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澳大利亞回到中國新疆 90後姑娘拼多多賣棗年銷3000萬

2021-01-05 人民日報海外網

90後新疆姑娘趙閆的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截,她是名校畢業、揣著澳大利亞綠卡,足蹬高跟鞋的澳大利亞媒體記者;現在的她,早已習慣了防風沙的勞動服和便於工作的馬尾辮,乍一看,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13團小村莊裡的地地道道的農民。

這位拼多多頭部店鋪的年輕主理人,說話幹練、眼神堅定,小小的身軀裡醞釀著大能量。

「大寶!20噸灰棗的收購已經跟農戶聯繫好了,人手不夠叫上人一起去打棗。二寶!成都的李總跟我們達成了紅棗加工的合作意向,你開車去接下!」她匆匆跟2個弟弟布置了任務,又換了勞動服,趕到棗園裡和村民們一起勞動。

每年11月,新疆灰棗迎來豐收大面積上市,是趙閆三姐弟最忙的時間,趙閆的拼多多店鋪銷量也如紅棗般紅紅火火,短短1月已創下200萬的銷量。

抓起打棗杆 海歸白領成了「創業村姑」

越過天山南麓,背靠崑崙山脈,依傍塔裡木河,邊上是著名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趙閆的家鄉所在地阿拉爾市,是她的父輩們開墾出來的沙漠綠洲。15小時的充足日照,20多度的晝夜溫差,全年長達220天的無霜期,加上崑崙山終年的冰川雪水灌溉,造就了新疆紅棗甘甜醇厚的口感,也是美食愛好者的心頭好。

2017年,趙閆加上兩個雙胞胎弟弟——大寶(趙東帥)、二寶(趙東賽),3個90後青年發起成立了「叄顆棗」農民專業合作社,起初只有自家的200畝地,5個社員,經過一年努力,紅棗加工廠建起來了,還直接帶動了周邊七八十戶棗農,輻射紅棗種植面積3000畝。

趙閆掰著手指算了算,單就2020年,加工廠收購、加工的紅棗數量已經不低於3000噸,在銷售上則實現了線上線下雙管齊下,過去的一年裡,僅是他們的拼多多線上店鋪的銷售額就達到了3000萬。

創業親兄弟,打棗姐弟兵!「叄顆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名字,來源於俗語「一日三顆棗,青春永不老」,同時也代表著三位事業合伙人的明確分工,在海外留過學的姐姐是「叄顆棗」的最強大腦,兩位雙胞胎弟弟則是「手和腳」。

▲30歲的趙閆放棄了澳大利亞政府綠卡,回到父輩用鋤頭開墾出來的沙漠綠洲種棗、賣棗。在姐姐的影響下,她的兩個弟弟也從城市回到了塔裡木河邊的阿拉爾,當起了農民。(攝影:穆功)

▲三姐弟相約從天南海北回到了南疆阿拉爾,合力把父親之前的工廠重新修繕,改成了灰棗加工廠。「不管回來有多大代價,他們也要陪著我一起」趙閆說。(攝影:穆功)

在一些人看來,趙閆從海歸到村姑的人生軌跡宛若「女神跌落凡塵」。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從南疆考上中國地質大學,繼而進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入職澳星國際傳媒從事記者工作。

在2015年的夏天,趙閆下定決心給四年的海外精英生活打個休止符。彼時,趙閆與澳大利亞、紐西蘭一些媒體的同行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邀請,到祖國的西藏、青海、新疆進行採訪。在新疆站,家鄉巨大的變化和發展,讓趙閆在自豪的同時,也萌發了回國做新時代見證者的決心,當一個「創業村姑」,把南疆的好產品賣到內地去,賣到國際上去。

趙閆的父母都是樸實的農民,一心希望孩子們躍出農門,「好好的澳大利亞綠卡,說扔就扔?」特別是父親,氣的一個月都沒跟趙閆說過話,倒是身在北京和三亞的雙胞胎弟弟,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陪著姐姐一塊創業。

「我從來沒有因為這個決定後悔,曾經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這裡才是我的家,能在自己的家鄉和父母身邊創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兒。」趙閆說。

