現人物的細節特徵,或人物的表情變化。
常用於人物的內心刻畫。
在《讓子彈飛》中,三人鴻門宴喝酒聊天的戲份,就是近景。
近景可以稱之為中等特寫鏡頭,實際上它們的分界非常模糊,也沒有一個特定的規則。
和全中景相比,近景的空間範圍更小,人物佔據了畫面的大部分內容。
人物的面部表情能清晰觀察到,適合表現人物的精神、喜怒哀樂等內容活動。
特寫
特寫鏡頭是由某個不完整的局部所構成,或者電影中一些重要的線索會特寫。
如人物的眼睛、鼻子等。
特寫鏡頭完全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比如恐怖片中人物被嚇。
特寫鏡頭是對人物或事物的特別關照,當一部電影出現如鑰匙這種特寫鏡頭。
一定要記住這個線索,因為電影不會無緣無故給物體特寫,都是有用意的。
如今的攝影在這五種最原始的景別上進行了延伸。
有大遠景、大特寫等。
景別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一定的定義。
不同的景別有不同的表意功能。
不同的景別,組接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段戲,有各種不同的規則。
搞懂了最基礎的視聽語言,對著看一些「高深莫測」的電影,也許就簡單了許多。
在知名懸疑影片《致命id》一片中,其實就是導演利用了視聽語言「欺騙」了觀眾。
比如一些不重要的場景,給了重要的景別和鏡頭,就給觀眾造成一種「它」是兇手的錯覺。
一些根本沒用的線索,卻給了特寫鏡頭,同樣也是為了「迷惑」觀眾。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己找影片來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