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磊 發布時間: 2020-03-02 12:10
作者:邢磊 發布時間: 2020-03-02 12:10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教學發展中心(ID:SJTU_CTLD),作者邢磊
「停課不停教」在線教學全面啟動,學校對教學中的各種問題給予了重視和關注,其中來自學生的聽課反饋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探究和思考:①很多課程是教師講授,師生間的互動較少;②學生很多都是通過群聊留言,在線直接交流不夠流暢。這兩個問題都跟直播教學中的互動有關,所以今天就跟老師們聊聊在線直播中互動那些事兒。
Q1. 為什麼要在直播教學中互動?如果在疫情之前問「課堂為什麼要互動」,我一定會告訴你:過去30年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學發展同行,大概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教師在課堂上少點講授,多點互動。因為過去幾十年對教學科學(包括學習科學)的研究都指向「有效的互動更有利於激發有意義學習」這一結論,這可能是當代學校教育教學變革中最重要的潮流和趨勢。
但在疫情下「倉促」上馬在線教學的現在,似乎我們又能為不互動找到很多理由:①一些教師對在線教學頗為陌生,能直播「講」出來就不錯了;②好多技術工具都需要師生去上手熟練,「互動」增加了師生學習和實踐的複雜性;③最關鍵的,可能老師本來上課就沒有互動的習慣,也缺乏設計互動的經驗和能力……這些理由都有合理的地方,但也都逃不掉「以教師為中心」的思考視角和「重視投入,忽視產出」局限。
其實,教學互動的正當性取決於有效學習是否能被激發。《荀子·儒效》就曾經提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強調了以學生「能做什麼」作為教學有效性的最終衡量尺度,這是對學習過程和產出的關注,體現了「以學定教」的理念。
我以為,在「不得已而為之」的在線開課的當下,不但不應該減少互動,相反,要比平時更強調互動,因為相較於面對面的課堂:①教師隔著小小的屏幕更難以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過程狀態;②教師更不易於作出針對性的反饋乃至適時調整教學步調;③教師更需要通過互動調動(迫使)學生捲入到學習過程。所以,互動在線上教學中尤為重要。
Q2. 什麼時候互動?美國著名的慕課平臺edX曾做過一項大數據調查:用戶實際觀看網上微課時長的中位數都不超過6分鐘。而且6-9分鐘長的視頻是個拐點,更長的視頻實際觀看的中位數反倒會下降。所以一般網上傳播的學習視頻都建議不要超過10分鐘,我稱這個原則叫做「寧短勿長」。這種現象在面授中其實也會有,教師講授時間一長,學生就容易走神。這一現象背後反映的是學習者注意力的基本規律。牛津大學的格雷厄姆·吉布斯在1992年出版的書裡描繪了學生聽講隨著時間流逝的注意力變化,稱為注意力曲線。發現高專注的注意力只能維持在開始的10-15分鐘。
不管是「寧短勿長」還是注意力曲線,都可以很好地指導我們找尋直播課堂互動的時機。教師只需要將原來一路講授的內容按照知識點的「起承轉合」做「碎片化」處理,切分成每段不超過10-15分鐘的片段,在知識點之間插入互動。
如果教師覺得一時很難改變自己的理念,無法習慣於這種慢下來「細嚼慢咽」的授課節奏。那麼還有另外一種策略可以幫助你找到互動的時機。教師對自己所教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通常總是胸有成竹,那就在這部分內容講授的前和後插入互動。這樣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前測和後測中反應的變化直觀地了解自己對難點重點的講解是否有效,同時增加的互動也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Q3. 互動可以採用哪些形式?1)布置作業
