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廣州深圳龍虎鬥:誰才是科技一哥? 2020年6月29日 21:37:02 智東西
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智東西」,作者韋世瑋。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隨著我國人工智慧(AI)產業發展的大浪潮愈發洶湧,在全國各省市皆使出渾身解數猛衝AI「一線城市」的同時,我們發現有不少非省會城市正脫穎而出,與各自省會展開激烈比拼。
這廂山東省濟南市的國家人工智慧試驗區方才正式獲批,青島市早就和華為、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等企業聯合推動AI創新項目的落地。
另一邊浙江杭州依託阿里巴巴-SW(09988)、海康威視等企業大力發展城市大腦,已邁入全國AI發展「新一線」,寧波也在不斷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家電和自主智能裝備等特色產業的發展……
在全國各地熱火朝天的比拼下,廣東省作為科技和AI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其所轄的廣州市和深圳市正是這場「一山二虎鬥」中打得最為激烈的一對。
我們把時間撥回40年前的那個夏天,當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大手一揮,將經濟特區建設第一槍打在南疆沿海的一個小漁村時,距此地近300裡開外的廣州也許想不到,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竟在短短幾年內抓住了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勢如破竹地崛起。
多年後,深圳不僅與廣州共同躋身中國四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之列,並成功在2016年以超2萬億元的GDP首次反超省會廣州市,並稱「南粵雙雄」。之後的深圳一路高歌猛進,其2019年GDP已比廣州高出將近14%,衝至全國第三大城市之列,位於上海、北京之後。
尤其在全國各地高新技術PK愈演愈烈的當下,坐擁著騰訊(00700)、華為、大疆等眾多頭部科技企業的深圳,也成為了廣東省構建AI產業大廈的強勁動力。
在外界看來,深圳的存在感越來越強了,而廣州的省會「光環」卻略顯暗淡。
廣深科技產業的PK遠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加複雜和精彩,尤其是在最近幾年,無論是祭出政策大殺器,還是爭搶明星公司,或是火拼產業底層能力,兩大城市都沒有停止輪番出招。透過這對「南粵雙虎「在科技產業戰局中的PK,我們可以窺見中國最前沿科技熱土的發展現狀和競爭態勢。
在深圳AI產業發展號角吹響,眾科技企業一呼百應的氛圍下,看似「與世無爭」的廣州真的有那麼弱嗎?
01、深圳搶AI落地先發,廣州上馬追趕
論AI產業落地,深圳一馬當先。
2018年11月,深圳瞄準智慧城市領域,率先在龍崗區啟用新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集數據匯集分析、運行指揮聯動和智慧城市體驗展示為一體,覆蓋城市管理、生態環保和民生服務各個領域,奮力衝擊新型智慧城市標杆點。
實際上,龍崗早在2013年就開始了智慧城市建設路徑的探索,而在它不斷摸索布局的背後,亦有著國家信息中心和華為公司的強力助推。
據了解,該智慧中心在試運行當月,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就已和60餘個市直部門、所有區直單位實現了實時對接,數據湖匯集各類數據量超350億條,包括人口、地理信息和宏觀經濟等數據信息,將AI和大數據的觸角探進深圳的每一個角落。
乘著AI產業落地的東風,深圳緊接著在2019年7月宣布其首條智慧道路——僑香路完工。
作為深圳打入智慧交通領域的第一槍,僑香路集成了智慧路燈杆、智慧井蓋等多項AI技術,通過智慧管理平臺不僅能對人車、人流及車流動態進行識別和檢測,還可通過數據分析智能地調整交通信號燈時間,對路面交通進行更安全高效地管控。
面對快馬加鞭布局各項AI樣板工程的深圳,隔壁的廣州也沒閒住。
在深圳上馬智慧交通後的第4個月,廣州就大刀闊斧地開始部署無人計程車。2019年11月,總部位於廣州的自動駕駛創企文遠知行聯合廣州白雲出租汽車公司、科學城投資集團,在廣州黃埔區及市開發區投放十餘臺L4級無人計程車,為相關民眾提供出行服務。
今年6月,文遠知行還與高德達成合作,正式上線對外開放的自動駕駛計程車(Robotaxi)運營服務,讓用戶通過高德打車即可呼叫文遠知行Robotaxi。
不管是加速探索無人計程車行業的廣州,還是近兩年押注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深圳,都不難看出廣州儘管比深圳跑得慢了些,但在兩地積極布局的背後,一場關於產業落地搶食、佔山為王的AI拉鋸戰早已拉開序幕。
02、深圳手握兩大「AI重兵」,廣州企業領頭羊慢速前進
論衝刺AI賽道的「兵力」,深圳的科技巨頭優勢亦十分明顯。
據賽迪研究院在2019年發布的《2019賽迪人工智慧企業百強榜研究報告》,若以公司總部地理位置劃分,深圳有包括騰訊、華為、華大基因等在內的13家企業上榜,而廣州上榜的企業只有4家,分別為網易-S(09999)、雲從科技、人智科技和中科慧眼。
