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是園區的一家咖啡廳。
環境優美,木質桌椅,沙發軟座,加以英倫風的擺件配飾,包裝一下甚至具備網紅的潛力。
上下兩層樓,每層都有200平米左右。
配套有大小會議室,私密洽談室若干。
咖啡價格也不算貴,標準拿鐵在25元一杯。如果不想喝咖啡,還可以選擇蘇打水、果汁。並且也有輕餐、蛋糕這些產品。
第二種是一家園區餐廳的配套水吧。
這家餐廳屬於自助式,生意紅火,每當中午時分往往排隊摩肩接踵,排成長龍。
咖啡的價格比咖啡廳平均便宜5元左右。
第三種是外賣。
在11月前,園區咖啡廳佔據了絕對優勢,成為了用戶的首選。
其一,環境優勢。
咖啡這個品類具有兩大特性:社交屬性和陪伴屬性。
社交屬性我們都知道。
陪伴屬性指的是在某些場景中,具有陪伴作用的產品,這類的產品有的是出於場景需求,例如爆米花之於電影院(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喜歡吃甜膩的爆米花),奶茶之於辦公室下午茶。
陪伴屬性也可以被教育(例如炸雞啤酒,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咖啡的陪伴屬性,就是在一個咖啡廳裡,正在工作的筆記本旁搭配的那一杯溫熱咖啡。
這兩大屬性都對環境有要求,而園區咖啡廳的靜謐和顏值完美符合。
相反再看這家餐廳配套水吧,就完全不具備坐在那裡喝咖啡的意願。
其二,價格與便捷
與外賣相比,園區的咖啡廳更便捷。上班買一杯咖啡,直接上樓。
而外賣咖啡加上運費後,價格也遠超咖啡廳。
至於餐廳水吧,雖然價格比咖啡廳略低一些。但由於咖啡並非完全標類產品(完全標類產品,如可口可樂,我們只會認為便利店的可口可樂比大賣場更貴,但是不會認為比大賣場好更喝),對於這一類產品,消費者會把產品的環境、製作人等都納入到產品品質的考量因素裡。所以折算成性價比的話,反而是咖啡廳的咖啡更優(20塊錢一杯的食堂咖啡與25塊錢一杯,專業咖啡師提供的咖啡作對比)。
10月份開始,園區咖啡廳還更換了服務團隊,新的咖啡師團隊更專業,能提供手衝咖啡產品。統一了制服並更新了菜單。
一切似乎都呈現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態勢。
喜士多在10月底,11月初進入園區。
短短幾周之內,收割了園區的咖啡市場,培養了用戶習慣,園區咖啡廳的生意頓時掉了整整一大截。
首先,從價格層面,喜士多的咖啡價格是園區咖啡廳與餐廳水吧的一半左右(標準中杯拿鐵12元)。
而喜士多的營銷政策說來也簡單:
每周五,咖啡半價。
這下相當於是園區咖啡廳的四分之一。
但重點是操作手法:消費者可在周五以半價一次性購買任意杯,並憑藉小票在任意時間核銷獲取咖啡。
核銷的方式看著很原始:就是在小票上用水筆划去。
同樣是標準拿鐵,巨大的價格差對消費者直接形成了以周為單位的集中式收割。
其次,在品質上,喜士多並非給消費者低價低質的感受。
喜士多的咖啡豆用的是義大利的品牌illy,是義大利飯店、餐館和酒吧的第一品牌,有7.5%的渠道市場佔有率以及30.3%的家用市場佔有率。
起碼在產品品控以及傳播上,沒有讓消費者會認為是一款「刷鍋水」。
當然對於追求咖啡品質的消費者而言,可能會繼續選擇園區的咖啡廳。
對於需要社交環境的消費者而言,可能會繼續選擇園區的咖啡廳。
但是對於大多數的上班族而言,喜士多的產品已經足夠能夠滿足他們用於提神、工作陪伴的需求,而價格又是四分之一。
網際網路時代,如何在存量市場截斷競爭對手的流量?
喜士多用這一招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打價格戰嗎?你的房租和人員、和定位顯然無法實現
反向截流嗎?喜士多截流的核心武器在於價格,這一點無法解決反向截流只是一紙空談。
對於咖啡廳來說,應該反思的問題是,為什麼喜士多能夠將咖啡賣到6元一杯?
不是因為喜士多要和咖啡廳搶咖啡生意。
6元一杯的咖啡,攤上房租、人員與咖啡豆,喜士多根本無毛利可言。
但是流量進來了。
說到底,6元一杯的咖啡只是喜士多的流量策略,為的是培養園區這麼多上班族們踏進喜士多的頻次。
購買咖啡排隊的時間,等待的時間,進店的頻次,都能為喜士多的門店眾多SKU們創造銷售機會。
雖然這樣的流量款誤傷了咖啡廳。
對於咖啡廳而言,需要反思的是,諾大的門店居然一直停留在賣咖啡身上,而無法向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關聯產品與服務。
此外,門店的會員制還只是呈現在簡單粗暴的充值折扣上,會員制度和營銷的蒼白也讓咖啡廳沒有能夠留存忠實消費者。
當面對競爭對手簡單粗暴的截流時,產品、體驗、會員,這三者是我們得以抗衡的護城河。
沒有這三條護城河,喜士多看似簡單的營銷打法就能將一個看似蒸蒸日上的「園區老大」迅速擊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