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經濟日報》、《新華日報》紛紛聚焦句容!

2020-12-18 騰訊網

今天(9月27日)

《經濟日報》、《新華日報》紛紛聚焦句容

都怎麼說的?

一起來看看吧!

經濟日報

CELEBRATION

近日,在第十五屆中國傳媒年會句容分論壇上,農業專家趙亞夫講述了江蘇鎮江句容市戴莊村農民探索綠色農業生產模式的故事:生態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僅不需要化肥、農藥,甚至連農家肥都不需要了。

原來,戴莊農民通過發展生物多樣性農業,成功替代了傳統農業技術,實現了很多健康栽培與飼養技術。例如:他們選用生長期短的水稻品種避開了很多病蟲害。這是由於生長期短,在病蟲害發生前,水稻就已經收割。他們還採用現代設施——葡萄搞避雨栽培,草莓搞高架栽培,均能顯著減輕病害。著名的鎮江香醋在生產中會產生大量醋糟,這原本會汙染環境,但變廢為寶做成有機肥後,能明顯改良土壤……

句容是丘陵山區,土質很差,但發展生態農業後,在山下水田種有機水稻,在山坡上建立果園、茶園,在稻田和坡地套種綠肥紫雲英、黑麥草,綠肥田可以養鵝、羊、雞,形成了稻、草、畜禽的有機農業生態系統。這促進了當地生態多樣性恢復,小動物、微生物種群與數量迅速增多,蜘蛛、青蛙控制了稻飛蝨等稻田蟲害,鳥類基本控制了果園蟲害,黃鼠狼、蛇基本控制了田鼠危害。

趙亞夫團隊長期數據監測發現,這套技術實行後,5年時間,土壤有機質能在原有基礎上提高25%;之後肥力提高越來越快,不到15年時間,土壤有機質就可以在原有基礎上翻一番。「19年來,戴莊村認真落實以上措施,水稻已經13年大面積不用化肥農藥。」趙亞夫說,最初10年,稻田還需增施有機肥,這兩年卻出現營養過剩作物倒伏情況,「因而,明年種水稻用不著醋糟發酵的有機肥,靠綠肥就可以滿足土壤需要了。」

現代農業將向什麼方向發展?戴莊的實踐讓我們看到,「返璞歸真」的生態有機農業或將是一種理性回歸。

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回歸:現代有機農業雖然仿效自然、融入自然,力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卻並非「無為而治」,它的建立需要各種人類技術文明成果。這既需要現代生物技術培育出的良種,也需要各種現代設施開展水處理、滴灌、環境監測、遠程監測等,更需要農業生產高度工業化與科技化。

我國地域幅員遼闊,農作物品種分布各具特點,這為種植、開發不同種類有機農業產品提供了便利條件。相信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隨著各種科技要素進一步融入農業生產,未來我國將逐步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農民們將從務農中得到更高收入,消費者也將獲得更多天然、安全、優質、高產有機食品。

新華日報

CELEBRATION

「尊敬的胡儉女士,您已獲得整村授信貸款預授信50萬元,有效期3年。」9月25日,句容市後白鎮西馮村草坪種植戶胡儉向記者展示最近收到的銀行授信函,興奮地說,這下不擔心資金周轉難了。目前,西馮村收到同樣授信函的種植戶已有300戶,額度最低22萬元,最高50萬元。

西馮村黨總支書記李治順介紹,西馮村是「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全村95%以上土地種植草坪,去年村裡草坪銷售達2.1億元,人均純收入43600元,「西馮村的這株『小草』,在銀行那裡起碼能值1個億。」

地處茅山革命老區的西馮村,全村80%的耕地都是七高八低的丘陵崗坡地,七級翻水成本高於普通農作物收入,一種就虧,村民紛紛外出打工,土地一度拋荒嚴重,曾被當地人戲稱為「北大荒」。2000年,李治順和村裡黨員幹部幾經調研取經,決定帶領村民發展草坪產業。

沿著村裡春天路岔口穿過10多米長的林間小道,一片種滿天堂草和黑麥草的綠色農田出現在記者眼前。「我是村裡第一個種草的,當時各地中小學都在建足球場,草坪緊缺,我請教專家後把快抽穗的稻子全部割了改種天堂草,很多人背後議論我是敗家子。」今年70歲的陳久貴用腳點了點農田,說這片不到2畝的地,當年給他帶來7000多元賣草坪收入,一下子震住了周邊村民。現在陳久貴家草坪面積達100畝,每年純收入20萬元。

在陳久貴的鼓舞下,村民們紛紛種草。2003年,西馮花草木專業合作社成立,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為社員提供產運銷一條龍服務,並作出承諾:草坪種到哪裡,路就修到哪裡,還包銷一季草坪。合作社100多名經紀人搜集市場信息,社員足不出戶便能拉到訂單。草坪種植迅速向鄰村輻射,僅後白鎮就有3萬多畝草坪。