▲趙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碩士畢業證(左一)和澳大利亞政府頒發的永居籤證(右一)。(受訪者提供)

▲「叄顆棗」的三位創業者、趙閆和她的雙胞胎弟弟在一起。(攝影:穆功)

打造新疆好貨超短鏈 拼多多見證女性創業速度

今年4月,趙閆的「創業村姑」事業上了新發條,遇到了電商事業的合伙人胡容。兩位阿拉爾姑娘共同成立了電商公司,在拼多多平臺上分別開了乾果店鋪和鮮果店鋪。

這兩位女性合伙人分工明確。趙閆坐鎮南疆產地,利用合作社積累的農產品採購、品控、工廠加工優勢,把好紅棗的品質源頭關;胡容則利用之前電商的從業經驗,負責線上運營和銷售,二人強強聯合、優勢互補。

疫情期間,傳統線下銷售渠道受阻,線上的銷售優勢立馬凸顯,趙閆的拼多多店鋪銷量如火箭般一飛沖天,紅棗、核桃在短期內就成了爆款產品。鮮果店「疆南姑娘」開店第一個月銷量達到100多萬,只用了6個月銷量就突破1000萬;乾果店「北漠果業」銷量在3個月內突破100萬,到今年年底銷量已突破1000萬。

爆發式的增長著實把趙閆嚇到了,她直呼「這就是我期待看到的中國速度,證明我放棄綠卡、回國創業是完全正確的」。

▲5月17日,趙閆和她的合作夥伴胡容受邀參加拼多多、兵團網和第一師阿拉爾市十三團共同舉辦的電商助農直播帶貨活動。(攝影:韓天)

「中國速度」之外,必然還得把握好長遠發展。趙閆一直在思考家鄉優質農產品如何優化流通體系,如何能夠更好地走出南疆。新疆地理位置偏遠,農產品流通存在局限性,流通環節多、渠道長、損耗大、成本高。

比如,一顆紅棗,從阿拉爾的棗園裡到大城市的果盤子裡,一般要經過產地收購、原料加工、中間運輸、銷售地批發和終端零售,有的地方還需要更多的環節,產地有產地批發,銷售地還有一級批發、二級批發,趙閆認為,「每個流通環節產生的成本通過層層加價,就會造成農民『賤賣』和消費者『貴買』並存的狀況。」

拼多多的「農地雲拼」模式給了趙閆啟發。為了建成農產品全產業鏈的電商模式,趙閆和她的合伙人分了兩步來創立圖紙上的「新疆好貨超短鏈」。

一是在新疆阿拉爾市建立26000平米原產地基地工廠,依託塔裡木河盆地和天山山脈造就的獨特林果業的優勢,實現果品原產地收購和就地加工,確保消費者買到的是源自新疆的正宗農貨;

二是在陝西鹹陽市武功縣建成了3860平米農產品前置倉,從新疆原產地直發的農產品2天就可抵達武功前置倉,再藉助當地的運營、人工、物流的成本優勢,進行產品的包裝、倉儲、配貨、發貨,直到完成到消費者手中的最後一環,極大增強了新疆地處偏遠來帶的物流時效性,縮短了消費者從下單到吃到的時間。

「消費者從拼多多上下單到收貨,實際時間只需要2-3天,比從新疆發貨節省了3-4天左右。」 趙閆得意地說。

▲趙閆外表柔弱,性格卻十分要強,加上國外留學學管理的經歷,讓趙閆辦事效率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深得客戶信賴。隨之趙閆順勢和幾個商家達成合伙人關係,一邊負責對接棗農和加工,一邊負責在疆外分裝和銷售。(攝影:穆功)

▲一套灰棗的加工設備,清洗、烘乾、篩選、打包一條龍,一天能加工幾十噸貨。(攝影:穆功)

手機、網際網路成了南疆新農具 新疆味道走向全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除了致力於打造「新疆好貨超短鏈」外,趙閆也捨得在先進的生產設備上投入成本。為了確保棗子的加工品質,她從創業起就給加工廠添加了智能選棗機,選棗篩棗一體化,便可取代40至50人的工作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說起來,光這個設備就花了50萬,是趙閆姐弟貸款買的,分期付款3年。