騰訊和華為,無疑是深圳在AI產業發展中狂飆突進的兩股重要力量。
在深圳土生土長的騰訊,自1998年成立以來就將通信及社交業務作為公司發展的重中之重,這也為騰訊最早AI團隊的誕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011年,WeChat AI團隊伴隨著微信第一版的發布而成立,如今主要在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NLP)和數據挖掘領域展開技術研發及布局。
之後,騰訊相繼在2012年、2016年成立面向機器學習領域的騰訊優圖實驗室,以及聚集全球數十位AI科學家、70位世界一流AI博士公司級AI實驗室——AI Lab。這三大AI實驗室亦成為騰訊壘起AI帝國大廈的重要技術基石。
如今,騰訊AI技術已滲入社交、遊戲、教育、金融、醫療和政務等多個領域。例如,2018年開放的「騰訊覓影」AI輔診引擎也與國內100多家三甲醫院達成合作關係,在推動移動醫療服務智慧化升級的同時,進一步提供肺癌、乳腺癌和宮頸癌等癌症早期篩查的能力。
據最新財報數據,騰訊2019年總營收3772.8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0.7%。同時在不久前,騰訊總市值已達4.64萬億港元(約4.23萬億人民幣),一舉超過阿里巴巴港股4.49萬億港元(約4.1萬億人民幣)市值,成為中國第一市值網際網路公司。
相較於從通信及社交領域突圍AI戰場的騰訊,ICT出身的華為將AI業務的主戰場放在了智慧型手機領域。
2017年,華為麒麟970處理器的發布,直接轟開了手機AI晶片市場的大門,也為自己後期在晶片智能、終端設備、通訊管道和雲端計算——「芯端管雲」四大層面的AI布局夯實基礎。
現階段,華為在To C、To B和To G領域「三管齊下」,為智慧城市、金融、醫療、汽車、政府及公共事業等多個領域提供AI解決方案。
例如,2017年華為與深圳機場合作打造未來機場樣板試點,利用人臉/人體識別、飛行器識別/追蹤、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在提升旅客安檢效率的同時,為機場的機位分配、助航燈、地勤等環節提供了智能化和可視化管理。
今年1月,華為雲還與深圳市氣象局聯合打造了災害性天氣預測模型,將雲、AI和5G技術運用到氣象領域中,通過機器學習模型和海量氣象數據對災害性天氣進行更精確的預測。
智能網格化預報
相比之下,廣州原生AI企業的頭部力量較為不足。
早在2012年,「遊戲公司」網易就邁入了人臉識別及認證等AI視覺領域,並在隨後的幾年內逐漸朝語音/圖像識別、NLP、深度學習和OCR布局。
但整體來看,網易仍以單點服務網易系遊戲、郵箱和音樂等自身業務為主,對外也僅重點發展央視網、人人影視和中控集團等少數重點客戶,提供語音轉寫和聽翻字幕等服務,並未制定系統的AI戰略深入且全面地布局市場。
儘管網易在2017年正式成立了網易AI事業部,但該事業部卻位於杭州,整體研發主力並未集中在廣州。
廣州要想在廣東激烈的AI產業賽道中拔得頭籌,情況似乎不容樂觀。
03、18年前深圳用政策扶持AI產業,廣州15年後慢熱啟動
其實,廣州和深圳兩地政府針對AI產業所制定的一系列發展政策,才是這些AI企業茁壯成長背後的強力推手。
深圳早期的AI產業政策可以追溯至2002年。
2002年11月,深圳市政府發布《深圳工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提出要完善IT產業的產品鏈配套短缺產品,包括軟體開發平臺和生產管理工具軟體、網絡通信軟體、工業控制軟體、人工智慧產品及系統(如仿真系統)、信息安全技術軟體產品、集成電路(IC)設計等。
儘管此時深圳並未將AI技術提升到政策戰略層面,但從深圳對數字視聽、通信、醫療器械、玩具、節能與環保產業智能化發展的要求,也能隱約瞥見深圳AI產業早期發展的萌芽。
隨後兩年,深圳不斷通過發布產業導向目錄,進一步引導和支持AI產品及系統(如仿真系統)的發展。
直到2014年,基於深圳電子信息產業及先進位造業規模的迅速增長,深圳決定切入細分市場,發布《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將深圳建設為國際化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基地,並提出到2020年,這三大產業增加值將超過2000億人民幣的發展目標。
從2015年至2019年,深圳市接連推出《深圳市「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和《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方案》等相關政策,分別從網際網路、智慧城市和集成電路等多個產業角度提出AI發展計劃,並對科大訊飛語音及AI研發基地建設等一系列高新技術項目發展給予重要支持。
而深圳在2019年5月發布的《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3年)》,也真正將AI產業發展提到政策戰略層面。
據了解,該行動計劃在要求加強AI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以攻克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NLP等核心關鍵技術為路徑,進一步推動AI算法、晶片、智慧機器人等技術的發展和落地,力圖將深圳發展為全國AI技術創新策源地及全球領先的AI產業高地。
