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上,前期的日本海軍戰鬥力相當強悍,從珍珠港事件開始,美國海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被日本海軍壓著打,這確實說明了日本海軍的軍艦戰鬥力相當強悍。不過隨著美國海軍開始大暴兵,日本海軍的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日本海軍能動的軍艦已經所剩無幾,比如戰列艦方面,日本海軍唯一能航行的就剩下長門號了。而且這艘戰列艦的最後命運也令人感慨,沒有在二戰炮火中被擊沉,反而在戰後挨了兩發原子彈,沉沒在大洋之中。
長門號是日本海軍長門級戰列艦的首艦,該艦1917年8月正式開工建造,1919年建成下水,次年加入日本海軍服役。長門號戰列艦建成三年之後,著名的《華盛頓海軍條約》籤訂,該條約對籤約各國海軍力量的發展做了比較嚴格的規定,而長門號則因為建成時間較早,很快的躲開了該條約的限制。
在火力方面,長門號搭載的是4座雙聯裝的410毫米45倍口徑主炮,該口徑是當時戰列艦主炮最大的口徑。此外,該艦的武器還有18座140毫米50倍徑艦炮、4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和10座雙聯裝25毫米防空炮。在裝甲防護方面,長門號側舷裝甲厚度 305毫米,甲板厚度70-127毫米。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長門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山本五十六的座艦,在偷襲珍珠港的作戰行動當中,就是該艦發出的偷襲珍珠港的命令。
雖然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和美國海軍之間打生打死的,但是更多的是航母之間的大對決。向長門號、大和號等戰列艦卻被珍惜使用,比如在中途島海戰中,長門號結結實實的做了一個旁觀者,而在雷伊泰灣海戰中,長門號雖然遭到美國艦載機的攻擊遭遇了一定的損失,但是最終倖存下來了。該艦相對於航母而言,在太平洋戰場上基本上屬於籍籍無名的行列,這也是這艘戰列艦最終能夠倖存到戰爭結束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戰結束之後,長門號作為戰利品移交給美國,1946年3月18日作為美國核試驗靶艦,前往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該艦分別在7月1日和7月25日分別挨了兩枚原子彈,並於7月29日最終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