手機、網際網路,和帶貨直播,也成了趙閆帶動周邊農戶銷售的新農具。

疫情期間,她聯合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在新疆吐魯番市、阿拉爾市十三團和麥蓋提縣舉辦了多場「市縣長直播助農」活動,幫助當地農戶解決了特殊時期100多噸滯銷紅棗、核桃的銷售問題,企業的影響力通過拼多多電商直播得到了很大提升。如今,附近連隊的農戶有賣不出去的農產品,都會主動聯繫趙閆。

這位90後姑娘的創業還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關心和幫助。阿拉爾市團機關幫助趙閆申請到2年的無息貸款,解決了一部分資金壓力。而恰逢新疆建設兵團土地改革,趙閆的弟弟以職工身份加入連隊分到一塊地,用地貸款15萬元,再加上她的原始資金30萬,是新農人事業的種子庫。

將新疆味道染在全國人民的舌尖上,是趙閆對於未來的宏大計劃。至於眼下,她則準備建成一塊紅棗標準示範園,對目前的栽種模式進行變革,對種了15年的紅棗園進行「疏密、提幹、拓冠」改造,增施有機肥,提高果品品質,全國消費者就能通過拼多多吃到更加香甜的阿拉爾灰棗。

這位扔掉綠卡、甩下高跟鞋,抓起打棗杆的姑娘,喜歡用一個對比來鼓勵團隊,「父輩那代農民的勞動工具是鐮刀和鋤頭,把戈壁灘變成了綠洲,我們這代新農人則要利用手機和網際網路,把綠洲上種出來的家鄉好貨送到千家萬戶」。(吳迪)

▲回家創業的趙閆選擇種棗賣棗,在她看來,家鄉的灰棗皮薄核小肉甜,灰棗行情卻每況愈下。棗農對種植的投入也沒有信心,棗農們要麼棄種,要麼捨不得投入。農戶幾十年來,始終沒有擺脫單打獨鬥的現狀受,不僅產能過剩,技術、銷售渠道也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攝影:穆功)

