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的高鐵、最長的大橋、最短的速度,中國「基建狂魔」名聲在外。而今隨著5G等新興技術的發展,社會基礎設施建設開始轉向「新基建」,這個被中央多次提及的重要概念正在掀起新一代經濟浪潮。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新基建這些事兒。
「新」是一個相對概念,這裡的「新」就是相對於道路交通、高樓大廈等傳統基建而言的,它代表著以科技發展為背景的現代化、數位化基礎設施。
但關於新基建的範疇,自這個概念出現起,各方觀點就層出不窮,一直沒有明確的定論。直到今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給出了權威說法。不同於以往大多數人提及新基建常說的七大領域,發改委規定,新基建主要涵蓋三方面內容:
一是包含5G、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在內的信息基礎設施;二是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來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的融合基礎設施;三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創新基礎設施。
從內容來看,新基建能夠作用於社會發展方方面面。比如在這些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技術人才缺口將持續擴大,這對於緩解我國就業問題將是一大助力。但最重要的是,新基建作為基礎產業和新興產業,它對應著巨大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將全面驅動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對於新基建的發展十分重視。自2018年至今,有多次中央級會議明確表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而今年各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都提及了新基建相關內容,新基建前所未有地進入到高層的布局之中。
針對目前我國新基建發展現狀,新基建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作為發展新基建的重要基礎設施技術,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也需要保持勢頭,因為它們直接影響著新基建的進程。
先說大數據,這種體量大、類型多、數據價值突出的信息資產,天然就擁有著發現和洞察的能力。所以大數據技術可以說是基礎中的基礎,在整個新基建發展中發揮著底座的作用。
比如在越來越多的5G應用場景中,勢必會產生更加海量的數據,如何存儲數據、處理數據將影響5G的發展。也就是說,新基建各個領域發展得越快,相應的對大數據的依賴性就會更強。
近年來,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持續高速增長,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預計,2021年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將達到8070.60億元。這其中不乏已經初見成效的落地應用。比如螞蟻的OceanBase,這種分布式資料庫的出現克服了傳統資料庫集中式系統無法擴展的窘境。
不同於大數據技術的基石作用,區塊鏈技術是新基建發展的驅動力。
目前我國的區塊鏈正在由單純技術的探索發展轉向應用場景的突破。而隨著越來越多區塊鏈應用的落地,我國現有的公共、共享的新基建狀態將真正向著普惠進發。
這是因為區塊鏈本身是一種數據結構,它能夠省去第三方中介環節、實現點對點的直接對接。比如作用於金融領域的跨境交易、證券交易等場景中,區塊鏈可以快速完成交易、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我們以螞蟻鏈為例,在螞蟻鏈驅動之下,目前已經落地了包括區塊鏈數字物流、區塊鏈版權等在內的50多個應用場景。我們可以看到,在區塊鏈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同時,有效推動著普惠金融的發展。
長遠來看,大數據、區塊鏈等基礎設施技術將幫助我國新基建發展,至少保障我國未來五年乃至十年發展。雖然我國關於新基建的政策正在持續優化中,但在實際的建設過程,光有國家政策的引導是遠遠不夠的,企業也是發展新基建的重要主體。
這次,在上海舉辦的外灘大會設置了「區塊鏈」等基礎設施技術相關的論壇討論。大會將邀請國內外業界大咖共探這些基礎設施技術的未來,進一步助力我國新基建的發展。
掌握基礎設施技術脈搏,搭載新基建發展列車,趕快點擊「了解更多」購票參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