「我結婚時家裡有多窮?說出來不怕你笑話,在銀行貸了3000元辦婚禮,現在我家1年收入能有300多萬。」一身運動裝的古村村民戴玉美,絲毫看不出57歲的模樣,「我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到處跑,不僅為自家300畝草坪跑銷路,還幫大家跑銷路。」

居長美跟著戴玉美種草18年。「當時她跟我講,十來畝水稻能掙幾個錢?種草坪,她來負責銷。」居長美說,僅他們村民小組就有10多戶村民跟著種草,「種個幾畝草坪,加上幫大戶鏟草坪1天400元到600元收入,1年下來能掙10多萬元。」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戴玉美自豪地說,每年經她銷售的草坪達2000餘萬元,都是線下交易,根本沒時間上網,主要原因不是自己能幹,而是貨比三家,客戶青睞西馮草坪。

2017年,西馮村成功申報「西馮草坪」國家地理標誌集體商標,實行嚴格準入機制。以西馮草坪為基礎,後白鎮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建立省級草坪研究院,制定的《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今年4月通過省級評審認定。

佔地1000畝的研究院草坪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裡,藏著諸多前沿種草技術,其中最搶眼的是形似機翼的大型平移式噴灌系統。後白鎮科技鎮長團於景金副教授向記者解釋,使用這種系統後,草坪表面不需要噴頭,方便大型機械作業,節省草坪管理的人力成本。

「我們培育的結縷草新品種適用於高檔運動場,每平方米市場價為40元到60元,是傳統草坪的10倍,還供不應求,揚州一家客商剛預訂了8000平方米。」於景金說,他們計劃打造全國最具影響力草坪草新品種選育基地,技術成熟後傳授給種植戶,壯大西馮「草產業」,「最近在試驗新的草坪種植基質,發現將秸稈覆蓋在沙子上種草坪,成坪時間縮短10天,成本也降低30%,未來會推廣給種植戶。」

「西馮的草不僅能賣,還能看。僅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後,就有8000多人次到村裡參觀學習。」李治順說,村裡建起了水上樂園、農耕館、棧道,近期計劃開展千人步行西馮活動,「我們的願望,是西馮賣草坪更賣風景。」