相關焦點

  • 賣棗年銷3000萬元
    90後新疆姑娘趙閆的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截,她是名校畢業、揣著澳大利亞綠卡,足蹬高跟鞋的澳大利亞媒體記者;現在的她,早已習慣了防風沙的勞動服和便於工作的馬尾辮,乍一看,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13團小村莊裡的地地道道的農民。  這位拼多多頭部店鋪的年輕主理人,說話幹練、眼神堅定,小小的身軀裡醞釀著大能量。
  • 女性創業愛「拼」才會贏 新疆90後海歸轉型拼多多新農人
    90後新疆姑娘趙閆的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截,她是名校畢業、揣著澳洲綠卡,足蹬高跟鞋的澳大利亞媒體記者;現在的她,早已習慣了防風沙的勞動服和便於工作的馬尾辮,乍一看,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13團小村莊裡的地地道道的農民。這位拼多多頭部店鋪的年輕主理人,說話幹練、眼神堅定,小小的身軀裡醞釀著大能量。
  • 放棄澳洲綠卡毅然回國,這位90後新疆姑娘,讓澳媒「酸了」
    又傳來一個好消息,澳大利亞這回「酸了」。幹得漂亮,澳大利亞大學碩士、澳媒記者毅然放棄澳洲綠卡回中國,這是我最近看到的最令人心情愉悅的新聞了,她叫趙閆,一位90後新疆姑娘。13年就考入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攻讀碩士,畢業後還順利拿到綠卡,隨後成為了一名記者,直到有一次她和紐西蘭等記者朋友一起來到中國的西藏,、青海、新疆等地進行採訪,她發現家鄉的變化超乎了她的想像,也就在這一刻她決定要把家鄉的農產品賣到內地去,賣到國際上。
  • 海歸碩士迷上拼多多,網友:果然省錢才是硬道理
    中國人在美國居住十年後回國是什麼體驗?答案:沉迷於拼多多無法自拔。可能很多人都無法接受,但這就是事實。成都女孩熊丹在美國讀碩、工作,今年回國後突然愛上了拼購,99元的窗簾、18元的桌布、11元的餐具、16元的帽子……曾經號稱"拼多多永遠得不到的女人",最後也加入了"真香黨"。
  • 從0開始到月銷千萬,普寧90後小夥拼多多賣女裝逆襲
    從0開始到月銷千萬,普寧90後小夥靠拼多多賣女裝實現小目標「2020年的目標是賣1個億。按照目前平臺的發展速度,問題不大。」阿林(化名)給自己的拼多多女裝店鋪設了一個小目標,到今年年底銷售額突破1億元。時間調回到半年前,當時1億元對阿林來說還是一個想都不敢想的數字,「那時想著店鋪能維持下去就行。」入駐拼多多一年多,阿林實現了銷售額從0到月銷千萬的增長。
  • 拼多多年銷售額3000萬,這位海歸火了,很多人都忽略了這層意義
    趙閆,90後新疆姑娘,她還有另外一重身份,那就是父母眼裡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她從南疆考上中國地質大學,繼而進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入職澳星國際傳媒從事記者工作。無論是在吃瓜群眾還是她父母眼裡,應該說人生相當成功了。
  • 四川蒲江90後殘疾青年拼多多賣水果年銷上億,扶貧助農也是好生意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 | 北京報導 90後的四川蒲江青年楊添財6歲時因患上肌肉萎縮而漸漸不能走路,他一度封閉自己長達7年。2015年,在家人的鼓勵下,他與患有聽力障礙的青年吳雲一起開始嘗試在電商平臺賣水果,創業自救。
  • 普寧90後小夥拼多多賣女裝逆襲:月銷千萬,今年要賣1個億
    「2020年的目標是賣1個億。按照目前平臺的發展速度,問題不大。」阿林(化名)給自己的拼多多女裝店鋪設了一個小目標,到今年年底銷售額突破1億元。時間調回到半年前,當時1億元對阿林來說還是一個想都不敢想的數字,「那時想著店鋪能維持下去就行。」入駐拼多多一年多,阿林實現了銷售額從0到月銷千萬的增長。
  • 95後的他,依靠拼多多,三個月營業額超3000萬!
    研究電商三年多隻身闖蕩拼多多回到平和縣的老家後,陳宗佑經過思考,認為家裡的生意必然要走線下和線上兩條路。父親打拼數十年,線下渠道已經很完善,他就決定研究線上銷售。「2016年到2019年,三年多時間裡,我幾乎每一年都有一個重點,都在緊跟線上銷售的熱點。」
  • 海外代購「涼涼」國貨愈發受寵|松本清|拼多多|澳大利亞_社會|海外...
