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問,歐美各國及企業到底怎樣看待中國科技的呢?在面對可能實現科技崛起的新興科技強國,他們內心是種什麼樣的感覺?羨慕,忌妒,抑或是無所謂?回過頭來,我們到底應該讓歐美各國和企業如何看待中國科技崛起呢?這一崛起,對歐美傳統經濟格局是一種衝擊,還是更好的發展機遇?其實,歐美各界眼裡,想要弄明白的一個問題便是,中國科技崛起,是想展示力量和肌肉,還是想展現機遇和合作?
歐美對於中國科技崛起,緣何更多「熱看」卻不再「冷眼」?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速度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標杆,我們在各個領域不斷追求卓越、實現超越。當時,歐美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經濟的崛起,更多的持有一種「冷眼」旁觀的態度。其根本原因是,我們與他們的差距甚遠,在他們看來,我們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完全不足掛齒,更加不值得他們產生任何憂慮。即便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偶爾也會取得一些科技研發上面的突破,但這種突破,往往並不是世界級的科技成果,基本上是填補國內空白性質,與之談不上競爭,更無法對於歐美科技產生挑戰。
中國經濟的發展,度過了艱難的原始積累期,我們更多的是補短板,我們更多的關注於維繫10幾億人口的基本民生,我們更多的關注於民族基本產業得到保障性的發展。因此,歐美等西方國家基本「冷眼」以對——他們希望中國能夠改變14億人口大國的民生,這樣,歐美便可以輕鬆開闢並佔領這個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事實證明,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不但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進步與發展,同時,也為歐美跨國公司創建了世界最龐大的消費者市場,這恰恰成為維繫世界經濟發展的源動力。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需要提高14億人民的生活質量,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新目標。這時,中國科技開始逐漸崛起,尤其是在最近的10年當中,中國在一系列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高鐵,中國電網,中國網際網路,中國網絡通訊技術等,成為世界級的標杆和領導者,我們不但擁有這些領域強大的製造能力、最大規模人口的市場,還擁有這些領域世界級的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中國開始在一些領域扮演領導者的角色。
中國的高鐵技術是世界上最優秀最成熟的高鐵技術,中國的特高壓輸變電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力技術,中國的網際網路科技和企業迅速崛起,湧現出僅次於美國的網際網路科技巨頭,中國的網絡通訊技術在5G時代終於領先世界,華為、中興為代表的通訊企業佔據了世界5G核心專利技術的制高點。我們有了令歐美各國和企業「望其項背」的感覺。
於是,歐美從「冷眼」看中國變成了「熱看」,中國俗稱歐美人「眼紅了」。事實上,令歐美眼紅的還有前蘇聯和日本,它們都曾經在核心科技領域超越過歐美,但最終它們都無疑遭到了歐美世界的打壓。
中國科技崛起並非偶然,而是歷史必然
目前,包括華為、哈工大等一些企業和機構遭遇到「實體清單」的制裁,很多人擔心,中國科技崛起是否會停下腳步,按照歐美人所期待的「世界工廠」定位繼續發展下去?答案是否定的。中國科技崛起並非偶然因素,而是中國歷史發展歷程當中的必然。
縱觀世界歷史,能夠像中國這樣擁有5000年歷史積澱的國家完全沒有,而能夠像中國這樣一直保持完整的千年文化的傳承的國家,同樣也沒有。與此同時,能夠像中國這樣,一直保持經濟繁榮,並在相當的歷史時期內,中國經濟都是世界經濟的頂峰,也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夠做到。
況且,中國經濟歷史當中所取得的成就,完全依靠的是中國人民的艱苦奮鬥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的殖民統治和掠奪的經歷。因此,我們也可以據此判斷,中國再次崛起也一定依靠中國自身的力量來完成,而不是依靠歐美國家的殖民和霸權模式來實現。
歐美看不懂的中國科技背後的文化力量
中國文化是地球上自成體系的獨特文化,它不僅影響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發展,還同時影響著中國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很多歐美朋友看不懂,為什麼中國製造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完整的製造業產業體系?這與中國人的學習精神和自力更生的文化有很大關係。作為一個擁有10幾億人口的大國,我們需要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有尊嚴的生活,並力圖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生活得更好。而製造業恰恰迎合了中國人民的需要,它可以轉移更多的農業勞動人口到製造業領域務工獲得收入。當年,歐美公司根本不相信,世代以土地為生的中國農民,會在改革開放製造業迅速發展的大潮當中,能夠成為合格的產業工人。事實勝於雄辯,哪怕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商品,都有中國農民工的奉獻和付出。正是中國人的學習精神和自力更生的文化,成就了中國製造供全球,成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神話。
打開中國的網際網路APP,很多歐美人看不懂,為什麼中國那麼多家長因為孩子學習而擔憂?一個外國朋友問:「家長又不是老師,家裡又不是學校,為什麼中國家長做了學校和老師做的事情?」我跟他講,這在中國被稱為「家校教育」,中國家長認為,學校教學和家庭教育同樣重要。與歐美教育不同,我們雖然也奉行拔尖教育,我們的孩子也要通過激烈的競爭才可以考上大學,但我們的義務教育的各個階段,高中及大學教育,所營造出來的便是中國人所推崇的競爭文化。正是在這樣的文化教育力量的驅使下,中國培養出越來越多的世界級人才,中國每年培養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頂級科技人才。
我遇到一位美國朋友,他說,美國再工業化就是一個笑話。與中國擁有層次結構清晰、數量穩定的人才不同,美國基本上只有兩個層次,世界頂級人才和普通人,雖然美國擁有並吸引了世界上最多的頂級人才,但美國也同時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普通人。當中國工廠裡擁有無限多的工程師和製造技師時,美國製造業企業羨慕不已,因為如果工廠開在美國,根本沒有辦法招聘到如此多且合格的工程師和製造技師。即便從事簡單的製造業工人,美國招聘進來的工人的能力和水平也完全無法與中國產業工人相提並論。而這種差距的產生,並非完全來自於製造業,而是來自於整個國家的文化體系。
結束語
我曾經建議歐美朋友好好看一看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接受媒體的採訪,他的言談舉止非常具有中國文化的特徵,低調、內斂,堅定而執著,不事張揚,擅於低頭做事,卻從不向困難屈服。當今,中國科技崛起被歐美國家「熱看」,但需要歐美國家正確看待中國科技崛起是歷史的必然,是中國14億人的意志使然,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