本報記者 董超標 錢 飛

編輯:蘇敏

來源:經濟日報、新華日報

球分享

球點讚

球在看

相關焦點

  • 今天,《新華日報》又又又聚焦賈汪~
    12月27日《新華日報》刊文《賈汪:書寫轉型新答卷,綠色發展再起航》一個整版、圖文並茂點讚賈汪區堅定不移地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他指出,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篇大文章,關鍵是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新華日報》整版聚焦!點亮鼓樓!
    12月27日《新華日報》整版關注鼓樓夠排面!!!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鼓樓的力量!「十三五」以來,鼓樓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戰疫情、謀發展、促改革、保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成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突破。
  • 新華日報與紅色溧水攜手……
    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將徐承雲,新華日報社社長、黨委書記,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雙傳學,省檔案館館長陳向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勇,江蘇省委黨史工辦副主任吳逵隆,新華日報社副總編輯、黨委委員錢麗萍,新華日報社副總編輯顧新東,郵儲銀行江蘇省分行副行長尤雨林,以及區領導薛鳳冠、經地生、唐慧煒共同出席本次活動。
  • 惠建林接受新華日報社社長、總編輯雙傳學專訪
    日前,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貫徹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精神 總編輯與市委書記面對面」大型全媒體行動走進鎮江,市委書記惠建林接受新華日報社社長、總編輯雙傳學率領的採訪組專訪。昨日,《新華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專訪報導和短評。鎮江日報今全文轉發,以饗讀者。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江南名城鎮江,有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真山真水的自然稟賦。「鎮江很有前途!」
  • 毛主席題寫新華日報報頭的故事
    不久,在北京中南海舉行的歡送南下幹部的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宣布了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關於在南京出版《新華日報》的決定。隨後,毛澤東第一次為新華日報題寫報頭,於1949年9月17日正式啟用。  1953年2月22日,毛澤東經過四天三夜的長江航行到達南京視察。第二天上午,就在一張中國人民革命委員會的信箋上,給時任江蘇省委第一書記的柯慶施寫了一封信,並為《新華日報》第二次題寫報頭。
  • 《新華日報》《蘇州日報》今日頭版同步點讚吳江
    就在今天 《新華日報》、《蘇州日報》 同時點讚吳江人才創新 從率先利用「星期天工程師」,實現鄉鎮工業的崛起;到大量產業人才湧入,造就外向型經濟起飛;再到持續優化生態,引來大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始終是吳江走在發展前列的有力支撐。目前,吳江全區人才總量已經超過30萬,高層次人才超2.5萬,科技領軍人才企業299家,88家入選高新技術企業。
  • ...推動發展高質量——泰州市委書記韓立明接受新華日報社社長...
    8月2日上午,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史詩40年!改革再出發」大型全媒體行動走進泰州。新華日報社社長、總編輯、黨委書記,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雙傳學率領採訪組,專訪市委書記韓立明。韓立明簡要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地級泰州市組建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成就。她說,22年來,歷屆市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改革決策部署,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聚焦高質量發展、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生態環保、百姓感受和幹部隊伍建設抓改革,形成了一批具有泰州特色的改革亮點,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泰州奠定堅實基礎。
  • 新華日報新年社論丨越過風浪就是最美的遠方
    新華日報新年社論丨越過風浪就是最美的遠方 2020-12-31 0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不僅要有「長鏡頭」,還要有「寬銀幕」——《新華日報》頭版聚焦...
    5月23日,揚州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會議。會前,市委書記夏心旻帶領領導小組成員乘船詳細巡查長江揚州段沿線。夏心旻要求各部門「舉一反三」,把被動式接受整改問題迅速轉型為主動找問題,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的工作機制。目前,各部門自查自糾的2020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及目標任務清單全部匯總。
  • 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紛紛專訪雷軍
    但是勞模雷軍卻大消息不斷,10月14日《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紛紛登出對於雷軍的專訪。《人民日報》以「讓創新推動中國製造行穩致遠」為標題報導了對雷軍的專訪;《經濟日報
  • 登上《新華日報》頭版!我市全域旅遊獲點讚~
    溧陽的全域旅遊引起了《新華日報》的關注昨天(12月18日)的頭版刊登了:《全域旅遊,溧陽示範了什麼》《新華日報》刊登版面全文如下12月17日,文旅部公布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我省共有溧陽、宜興、金湖等五地上榜,溧陽作為我省全域旅遊創建單位代表分享經驗做法。
  • 周恩來在重慶的抗戰:在《新華日報》發表署名文章37篇
    邵力子當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積極主張聯俄聯共,這個問題在他那裡得到了解決,允許中共南京辦事處籌創《新華日報》。之後,周恩來借拜訪之機請國民黨中央監察院院長於佑任為《新華日報》題寫了報頭。經過積極籌劃和緊張籌備,1938年1月11日,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新華日報》在武漢正式創刊。武漢失守後,報社遷到重慶繼續出版。周恩來親自為創刊號題詞:「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後勝利。」
  • 新華日報社論|在科技自立自強中展現江蘇擔當
    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再到「悟空號」暗物質離子探測衛星,一個個「大國重器」創新突破的背後,都有江蘇科技的堅實力量;聚力攻關高端裝備製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加快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等瓶頸制約, 越來越多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於「江蘇製造」,越來越多領先全球的產業技術分布在江蘇;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全省科技戰線緊密合作、協同攻關,為我省乃至全國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作出重大貢獻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受聘為《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二批科學顧問
    中國江蘇網訊 5月8日下午,《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二批科學顧問聘任啟動,新華日報科技周刊報導團隊赴北京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向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頒發《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科學顧問聘書。王貽芳院士祖籍南通,江蘇南京人,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實驗研究。
  • 雙傳學出任新華日報社社長、黨委書記,此前擔任報社總編輯
    雙傳學 中國江蘇網 資料圖據央廣網3月23日消息,「我讀馬列經典」暨徐川學習十九大精神專題報告會23日下午在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舉行。新華日報社社長、總編輯、黨委書記、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雙傳學在書面致辭中表示,從上世紀30年代起,新華日報見證並記錄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與創新,這是我們新華報人肩上的勳章,也是新一代新華報人走好新時代長徵路的瞭望塔。上述報導顯示,此前擔任新華日報社總編輯、黨委副書記的雙傳學已任新華日報社社長、黨委書記,並繼續擔任總編輯一職。
  • 今天的河南日報頭版豎起來了,答案在此……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文齊 劉競  全國各報一秉「大事大處理」原則,今天對於表彰大會的呈現精彩紛呈。河南日報有些不一樣,有沒有get到?
  • 香港經濟日報集團主席馮紹波:
    從2011年在北京舉行第一屆起,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已經是第六屆了。論壇一直獲得中央、香港特區政府及臺灣方面的高度重視,同時也獲得了各界的支持,成績斐然;《香港經濟日報》作為這一屆的承辦方,感到非常榮幸。
  • 新華日報「精品生產年」:努力提升黨報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nbsp&nbsp&nbsp&nbsp努力提升黨報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nbsp&nbsp&nbsp&nbsp新華日報啟動「精品生產年」活動&nbsp
  • 新華日報社(集團)黨委關於省委巡視 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
    按照省委統一部署,2019年9月20日至11月15日,省委第四巡視組對新華日報社(集團)黨委開展了巡視。12月27日,省委巡視組向新華日報社(集團)黨委反饋了巡視意見。按照黨務公開原則和巡視工作有關要求,現將巡視整改進展情況予以公布。  一、巡視整改組織領導情況  (一)統一思想認識,凝聚整改合力。
  • 今天,海南日報刊發整版報導,聚焦這件大事!
    >今天(12月3日)海南日報A03整版刊發報導《勇立潮頭揚勁帆》聚焦海南「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而聚焦創一流營商環境,海南提出了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的「六要六不準」。「投資環境就像空氣,空氣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資」,海南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吸引市場主體紛至沓來,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新增市場主體20.1萬戶,其中新增企業9.87萬戶,同比增長106.66%,增速居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