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成拼多多爆款,湘潭蓮子實力出圈
疫情致批發和出口受阻,湘蓮銷售尋求電商突圍 上架3月即日銷2.5噸
今年5月,老農派開通了直播,每天4位主播、16個小時不間斷直播。
工人正在分揀湘蓮。
22.11元,這是湘潭商家老農派一斤裝去芯白蓮在拼多多上的價格。如果趕上搞活動,還能再減免2元。同樣的產品和包裝,在長沙超市,已經賣到了50元。
銷量10w+、評論10w+,蓮子類目排名第一,說出來估計讓人有點難以置信,這是一家因為疫情今年3月才開始發力拼多多的新店鋪。並且,店鋪的核心品類只有一個:湘潭蓮子。短短半年時間,老農派蓮子的銷量就達到90萬單,並且每天近萬單的訂單中,有約20%是回頭客。
農產品毛利率本來就不高,老農派蓮子這一極致單品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潘顯璇
疫情致批發和出口受阻,湘蓮銷售轉戰新電商
除了偉人故居、檳榔飛地,湘潭還有一個標籤——蓮子之鄉。湘潭是中國三大蓮子產地之一,被稱為「蓮城」。
在做電商之前,老農派蓮子的掌門人譚宇翔的生意主要集中在線下。一塊是線下批發生意,主要靠此前積累的人脈,通過電話等方式訂購、發貨;另一塊是海外出口,主要是銷往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批發更容易一些,一個電話就是幾噸的生意。如果轉型做零售,需要一斤斤的售賣,去哪裡能找到這麼多的消費者?」這是譚宇翔最初的困惑。2019年3月,他就開通了拼多多店鋪,不過一直處於零運營狀態,嘗鮮兒的勁頭還沒過,譚宇翔的主要精力就回歸到了傳統線下生意。
作為湘潭本地人,譚宇翔從小在蓮花池邊上長大,懂貨也有貨,這是他的優勢。2014年,在外打工幾年的譚宇翔回到了家鄉,做起了蓮子的生意。創業四五年,靠著一股拼勁兒,譚宇翔就把生意做到了年營收一億元左右。在湘潭,這樣的農產品企業規模已相當不錯,完全可以過舒服日子。
「依靠湘潭蓮子的產地優勢,線下生意做得舒服,為什麼要轉型做線上?」在湘潭,跟譚宇翔有一樣想法的人不少。但生活總是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意外。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譚宇翔的美夢:出口完全停滯,線下批發銳減三分之一,從農戶和合作社收來的蓮子滯銷。
譚宇翔想到了新電商。儘管此前並不了解,但譚宇翔還是決定認真試一把。令他沒想到的是,因為質量好、價格低,自家店鋪的蓮子很快起量,從每天兩千單,到四千單,再到活動期間一天一萬單。「線上不是沒有需求,只不過被我們忽視了。」
「蓮子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家庭主婦,此前消費場景主要集中在線下超市或菜市場。但疫情讓不少線下門店處於關門狀態,給了線上不少的機會。」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狄拉克表示,「最早嘗試的人逐漸又通過拼單、分享等方式,帶動更多人來購買。」
產品過硬、價格便宜,通過一個個拼單,消費者逐漸增多了起來。譚宇翔曾在後臺看到,一位消費者一天甚至成功帶貨17件。「在不少群裡,出現了家庭主婦們『人傳人』現象,一個人下了單,帶動整個群裡的人一起下單。」
原產地發貨凸顯優勢,上架3月日銷2.5噸
在老農派店鋪的評論中,新鮮、生產日期近是出現最多的好評之一。
從採摘、晾乾、去殼加工到打包發貨、物流運輸,通常,不到一周時間,一袋蓮子就能從田間抵達消費者手中。這在傳統批發模式下是很難想像的,由於流通鏈條長,通常到達消費者手裡時已距離脫殼有數月之久。在新電商模式下,根據系統預測次日的單量,提前一天做好蓮子的去殼、去芯加工,並分裝入袋,訂單來了後直接發貨,幾天時間就能送抵消費者手中。這是原產地發貨的優勢之一,另外一個優勢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在傳統線下流通環節,農產品需要經過農戶/合作社、收購商、產地批發市場、目的地批發市場、零售商等至少六七個環節,才能抵達消費者手中。層層加價,自然價格也上漲了不少。而對於老農派來說,這一切就簡單了很多,從農戶和合作社手中拿貨,加工之後直接通過拼多多銷售,出廠價就是銷售價。減掉了中間商,一下子就比線下零售節約了不少流通費用,這也是老農派蓮子線上零售價僅是線下零售價格一半的原因,並且消費者購買一件也是這個價。
