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革凝聚力量 為發展激發能量
南京精準匯聚優化營商環境法治「原動力」
作為長三角重要組成城市之一,江蘇省南京市近年來運用法治思維深化改革創新,強化服務保障,為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持續加注法治力量。今年上半年,南京市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2%,透明、公正、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已經成為南京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內驅動力。
護航改革發展
2016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實施《南京市法治政府建設實施規劃(2016-2020年)》,7個方面162個目標任務半數以上涉及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5年來,南京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每年專題聽取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報告,研究立法計劃、行政應訴、重大決策公眾參與、政府合同管理等法治建設重點工作,截至目前80餘項涉及「放管服」改革、法治市場等重點任務高標準完成。
法治的引領護航作用,不僅體現在構建最優制度環境,還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的各領域、各環節。「目前,營商環境領域現行有效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40餘件,智慧財產權保護、信用監管、跨境貿易、人才『寧聚計劃』等多項制度創新效果顯著,今年年內還將出臺《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辦法》。」南京市委全面依法治市辦專職副主任王慶介紹。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規範涉企執法行為,南京還對全市713個行政執法主體和1.7萬名行政執法人員執法資格進行全面清理併網上公示。同時,加強行政複議和應訴案件工作,召開專題案件協調會,促進企業和行政機關深入溝通,近3年累計召開行政複議聽證會千餘場,複議聽證率達到70%以上。
今年7月1日,《南京市社會信用條例》正式施行,對守信的市場主體創新創業給予經費支持、孵化培育;對失信市場主體在衛生醫療、城市交通、戶籍辦理等領域採取限制懲戒措施。
激發市場活力
「從籤訂土地出讓合同到證照齊全正式具備開工條件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極大地節約了時間成本,為南京速度點讚!」南京市江北新區國際化名醫中心項目負責人感慨地說。
「通過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對符合條件的項目壓縮時限、減免費用、豁免審查、不見面辦理,僅在今年疫情期間就豁免各類審查項目161個、免收審查費約500萬元。」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戴康順介紹。
在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進程中,南京始終堅持在法治框架內明晰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在加大簡政放權、加強依法監管、提供高效便捷服務上想點子、下功夫,用法治智慧激發市場活力,守護競爭公平。
記者了解到,南京已全面實行行政權力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市設證明事項全部取消。率先開展「不見面審批」改革,探索出了「外網受理、內網辦理、全程公開、快遞送達、網端推送、無償代辦」的審批模式。
為更好地轉變執法理念,提升監管效能,南京市市場監管局制定實施輕微違法行為予以免罰辦法,規定對企業登記備案、廣告等13類監管事項中的55項輕微違法行為免予處罰,通過責令改正、批評教育、指導約談等措施實施審慎監管。
涵養創業創新
從今年4月開始,南京市在每月的18日定期舉行企業家服務日早餐會,這也是「企業家服務日」主題活動之一。記者了解到,2020年是南京市確定的「企業服務年」,圍繞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目標,各級各部門爭當服務企業「店小二」的同時,更加重視以法治手段解企業之困,解群眾之難,用法治的溫情溫度增強企業和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
截至今年上半年,南京落實各級惠企資金190億元,為中小微企業爭取新增貸款518億元、減稅降費306億元,惠及企業20多萬戶,全市新增企業4.4萬家,主要經濟指標實現逆勢增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據了解,南京依託智慧財產權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智慧財產權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等綜合服務,2019年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23.81億元、授信785家,質押融資項數佔全國十分之一;推進產權保護更有力,建立民營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聯絡機制,提供產品識別、取證鑑定等便利渠道,成功獲評首批國家智慧財產權強市、國家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等4項國家級品牌。
此外,南京還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和普法宣傳全覆蓋,增強企業獲得感。線上,網絡直播、動畫視頻、圖文漫畫等多種形式對企業在疫情期間、日常發展中遭遇的問題答疑解惑;線下,由南京市司法局組建的百名律師民法典宣講團以「美好生活·法典相伴」為主題開展百日宣講活動,推動「誠信守法企業」創建,定期開展民營企業「法治體檢」,推動法律服務進園區、進企業。
【責任編輯: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