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真實真誠真摯,有紀錄片直擊人心的感染力,也有故事片的動人敘事。
它值得更多的排片、更高的上座率,以及更大更響亮的掌聲!
這部紀錄片我看了2遍。
第一遍的時候,我對棒球了解僅限於:棒球的英文單詞是baseball。
第二遍的時候,我已經惡補過棒球術語與規則,能看懂棒球比賽了。
當然,實踐證明,不了解棒球運動,也完全能夠看懂這部電影。
也因為這部電影,我對棒球產生了狂熱的興趣,甚至希望未來能有機會真正到現場去看棒球比賽,去現場為馬虎和小雙加油。
1
「棒球給了他們一個家。」
棒球是一項自帶驚嘆號的運動。
驚嘆號的上半部分是棒球棍,下半部分是圓圓的棒球。
這部紀錄片電影的海報上,驚嘆號的上半部分是棒球少年,下半部分是一個家的形狀的壘包。
棒球也是一項回家的運動。
擊球手從本壘跑出,途徑一壘、二壘、三壘,最終回到本壘,才能得分。
影片中的孩子們幾乎都是沒有家的,他們要麼是孤兒,要麼是留守兒童。
愛心棒球基地為他們建造了一個新家,讓他們得以吃飽穿暖,風雨無虞。
這群孩子們通過向命運揮棒,抵達了一個新家。
馬虎跟他爸視頻,特別興奮地說:「這裡每一頓都有肉」。
導演許慧晶在《一席》的演講中是這樣形容馬虎的:
「飢餓的記憶已經刻在馬虎的骨子裡了,他小時候有過3天沒吃飯的經歷,到基地的前三天,馬虎每天都把自己吃到吐。」
小雙離開棒球基地回到二伯家裡,是要自己做飯吃的。
沒有燃氣、沒有火爐,那麼小的孩子,得自己在灶臺裡生火做飯,灶臺裡的煙比火還大,燻得人睜不開眼,但小雙顯然已經習以為常了。
孫嶺峰教練是愛心棒球基地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棒球一哥,曾擔任中國國家棒球隊隊長15年。
他去接小雙的時候,說了一句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話。
他叮囑小雙:「壞了、餿了、長毛了的,別吃。」
這句話突然讓我對小雙家的貧困程度有了一個具象的認知。
小雙穿的衣服都是棒球基地發的制服。
他家的被子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特別破舊的髒髒的,第二次是簇新簇新的,看圖案可能是去美國比賽那次發的紀念品。
小雙是棒球基地的ACE王牌選手,身兼投手、接手數職。
小雙很懂事,很令人心疼,他面帶微笑地說起自己的身世:還沒出生,爸爸就死了;媽媽把他生下就走了,杳無音訊;有個雙胞胎哥哥一出生被賣掉了,本來要被賣掉的是小雙,是買家嫌棄小雙太弱小才抱走的哥哥;差點養不活,差點直接被埋了;先是大伯撫養,後來大伯死了,姑姑接著撫養,後來姑姑也死了,最後二伯撫養,二伯又得了癌症。
生離死別在小雙的人生裡一遍一遍地上演,太苦了!
然而,這樣的苦在棒球基地並不少見,這裡的每個孩子似乎都是苦水裡泡大的,他們的身世都是令人心疼的苦澀。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可是這樣沉痛的「苦」對一群十來歲的孩子來說,實在太重了。
不是他們選擇了棒球,而是棒球選擇了他們,他們投出的球、揮出的棒,都是在叫板命運,是在嘗試用自己的雙手逆天改命。
2
「如果不打棒球,我就是一個流氓。」
馬虎這個超級無敵熊孩子,人如其名,虎得一筆,到處幹仗,惹是生非大魔王。
但是第一遍看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只要他一開口唱歌,我的眼淚就停不下來。
直到現在,我只要一想起夜幕下那個小小身影邊走邊唱「媽媽呀媽媽呀我想你,你走後的天空一直下著雨」,就忍不住鼻酸想哭。
馬虎三個月的時候,媽媽被爸爸打跑了,他爸爸抽菸喝酒愛打架,很快就找了後媽,是那種會把馬虎獨自扔在家裡,自己載著新老婆和新老婆生的孩子出去玩一整天的爹。
馬虎太像他爸爸了,愛唱歌、愛打架,一股匪氣。
如果沒有棒球,馬虎可能會長成他爸爸那樣吧?
