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7日)
《經濟日報》、《新華日報》紛紛聚焦句容
都怎麼說的?
一起來看看吧!
經濟日報
CELEBRATION
近日,在第十五屆中國傳媒年會句容分論壇上,農業專家趙亞夫講述了江蘇鎮江句容市戴莊村農民探索綠色農業生產模式的故事:生態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僅不需要化肥、農藥,甚至連農家肥都不需要了。
原來,戴莊農民通過發展生物多樣性農業,成功替代了傳統農業技術,實現了很多健康栽培與飼養技術。例如:他們選用生長期短的水稻品種避開了很多病蟲害。這是由於生長期短,在病蟲害發生前,水稻就已經收割。他們還採用現代設施——葡萄搞避雨栽培,草莓搞高架栽培,均能顯著減輕病害。著名的鎮江香醋在生產中會產生大量醋糟,這原本會汙染環境,但變廢為寶做成有機肥後,能明顯改良土壤……
句容是丘陵山區,土質很差,但發展生態農業後,在山下水田種有機水稻,在山坡上建立果園、茶園,在稻田和坡地套種綠肥紫雲英、黑麥草,綠肥田可以養鵝、羊、雞,形成了稻、草、畜禽的有機農業生態系統。這促進了當地生態多樣性恢復,小動物、微生物種群與數量迅速增多,蜘蛛、青蛙控制了稻飛蝨等稻田蟲害,鳥類基本控制了果園蟲害,黃鼠狼、蛇基本控制了田鼠危害。
趙亞夫團隊長期數據監測發現,這套技術實行後,5年時間,土壤有機質能在原有基礎上提高25%;之後肥力提高越來越快,不到15年時間,土壤有機質就可以在原有基礎上翻一番。「19年來,戴莊村認真落實以上措施,水稻已經13年大面積不用化肥農藥。」趙亞夫說,最初10年,稻田還需增施有機肥,這兩年卻出現營養過剩作物倒伏情況,「因而,明年種水稻用不著醋糟發酵的有機肥,靠綠肥就可以滿足土壤需要了。」
現代農業將向什麼方向發展?戴莊的實踐讓我們看到,「返璞歸真」的生態有機農業或將是一種理性回歸。
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回歸:現代有機農業雖然仿效自然、融入自然,力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卻並非「無為而治」,它的建立需要各種人類技術文明成果。這既需要現代生物技術培育出的良種,也需要各種現代設施開展水處理、滴灌、環境監測、遠程監測等,更需要農業生產高度工業化與科技化。
我國地域幅員遼闊,農作物品種分布各具特點,這為種植、開發不同種類有機農業產品提供了便利條件。相信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隨著各種科技要素進一步融入農業生產,未來我國將逐步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農民們將從務農中得到更高收入,消費者也將獲得更多天然、安全、優質、高產有機食品。
新華日報
CELEBRATION
「尊敬的胡儉女士,您已獲得整村授信貸款預授信50萬元,有效期3年。」9月25日,句容市後白鎮西馮村草坪種植戶胡儉向記者展示最近收到的銀行授信函,興奮地說,這下不擔心資金周轉難了。目前,西馮村收到同樣授信函的種植戶已有300戶,額度最低22萬元,最高50萬元。
西馮村黨總支書記李治順介紹,西馮村是「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全村95%以上土地種植草坪,去年村裡草坪銷售達2.1億元,人均純收入43600元,「西馮村的這株『小草』,在銀行那裡起碼能值1個億。」
地處茅山革命老區的西馮村,全村80%的耕地都是七高八低的丘陵崗坡地,七級翻水成本高於普通農作物收入,一種就虧,村民紛紛外出打工,土地一度拋荒嚴重,曾被當地人戲稱為「北大荒」。2000年,李治順和村裡黨員幹部幾經調研取經,決定帶領村民發展草坪產業。
沿著村裡春天路岔口穿過10多米長的林間小道,一片種滿天堂草和黑麥草的綠色農田出現在記者眼前。「我是村裡第一個種草的,當時各地中小學都在建足球場,草坪緊缺,我請教專家後把快抽穗的稻子全部割了改種天堂草,很多人背後議論我是敗家子。」今年70歲的陳久貴用腳點了點農田,說這片不到2畝的地,當年給他帶來7000多元賣草坪收入,一下子震住了周邊村民。現在陳久貴家草坪面積達100畝,每年純收入20萬元。
在陳久貴的鼓舞下,村民們紛紛種草。2003年,西馮花草木專業合作社成立,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為社員提供產運銷一條龍服務,並作出承諾:草坪種到哪裡,路就修到哪裡,還包銷一季草坪。合作社100多名經紀人搜集市場信息,社員足不出戶便能拉到訂單。草坪種植迅速向鄰村輻射,僅後白鎮就有3萬多畝草坪。
「我結婚時家裡有多窮?說出來不怕你笑話,在銀行貸了3000元辦婚禮,現在我家1年收入能有300多萬。」一身運動裝的古村村民戴玉美,絲毫看不出57歲的模樣,「我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到處跑,不僅為自家300畝草坪跑銷路,還幫大家跑銷路。」
居長美跟著戴玉美種草18年。「當時她跟我講,十來畝水稻能掙幾個錢?種草坪,她來負責銷。」居長美說,僅他們村民小組就有10多戶村民跟著種草,「種個幾畝草坪,加上幫大戶鏟草坪1天400元到600元收入,1年下來能掙10多萬元。」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戴玉美自豪地說,每年經她銷售的草坪達2000餘萬元,都是線下交易,根本沒時間上網,主要原因不是自己能幹,而是貨比三家,客戶青睞西馮草坪。
2017年,西馮村成功申報「西馮草坪」國家地理標誌集體商標,實行嚴格準入機制。以西馮草坪為基礎,後白鎮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建立省級草坪研究院,制定的《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今年4月通過省級評審認定。
佔地1000畝的研究院草坪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裡,藏著諸多前沿種草技術,其中最搶眼的是形似機翼的大型平移式噴灌系統。後白鎮科技鎮長團於景金副教授向記者解釋,使用這種系統後,草坪表面不需要噴頭,方便大型機械作業,節省草坪管理的人力成本。
「我們培育的結縷草新品種適用於高檔運動場,每平方米市場價為40元到60元,是傳統草坪的10倍,還供不應求,揚州一家客商剛預訂了8000平方米。」於景金說,他們計劃打造全國最具影響力草坪草新品種選育基地,技術成熟後傳授給種植戶,壯大西馮「草產業」,「最近在試驗新的草坪種植基質,發現將秸稈覆蓋在沙子上種草坪,成坪時間縮短10天,成本也降低30%,未來會推廣給種植戶。」
「西馮的草不僅能賣,還能看。僅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後,就有8000多人次到村裡參觀學習。」李治順說,村裡建起了水上樂園、農耕館、棧道,近期計劃開展千人步行西馮活動,「我們的願望,是西馮賣草坪更賣風景。」
本報記者 董超標 錢 飛
編輯:蘇敏
來源:經濟日報、新華日報
球分享
球點讚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