與此同時,該行動計劃還確立了深圳市發展AI產業的兩個階段性目標。
一是到2020年,AI核心產業規模將突破100億人民幣,並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二是到2023年,AI核心產業規模突破將300億人民幣,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6000億元。
相較於深圳這隻「早起的鳥兒」,廣州的AI產業發展政策直到2017年才抓緊熱身發力。
2017年5月,針對當時爆發式增長的AI企業,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布一則對外委託公告,擬遴選一家相關機構為廣州市系統地梳理AI產業發展現狀,編制《廣州市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研究報告》,以更好地為廣州AI產業發展提供創新思路和目標。
第二年3月,廣州正式發布《廣州市加快IAB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要全面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I)、人工智慧(A)和生物醫藥(B)三大產業的發展,尤其在AI領域要重點發展智能軟硬體、智慧機器人和智能終端等產業,並在2022年實現1200億人民幣產業規模的發展目標。
據了解,隨著《IAB行動計劃》的推進和廣州AI企業入庫工作的啟動,截至2018年5月,廣州第一批AI企業入庫數量已達339家,實現廣州11個區全面覆蓋,且領域主要集中在計算機視覺、服務機器人、語音及自然語言處理三大領域。
在短短兩年多的熱身儲備下,廣州面向全市鋪開的AI產業發展政策比深圳來得稍微晚一些。
今年3月,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正式發布《廣州市關於推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行動計劃(2020-2022年)》,通過重點發展IC設計、專用設備製造、「工業智造大腦」等產業,將廣州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AI產業的集聚區和全國AI應用示範區。
與此同時,該行動計劃還提出了到2022年,實現廣州AI產業規模超1200億人民幣,培育8個產業集群、10個AI產業園和10家以上行業領軍企業的目標。
總的來看,若論廣深兩地的AI產業政策布局,深圳仍領先起跑線,但廣州AI產業的發展後勁不可小覷。
04、廣州翻身上馬,加速AI布局「反制」深圳
實際上,在這場如火如荼的廣東AI高地爭奪戰中,廣州直到深圳搶跑十餘年後,才猛然醒了過來。
醒來後的廣州開始大力砸錢加速AI產業發展。
2017年5月,廣州在匯集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美國工程院院士李凱等20餘位行業大牛的「2017廣州人工智慧圓桌會」上,宣布成立一個規模為100億人民幣的「廣州人工智慧產業基金」,並將在南沙打造一個面積達3000畝的「南沙人工智慧產業園區」。
與此同時,廣州還在這場會上「招賢納士」,招攬了科大訊飛、雲從科技、異構智能和中星微電子等18家企業及多名專家進駐「廣州南沙國際人工智慧產業高級研究院」。
這一系列舉措,無疑為第二年廣州決定走AI單點突破的戰略路徑奠定了資金、人才和技術基礎。
2018年6月,廣州正式發布《廣州南沙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建成國際領先的AI產業集群為目標,推動南沙區AI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化,覆蓋基礎軟體算法、晶片及傳感器、智能網聯汽車和智能醫療等領域。同時,該計劃還提出到2020年,南沙區實現產業規模超過300億人民幣,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的發展目標。
同年5月,廣州宣布將於阿里雲攜手,共同在廣鋼嶺南V谷-鶴翔小鎮創意園落地阿里雲創新中心,在推動AI、雲計算、大數據和智慧園區等項目聚集的同時,進一步輻射智能製造、新零售等AI生態圈的發展,為廣州AI產業的成熟和壯大提供技術支持。
廣州一鼓作氣「反制」深圳的氣勢亦延續到了2020年。
今年5月,在國家「新基建」熱潮湧動下,廣州率先出手1800萬人民幣砸向新基建!籤約73個數字新基建重點項目,涵蓋5G、AI、大數據中心和工業網際網路、智能充電樁等領域,如華為和廣州無線電集團聯合打造的「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百度阿波羅自動駕駛基地、雲從科技人機協同開放平臺。
面對廣州的大力出擊,深圳自然「應戰」。
2018年,深圳市龍華區獲批廣東省「人工智慧產業核心區」、深圳市「人工智慧高端製造核心基地」,將建設智能硬體、智能製造重點實驗室,進一步加強智能終端製造集群的自動化、智能化創新。
此外,深圳還將打造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和AI機器人小鎮,在構建完整AI生態系統的同時,推動生活服務機器人等產品的研發。
