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持了一年半的日韓貿易摩擦,有沒有可能在今年破局?
2021年伊始,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公布了2020年全年韓國的對外貿易成績單。其中,2020年韓國累計出口5128.5億美元,同比減少5.4%,不過,這已經是韓國連續第4年出口額超過5000億美元。進口方面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韓國累計進口4672.3億美元,同比下滑7.2%。
自此,韓國去年的貿易順差達到了456.2億美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幅為17.3%。這也是韓國連續第12年出現貿易順差。
產業通商資源部在聲明中表示,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導致韓國去年出口額下降的主要原因,但隨著去年下半年各國陸續解封,需求逐漸復甦,韓國的出口額放緩幅度好於預期。
疫情疊加貿易摩擦
就細分國家來看,2020年韓國對日貿易逆差208.4億美元,較上年增加16.8億美元。其中,韓國對日本出口額為250.8億美元,較2019年減少11.8%;自日本的進口額為459.2億美元,較上年減少3.5%。
從具體項目來看,汽車零部件、石油化工產品等是韓國對日減少出口的主要項目。其中,韓國對日本汽車零部件出口減少34.9%,石油製品出口減少了32.5%,石油化學製品出口減少了25.1%。此外,鋼鐵等項目的出口也大幅減少。
對此,韓媒認為,對日貿易逆差增加,一方面是因韓國對日主力產品出口受疫情的影響而萎靡不振;另一方面,始於2019年年中的日韓貿易摩擦仍在發酵,且疫情下的雙方並沒有緩解對立的態勢。
2019年7月初,日本政府因二戰期間勞工賠償問題未果,宣布對出口韓國的三種半導體原材料加強管控。這三種半導體原料(氟化聚醯亞胺、光刻膠、氟化氫),主要用於智慧型手機面板以及電視液晶屏,同時光刻膠也是半導體產品的核心材質。韓方數據顯示,半導體產業出口平均佔韓國出口總額的25%,而日本在這三種材料上佔全球比例分別為90%、87%和60%。因此,日本此舉被視為「掐住」了韓國經濟的咽喉。
隨後,這場日韓間的出口管制爭端迅速蔓延至經濟、貿易、文化等多個領域,日韓間的緊張態勢驟然升級。
其中,韓國民間還由此掀起了抵制日貨的運動,諸如快消品牌優衣庫、車企尼桑等日本企業在韓國連連受挫,致使企業在韓國市場的業績驟然下滑,關門、閉店成為了日企在韓躲避貿易摩擦的直接選擇。
除了民間的對立,雙方還將對方移除各自的貿易「白名單」,並把一紙訴狀遞交至世貿組織(WTO),以期通過WTO的爭端解決機制討個公道。韓國政府曾在2019年11月暫停就日本出口管制措施訴諸WTO。兩國隨後就出口管制議題恢復對話。然而,韓方在2020年6月初宣布重新尋求WTO作出裁定,原因是日方缺乏以對話化解貿易爭端的意願。
日媒認為,鑑於WTO如今面臨仲裁法官人員更替問題、總幹事競選等各種變數,雙方在WTO的較勁恐怕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一個明確的結果。
目前,日韓兩國依舊受到疫情的困擾,且抗議形勢依然嚴峻。本周,日本局部地區將再次進入「緊急狀態」,韓國疫情重災區的首都圈則仍維持在僅次於疫情最高級3級的2.5級。
指望拜登?
日媒認為,2021年日韓雙邊關係仍將處於低谷,指望雙方通過各自妥協緩和當前局勢並不現實,因此需要第三方的斡旋。而誰最適合擔任這調停的角色?日媒認為,莫過於即將正式就任美國總統的拜登。
日韓皆為美國的盟友。在此前雙方貿易摩擦不斷激化時,韓國政府一度指望美國總統川普介入,緩解盟友間的矛盾。川普本人也在多個場合表示,收到了韓方的信息,但令韓方失望的是,川普並沒有積極介入,而僅派遣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史迪威(David Stilwell)分別到訪了日韓兩國,聽取了雙方的訴求。史迪威在行前就明確表示,美國願敦促日韓兩國通過對話解決當前貿易爭端,但並沒有介入的打算。
日媒認為,拜登或利用時任總統歐巴馬政府中的經驗,在日韓貿易摩擦中扮演一個幕後調停者的角色。一位日本資深外交官表示:「相信拜登領導的美國新政府會強化與盟友間的關係。但問題是,他對於日韓關係的改善究竟有多少期許?」
在此前競選時,拜登曾指責川普政府在過去的四年中將日韓等盟友的關係搞得一團糟,因此,修復與盟友的關係是新政府的當務之急。為此,拜登已提名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擔任他政府中的國務卿。布林肯曾在歐巴馬政府中出任過副國務卿一職,當時積極遊走在美日韓之間,深化了三方關係。
靜岡縣立大學政治學教授小針進(Susumu Kohari)則直言,菅義偉政府不會與韓國方面達成和解協議或者雙邊關係在他的任期中出現緩和,因為在此前擔任官房長官期間,菅義偉對於韓國領導人並不信任。「即便美國方面希望日韓關係緩和,但對於日韓雙方而言,戰時賠償問題是個繞不過的坎,美方最好的做法就是避免站隊。」他說。
此外,拜登本人也在2016年接受美媒採訪時坦言,日韓關係調停並不容易。小針進認為,短期內,日韓之間的僵局依舊無解,尤其是今年,菅義偉面臨10月大選是否連任的問題,而韓國各黨派方面也在為此後的大選布局、尋找合適的候選人,可見各方都不會示弱和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