說到互動的形式,就不能不提「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的概念。「主動學習」常被拿來與講授做對比,以區別於學生被動接收教師信息的傳統模式。「主動學習」通常被定義為所有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教學方法。簡而言之,「主動學習」需要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並對其進行反思。其核心要素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參與。這個定義使得「主動學習」也包括一些傳統的教學活動,如布置作業。
「布置作業」可能是教師最容易在直播中應用的一種互動形式,因為:①通常所有課程都有作業,不需要教師從無到有進行設計;②作業往往跟課程的教學內容、學習目標已經融合匹配;③教師熟悉作業這種傳統的學習環節,不至於陌生畏難。教師唯一需要調整的是,使原本在課後以非監督形式完成的作業,提前部分或全部到直播課堂當中進行,在教師監督下完成。
作業的類型可能因學科和課程而各式各樣,在直播中選用適切的互動形式非常考驗教師的信息素養。如果是個人書面作業,可以讓學生當堂把作業的答案寫在紙或本子上,上課結束前或課後限定時限內,讓學生拍照並通過學習管理系統(任意支持文件上傳的平臺)以文件形式提交。對於作品、表演等非書面作業,直接用拍照或錄像上傳的方式。這幾乎是一個萬金油策略,能勝任絕大部分作業的提交,且有效地預防抄襲和「搭便車」現象。
我記得我讀博士經歷過的一門課程,教師甚至讓我們跟3個同學合影上傳來作為籤到,令課堂歡樂多多。小組作業(如小組討論,合作作品,匯報)相對更複雜些,需要用到能支持學生小組活動的平臺,如果直播平臺並沒有很好的小組互動功能的話,建議還是把這類任務留在課後通過學習管理系統(如Canvas)完成,論壇、小組論壇、小組作業甚至互評現在基本已經是學習管理系統的標配了。
2)有效提問
除了作業,提問也是一種古典而具有永恆主義意味的互動形式。不論是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循循善誘,還是蘇格拉底「點燃火焰」的問對法,無不詮釋了「提問」之於教學的重要價值和意義。當然,提問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用的不好不但無法啟迪學生思維,也容易讓互動「冷場」,讓直播教室「沉默」,讓教師「尷尬」。
一個最直接的建議是:不要直接問開放性的問題(Open-ended),而是把題目改造成有限個選項的封閉式問題。這樣最大的好處在於降低了學生作答的難度,能一定程度消除學生作答顧慮,提升回答的積極性。另外,封閉式問題的答案相對信息量少,表述簡潔,學生更容易作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例如:將開放性問題「新時期的國際政治有哪些新趨勢?」,變成下面的多選題:
這樣是不是就容易得到學生的作答反饋啦。老師們肯定更關心在直播的時候,如何讓學生來作答?在這裡也推薦幾種方法供參考:
1) 要求學生在直播軟體的聊天區輸入數字的方式選擇答案
這個好處是不需要切換軟體,輸入也比較簡單,而且其他同學的輸入會立刻體現在直播軟體中,課堂參與度提升會激發課堂的溫度和活力。缺點是容易導致從眾行為,為了克服這一弊端,教師可以事先注意做到幾點:①設計沒有正確答案的題目;②如果計分,強調只看參與度不看正確與否;③幹擾選項儘量有迷惑性,可以從以前作業考試中的常見錯誤答案中挖掘。
2)使用直播平臺之外的實時反饋系統
國內比較有名的有雨課堂、好大學在線小程序、學習通、慕課堂……,國外有Poll Everywhere、Kahoot等等。這些軟體通常具有兩個主要的優點:一是反饋實時性較好;二是學生互動學習數據能夠存檔,便於課後納入課程評分及學習數據歸檔。這種策略的缺點是學生需要在直播工具和實時反饋工具之間切換,對於使用一部手機接入的學生而言,可能會有困難。另外,如果每門課的教師都使用各不相同的工具軟體,學生會覺得很繁瑣。
寫在最後,就像「講授」只是教學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樣,「互動」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教師在直播中要掌握好兩者的尺度,把握「講」與「習」、「教」與「學」、 「課內」與「課外」的平衡。希望教師在摸索在線教學有效方法的同時,體悟出教育教學的真諦。
本文來自於上海交通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上海交通大學教學發展中心;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