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影視作品中刻意加入人文主義關懷或承載社會責任,常常導致失敗,人們可能帶著滿意的笑睡去,面對現實不復思考也無力反抗。但近日熱映的《棒!少年》帶來的是持久的驚喜,影片將鏡頭對準一系列社會現象,切中兩種最普世的情感,一是成長的無助感,一是人們對於教育的普遍關切。兩種情感形成合力,催淚效果極佳,不僅有關於體育電影蓬勃未來的期許念想,也存在思辨的空間。
一群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少年聚在北京市郊愛心棒球基地,不同的原生家庭和生活環境,相似的顛沛流離和破碎童年,置於同一訓練環境成長,帶著孤勇跟銳氣,逆風揮棒、叫板命運。球場上的孩子來自同一個深淵,然而都在曙光中奔往目的地,試圖躍出深淵。他們背負沉重包袱,被選進特殊愛心棒球基地,跟著70歲傳奇教練「師爺」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
觀影之初,觀眾對影片的想法更多的是「燃」,或是同於《奪冠》的震撼、或近似經典教育電影, 但這部影片除了「燃」的成長感,也質樸地貢獻發現能力,留下回味。
好的影視作品往往能從人物出發,不煽情不賣慘,不堆砌鏡頭畫面,真實地將多元複雜的少年生活呈現出來。隨著影片推進,觀眾能漸漸感知立體形象,進而與之共情。
作為棒球隊主將的小雙,他過早扛起責任,懂事安靜、敏感細膩;來自寧夏的「刺頭少年」馬虎,愛幹架,扯著嗓子高歌、表演「摩託搖」。觀眾在這些少年身上窺見人最本質的態度,關於掙扎,關於汗水和淚水。
「如果沒有棒球,我就是一流氓。」愛心棒球基地的創辦者——前奧運國手孫嶺峰,感慨體育對他的人生意義。根深蒂固的留守兒童問題和貧困問題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誕下的怪胎,孫嶺峰希望用體育改變這些草根少年的命運,提供更多機會選擇、命運出路,給予安全感和誠摯關切,完成自我和解與治癒的徵程。
影片有層次感地建構真實生態寫照,遊刃有餘地用豐富的細節提出原生家庭、大興大火、郊區拆遷等現實問題。馬虎說:「我來自十字路口,走丟了,就讓愛心棒球基地的人撿到了。」 確實,愛心基地是馬虎的家,從被教練修整的刺頭少年到飛往美國頂級賽場,如果沒有被棒球基地「撿到」,他的命運又會如何?是融不進常態教育、是不被關注的,更遑論叫板命運、攪動風雲。
導演許慧晶在近期採訪裡說,他希望少年們懷疑和否定自己的時候回想起這部紀錄成長的影片,提醒他們年少的自己為了贏得比賽所做的努力和付出,是多麼的勇猛、堅定和無畏,記得接納自己過得自然舒坦一些。懷疑自己和懷念過去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少年的衝動、焦慮、迷茫、幼稚、堅定等各種複雜的情感抽絲剝繭般地一一展現在這部紀錄片中。值得慶幸的是這部像故事一樣經常的紀錄片並沒有消弭真實的力量,追隨完兩個小時,留下了「我會牢牢記住你的臉」的反抗印記,也是反思的開始,帶來的思考隱晦但足夠且沒有多餘。
微弱的陽光照進棒球場,我們分明窺見遠遠燃著的火炬,願少年們追隨反抗救贖之路,走出柏拉圖的洞穴,尋找陽光。
圖源網絡
文案:黃一丹
編輯: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