    導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受疫情影響,海外代購生意一落千丈,澳大利亞的奶粉因為失去代購而滯銷、日本松本清因為沒了代購利潤大跌;與此同時,國貨卻異軍突起,百雀羚在拼多多銷量飆升10倍,回力一個月內在拼多多上賣出13萬雙回力鞋,天貓與佛山南海合作國潮直播,帶動成交額1.3億,直播間在線人數超過680萬……1 現象 澳洲奶粉滯銷 國產奶粉受寵王珺是一位80後寶媽,以往她家寶貝都是吃代購奶粉
  • 拼多多開店月銷100多萬,看看這個95後玉林小夥是怎麼做到的?
    廣西玉林95後小夥君何(化名)是拼多多眾多女裝商家之一,在入駐拼多多之前,君何在電商道路上摸索了大半年,趟過了數不清的坑,最慘的時候還付出了20萬「學費」。「當時還剛畢業,沒做多久就遭遇了這麼大的虧損,肯定是心灰意冷的。幸好有家人的支持,才挺了過來。」君何表示。
  • 拼多多賣國貨,一天200萬單
    2018年12月,拼多多宣布新品牌計劃——扶持1000家行業工廠,以平臺流量、數據和技術,幫他們有效觸達消費者,推動「中國製造」,回歸內需大市場。貝嬰爽及相關品牌拼多多店鋪已經做到「日銷百萬」這個戰略級計劃實施1年半後
  • 湘蓮銷售尋求電商突圍 上架3月即日銷2.5噸賣成拼多多爆款
    賣成拼多多爆款,湘潭蓮子實力出圈疫情致批發和出口受阻,湘蓮銷售尋求電商突圍 上架3月即日銷2.5噸22.11元,這是湘潭商家老農派一斤裝去芯白蓮在拼多多上的價格。如果趕上搞活動,還能再減免2元。同樣的產品和包裝,在長沙超市,已經賣到了50元。銷量10w+、評論10w+,蓮子類目排名第一,說出來估計讓人有點難以置信,這是一家因為疫情今年3月才開始發力拼多多的新店鋪。並且,店鋪的核心品類只有一個:湘潭蓮子。
  • 新疆特色果品(阿克蘇)交易會聯合拼多多首推直播銷售 引73萬網友...
    10月17日到18日,第七屆新疆特色果品(阿克蘇)交易會在新疆紅旗坡農貿物流園舉辦。本屆交易會以「特色農產品提升脫貧成效,優勢產業鏈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通過打造新疆區域品牌及特色果品產業帶,助力脫貧攻堅,實現「宣傳推介、協作發展、合作共贏」目標。17日交易會開幕後,新疆阿克蘇地委書記竇萬貴蒞臨拼多多「家鄉好貨」直播間視察,為新電商「直播助農」模式點讚。
  • 90後小夥在拼多多賣水果 靠著「原產地直發」一年銷售額破億元
    90後徐州小夥闖電商 「拼」出水果新天地每天忙碌在果園和倉庫,在拼多多上開水果店鋪已經3年的劉闖,介紹說,目前廣西南寧倉庫的皇帝柑日均發貨量在2萬單,到了發沃柑的季節,日均發貨量好的話會破3萬單。劉闖的倉庫裡,每天都有大量的皇帝柑在拼多多上銷往全國各地。
  • 廣州90後女裝商家逐浪拼多多:單場直播帶貨破百萬
    一分鐘秒殺3000件女褲,最高單場直播帶貨超過100萬元;活躍粉絲7萬多,熟客一個月回購超過40次……開店還不到一年時間,此前毫無電商經驗的馮鶴,一下就做到了拼多多女裝類目的頭部。逆向思維,是這個90後姑娘最大的成功秘訣。
  • 我是拼多多上最會賣馬桶墊的人
    河北小夥程嘯天也是其中代表,他白手起家,成為拼多多家居生活類目的頭部商家,如今他打算打造自己的品牌——沐潔之家。2020年11月24日,他向外界講述了曲折的創業歷程及自己的品牌夢想。最近河北下雪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用上馬桶墊。有人說,我是拼多多上最會賣馬桶墊的人。
  • 「原產地直發」受追捧 90後丹東小夥在拼多多賣草莓年銷千萬元
    作為拼多多丹東草莓商家之一,26歲的董希望最近非常忙碌,「經常處理訂單和回復客戶到夜裡兩三點,隔天一早還得趕往倉庫盯打包、發貨」。今年是董希望經營拼多多店鋪的第二年。「年初受疫情影響,草莓生意很不好做,但是之後形勢好轉,再加上平臺助推,入冬以來我們的訂單量不斷攀升,預計店鋪今年的銷售額將超過1000萬元。」董希望表示。
  • 「拼多多」航船讓後浪掀巨浪
    三個「95後」的後浪,之所以能在商海掀起巨濤,只因他們都登上了拼多多這一艘乘風破浪的航船。於凱特別注重服務,每單產品發出去後,就一直主動追問客戶「我們好不好」。今年正月初一到十五之前,雖然不能發貨,但他仍在拼多多平臺上維護客戶,提供服務,積累了18萬粉絲。如今,於凱每天發貨四五萬單,銷售總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父親。在他的辦公室外的走廊裡,一個大大的紅蘋果形狀的喜字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