孫嶺峰教練也是棒球運動的受益人,他說:「如果不打棒球,我就是一個流氓。」
他的團隊裡,有人也是這樣的棒球受益人,而馬虎顯然是最新一代的。
馬虎是個走街串巷的「遊俠」,匪氣十足,有個「當老大」的夢想。
在家鄉寧夏,馬虎憑著兩把牛刀當上了「老大」。
在棒球基地,馬虎還想靠鬥狠打架當上老大,處處挑釁小隊員,打完大寶打小雙。
最後誰都不理他,他又慌了,晚上不敢一個人睡覺,委屈唧唧地去找教練:「那麼黑,我一個人哪敢睡啊。」
可能是有過摔下床的記憶,他每天都用安全帶把自己綁在床上,抱著一隻大白睡覺。
大概每一個被教練「扔」在場邊練基本功的隊員都是不容小覷的。
《奪冠》裡的郎平,《灌籃高手》裡的櫻木花道,《棒!少年》裡的馬虎。
師爺張錦新是孫嶺峰的棒球啟蒙教練,中國至少一半的的棒球運動員是他教出來的。
他告訴馬虎:只要你好好練,加上你的力量,你牛大了!
馬虎是郭教練接回來的,就是那個總是揚言要揍他、要送他回家的郭忠健教練。
郭教練是基地的志願者,不拿工資的,完全用愛發電。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曾是清華大學棒壘球協會會長。
棒球基地選小隊員的標準有三:家庭貧困(孤兒/事實孤兒)、身體健康(棒球扔得夠遠)、年齡合適(7-10歲)。
馬虎其實不是最合適的人選,他12歲,超齡了。
所以馬虎剛被接到基地的時候,孫嶺峰教練是有點生氣的。
可能這也是馬虎的幸運吧,當時郭教練是自己開車十幾個小時去的寧夏接人,本來談好的幾個孩子幾乎都反悔了,只剩下馬虎和另一個有自閉症的孩子。
也就是說,馬虎幾乎就是郭教練此行唯一的選擇、唯一的收穫,是沒辦法的辦法。
紀錄片在FIRST影展放映的時候,馬虎去了現場,看完電影他很緊張地解釋:「我已經變了。」
導演接受採訪的時候,他捧著帽子在一旁站得筆直,他說:「這是棒球隊最起碼的禮貌。」
其實,在電影裡他就已經變了。
小雙受傷不舒服,馬虎主動幫他捏肩膀;在美國輸了比賽,小雙難過地吃不下飯,馬虎端著漢堡在旁邊勸;球隊被淘汰,小雙痛哭不止,馬虎用衣袖幫他擦眼淚,安慰他「我們以後有的是機會」。
他不是那個趁人洗澡關水、處處惹事欺負人的馬虎,他是棒球運動員馬虎,是另一個馬虎。
影片裡馬虎有兩次抬頭。
第一次抬頭,看見的是一隻白色的塑膠袋,空空蕩蕩無依無靠地飄著,隨著風起起伏伏,沒有人知道它要去哪裡。
第二次抬頭,看見的是一架白色的飛機,直衝雲霄,在藍天白雲間奔赴另一座城市,有著明確的起落地點與時間。
這仿佛也是馬虎的人生寫照,剛來基地的馬虎是一個被意外撿回來的浪蕩兒,現在的馬虎有了棒球,心裡有了寄託,有了目標,他要「打進職業棒球隊,將來給奶奶買樓。」
孫嶺峰教練給棒球基地的孩子們設想了至少三條出路:
一是打進職業棒球隊,二是通過打棒球保送到大學讀書,三是直接留在基地從事棒球教練員等工作。
這是發展棒球運動,也是另一種扶貧。
3
紀錄片讓他們被看見!
上個月小雙回到了棒球基地。
闊別兩年,小雙終於「回家」了!
小雙長高了,人也開朗了一些,他在刻苦訓練,努力追回落下的那兩年。
▲馬虎、小雙、孫嶺峰教練、李海鑫、大寶
愛心棒球基地新的訓練場地也解決了,在北京通州有一處2000多平的宿舍,以及幾十畝訓練場地。
政府也為孩子們解決了學籍問題。
從去年年底開始,棒球基地不僅接收男孩,還接收了女孩,發展了棒球女隊!
孫嶺峰教練給她們定的目標是:我要做一個國際化的頂級隊伍,上世界徵戰去!
生活上,他說:女孩們的床都是帶花邊帶顏色的,公主心要給她們保留住,要讓她們的心更柔軟。
到這裡,我完全被孫教練圈粉了,真的鐵漢柔情!
孫嶺峰教練為這個棒球基地掏空了家底,也透支了身體。
紀錄片的最後,孫教練跟小雙說起過他住院的事,「差點沒活過來」。
現在他的心臟裡裝了4個支架,醫生說再晚一點人就沒了。
真心地祝願孫嶺峰教練身體健康,祝願張錦新教練福壽康寧,祝願強棒天使隊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