同時在今年3月,深圳市政府公布《深圳市2020年政府投資項目計劃》,計劃向城市基礎設施、民生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產業創新配套四大重點領域投資657億人民幣,以衝刺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其中,在產業創新配套領域,深圳計劃年投資37.7億人民幣,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園區配套設施和智慧城市等項目的建設發展。
05、廣州VS深圳,學術與企業實力的對決
隨著廣深兩地的AI戰事緊緊廝殺,我們也能從中看到目前的戰局和各自優勢。
產業功底深厚的深圳,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由淺入深地布局AI產業,目前主要集中在以雲計算服務、計算機視覺、集成電路、智能語音技術等技術為主的智能硬體和智能製造領域。
深圳長達數十年的高新技術產業經驗和創新基因,亦為其在AI大浪潮下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企業資源和技術優勢。
據深圳市人工智慧行業協會發布的《2019年人工智慧產業白皮書》數據,截至2019年6月,深圳市AI企業數量已達636家,位列全國第二,包括騰訊、華為、大疆科技、優必選和柔宇科技等企業。
與此同時,深圳還聚集了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深圳雲計算中心)、騰訊AI Lab、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等國家級、企業級技術實驗室,為深圳AI產業和生態圈的擴展埋下了生機勃勃的種子。
另一頭,晚起的廣州儘管在企業布局和技術方面喪失了先機,但其深厚的學術資源優勢仍不可小覷。
從學術角度看,廣州聚集了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等多家全國重點高校,為廣州AI產業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育提供了肥沃的黑土地。
與深圳不同的是,廣州的重點AI實驗室也大多以高校實驗室為主。
除了擁有世界排名第二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的「老巢」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以及中國電信廣州雲計算數據中心等技術中心外,還有中山大學多媒體實驗室和人機互聯實驗室、大數據與計算智能研究所,和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市腦機交互關鍵技術及應用重點實驗室、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實驗室,具備強大的學術資源和人才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AI企業的新興力量亦「後生可畏」。
以雲從科技為代表,這家孵化於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的AI創企,在2015年成立之初就承擔了國家發改委AI基礎平臺、工信部晶片平臺等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任務。目前,雲從科技以其3D結構光人臉識別、跨鏡追蹤(Re-ID)和人體3D重建三大技術為重要支撐,廣泛布局智慧金融、智慧交通和智慧商業等領域。
例如2019年1月,雲從科技聯合廣州白雲機場推出了智慧機場管理系統,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於安檢和登機口,在簡化旅客乘機流程的同時,降低安檢人工成本、提高效率。
深圳與廣州的AI高地爭奪戰,一面是技術和學術實力的正面對決的「對手」,另一面也是相互激勵促進的「戰友」,在共同推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變革的賽道中,並無成王敗寇之分。
06、結語:AI產業浪潮下的二虎相爭
回看廣州與深圳兩座城的AI產業之爭,既是一場省會與非省會之間新技術發展的搶位賽,也是新時代下我國科技產業發展的縮影,政策、公司、技術、試點、落地……無數的產業競爭賽點全都集中在了這兩座赫赫有名的一線城市。
一座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中國華南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廣州;一座是改革開放新星,孕育出騰訊、華為等中國科技巨頭的深圳,廣州與深圳這場轟轟烈烈的AI高地爭奪戰,最終又將走向哪種結局?
不管結果如何,我們仍可相信,作為全國各地AI產業浪潮下的典型PK代表,廣州和深圳在競爭中所迸發出來的產業發展高速度、深廣度不僅是我國全面鋪開AI產業發展的信心,亦是我國最終傲立於世界前沿技術之林的底氣。
(編輯: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