當然,想要打造高性價比產品,僅僅是原產地發貨還不夠。譚宇翔的理解是,必須要量級大。這是他從批發生意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今年6月,老農派的平均單日訂單量達到了5000單以上,這意味著,即使按照一斤的最小包裝計算,每天銷售的蓮子都達到了2.5噸,「差不多相當於20畝地蓮子的總產量。」譚宇翔表示。隨著量級的擴大,快遞費用、包裝費用都明顯下降。此前,包裹以及包裝的成本費用佔到了整個銷售額的30%多,而如今,這一成本費用已經降至不到兩成。
重視消費者評論反饋,堅持直播講解吸粉10萬
減少了中間環節,生產者有了和消費者直接對話的機會。最直接的,就是客服和評論。做了電商之後,譚宇翔養成了每天都要看評論的習慣,了解消費者反饋的問題。
最開始,蓮子的包裝袋是白色的,一些消費者覺得不吉利,於是有了紅色的包裝。有消費者反饋,想一次體驗多個不同品類的蓮子,於是老農派推出了雙拼款和四拼款。蓮子煮粥,需要更豐富的搭配,諸如紅棗、百合、銀耳等,不少消費者曾留言,能不能出一些組合品類?為此,譚宇翔又通過合作社的形式,將薏米、銀耳、百合等商品逐漸搬到線上,並與蓮子組合銷售。
「雖是零售,其實也是在為消費者定製商品。」譚宇翔表示,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問題,這是他覺得自己今年最大的變化。光看評論還不夠。在譚宇翔看來,還可以離消費者更近一點。今年5月,老農派正式開通店鋪直播。4位主播,每天16個小時,幾乎全程不間斷地講解。「沒有KPI要求,介紹商品就行。」譚宇翔把主播定位成出鏡版的客服,不僅隨時在線,並且可以一對多地在線解答消費者提問,效率更高。
更多的潛在消費者被挖掘出來,直播間裡平均每天有幾萬的訪客觀看。有了更多潛在消費者,問題也隨著而來。「為什麼蓮子會有孔洞?」「蓮子是長在地裡還是樹上?」「做一份蓮子羹,需要煮多久?」從提問就看得出來,這些非核心消費群體,對蓮子並不熟悉。為此,譚宇翔一度將直播間搬到了荷花池邊,講述蓮子是如何生長的,以及搬到廚房裡,向網友展示更多蓮子的做法和吃法。
現如今,老農派已積累了約10萬人的店鋪粉絲。儘管譚宇翔並不在乎直播帶來的銷量,但忠實的粉絲卻實實在在地帶來了高頻的轉化和復購:後臺數據顯示,通過直播間下單的平均轉化率要高於店鋪轉化率三個百分點。
延伸
新模式重塑供需場景
湘蓮電商化成趨勢
從發力新電商到成為爆款,譚宇翔僅花費了半年時間。普普通通的蓮子,如何做到的?答案藏在蓮子的產品流通模式裡。拼購解決了聚集流量的問題,產地直發將生產端和消費者直連,與消費者溝通,則有效推動了生產端的革新和升級。這在拼多多內部被稱為農地雲拼模式。
「創新的農地雲拼模式,貫穿了生產、流通、消費的全流程,重塑了需求和供給的場景,重構全流程要素配置和價值分配,使得農村、農業、農民能夠持續分享消費網際網路的發展成果。」狄拉克表示。
在譚宇翔的示範下,更多當地線下商家轉移到了線上,目前僅湘潭地區售賣蓮子的商家就已達到近百家,不到一年時間,湘潭蓮子電商滲透率幾乎從0達到了10%左右。「僅僅是蓮子的發貨快遞包裹,湘潭每天都有兩三萬件。」上述申通快遞負責人表示。
被問及今年在拼多多上的小目標,譚宇翔說:先賣他一個億。一億元,這幾乎是他經歷了四五年線下積累才達到的年銷售額,但現在譚宇翔信心滿滿,「拼多多上的農產品機會還有很多,湘蓮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來源:湖南在線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