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鬧鬼」的村落,憑什麼就成了鄉村振興的典範?

2020-12-24 睿途旅創

提到「鬧鬼」的村落,往往會讓人聯想到鄉村的凋敝和田園的荒蕪。然而,有一些鄉村卻用「鬼怪」走向了振興之路。

這些「鬼怪」多指流傳民間的傳說資源,它們被活用並變身為極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成為了這些地區鄉村振興的強力引擎。下面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些地方都用「鬼怪」做了什麼吧。

巖手縣遠野市:民間傳說成為地域文化品牌

遠野市位於日本巖手縣,因為河童和座敷童子的故事遠近聞名。傳說中,河童有鳥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體及烏龜的殼,如同多種動物的綜合體。而座敷童子則是住在家宅和倉庫裡的神,會以小孩子的姿態附在家中。

根據描述這些傳說中的生物並不可愛,但它們的故事卻成為了遠野乃至東北地區的重要文化資源,甚至成為了日本一個重要的傳統文化符號。

從民間傳說到地域文脈

遠野的故事要從成書於1910年的《遠野物語》說起,遠野的一位民俗故事收集者將故事口述給日本民俗學創始人柳田國男加以整理撰寫,這些民間傳說得以保留。

河童淵

而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70年代,遠野市已經完全成為了一個近代小鎮,再也看不見當年原始而神秘的樣子的樣子。此時人們才越發感受到《遠野物語》的珍貴,其中的故事荒誕而詭異,卻也傳遞著在那個曾經封閉而原始的盆地地區,遠離文明中心的遠野人的價值觀與他們獨特的處世哲學。

於是在1970年,在巖手縣舉辦日本全運會之際,這本書才真正走進了大眾視野。遠野市藉機將自身包裝為「民間故事的故鄉」,由政府主導,推進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的出臺和文化設施的建設。

1981年遠野盆地民俗博物公園構想

這些文化措施推動著民間傳說開始向公共民俗文化轉變。同時在遠野的環境中,遊客也重新構築了對這些民間傳說的印象。民俗文化依託地域而存在,這樣也就漸漸奠定了遠野的地域文化品牌。

民俗與觀光事業並行

在遠野市推動民俗文化事業開展的同時,日本旅遊進入高速發展期。文、旅不分家,遠野以及其民間故事和傳說多次被提及在當時的大眾傳媒和時尚雜誌之中,從而客群變的更為廣泛。

如今遠野市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景點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河童淵是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這裡的「守人」(民俗傳承者)會用黃瓜做「魚餌」在寺廟背後的溪流垂釣。走近一問,他會告訴你,他正在釣河童。遊客想要一起「釣河童」,辦了臨時許可證,便可以開始這種「治癒」之旅。

附近的「河童咖啡廳」也有著獨特的「河童美食」。雖然河童本身只是一個傳說,但是河童咖啡廳內的裝飾處處都體現著河童元素,店長也常年穿著「河童裝」營業,就連店鋪的招牌都是店長親手繪製。

為了能讓遊客也融入到河童文化中來,在店內用餐的時候如果戴上店裡的河童頭套,還有折扣可享。店裡的食物都融入了河童元素,讓人印象深刻。

而遠野附近的酒店裡,每天晚六點半都會有說書的老婆婆,操著一口濃鬱的鄉音講述那些遠野地區自古流傳下來的神秘故事。無論對國內外遊客而言都是非常難得的文化體驗。

除了民俗相關的體驗之外,遠野還積極推動綠色旅遊、working holiday、農家民宿的開展,全市120位不同領域的「守人」也很好地成為了研學旅遊的師資力量。

鳥取縣境港市:提取「妖怪」影視IP的可能性

日本鳥取縣的境港市,作為日本國民漫畫《怪怪怪的鬼太郎》作者水木茂的故鄉,率先開闢了一條利用作品內容中元素重建的街道,以「妖怪之町」的形象進行宣傳。

從1993年開始,境港市建出一條長達800公尺的「水木茂之路」,在街道兩旁陸續打造出鬼太郎、鼠男、貓女等171座活靈活現的妖怪青銅像。此後,水木茂紀念館、妖怪神社的建設也得以竣工。水木本人還監修了會展劇場的出展,同時,汽車公司開始運營會有鬼太郎插圖的巴士,妖怪路燈等設施也得以完善。商店街店家沿街擺放妖怪招牌、在捲簾門上繪製妖怪圖案等配合道路建設。

此後,境港市軟硬體建設相輔相成,除了景觀化的打造,每年舉辦的特色活動既有妖怪探索之旅、新年倒計時、妖怪爵士音樂會等遊客參與體驗型活動, 也有妖怪燈籠節、妖怪女兒節、妖怪嘉年華等觀光和參與體驗並重型活動。

境港市的商業街由最初年接待遊客2萬人,達到了2010年370萬的峰值,累積遊客數超3000萬人。水木茂之路建成其背後離不開政府、公共機構和民間團體等多方攜手共建。故事相關內容的更新(二次創作)與宣傳的持續性,也是其旅遊振興的關鍵之一。

臺灣省南投縣溪頭:成為文創產業代表的妖怪村

妖怪村位於臺灣南投縣溪頭。9.21大地震後,原有的蜜月度假產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以老人休養為主,年輕人鮮有知曉。

為了重振地區經濟,以動漫創作與衍生品開發為手段,妖怪村藉助傳播範圍局限在村內的「妖怪傳說」文化,由一個小商圈逐步營變為了極具特色的文化創意鄉村。

妖怪村定位是面向年輕群體的搞怪萌,第一時間抓住了年輕人的眼球,主要突出娛樂化的詼諧諷刺效果。 創意的妖怪IP系列設計風格,完整體現在建築、餐飲、住宿和商品上。

妖怪村依據妖怪文化加工製作了許多文化商品,包括「咬人貓麵包」、妖怪形象布偶、枯麻貼紙、妖怪手機灰塵塞以及與統一企業合作的妖怪泡麵。

為適應遊客需求,妖怪村創意了一系列妖怪主題節慶活動。包括春節期間的山神祭和清酒祭奠、暑期的山妖文化祭等。

村長林志穎更秉持「用心經營」、「動腦設計」、「回歸本土」的精神,結合當地觀光產業,改變並豐富溪頭景點樣貌及旅遊內涵,並且成功營銷溪頭觀光,真可謂是南投縣文創產業的代表。

從以上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以鬼怪為例的民間傳說往往以某種特定形式(民俗、景觀、文創商品等)被傳承,轉化為大眾文化來傳播並為大家所接受,於是民間傳說成為了一項核心吸引物,助力了旅遊事業開展和地域文化品牌的形成。

對我國鄉村振興的啟示

我國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民間傳說資源。具有鮮明個性的傳說資源,構成區域最具代表性的基礎文化特徵。研究傳說資源的活化路徑與轉化策略,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利用,對於豐富文化振興的內涵意蘊,提升鄉村振興的內在驅動力和外在表現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注重民間傳承,並向大眾文化的轉化,重建鄉村精神傳統的同時對外進行傳播;同時融合創新業態,與其他旅遊、文化資源形成良好的互動。

其次,是典型傳說故事的景觀化,利用景觀敘事來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從而盤活鄉村旅遊市場,在當地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和經濟機會,從而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來實現鄉村文化資源的內生性維持和發展。

再次,聲像多媒體的開發是近年興起的將傳說資源作為影視作品題材、網路遊戲題材進行開發利用的模式,通過媒體化手段,盤活鄉村傳說資源,建設特色文化產品。

文章由睿途旅創原創發布,未經允許請勿私自轉載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讓傳統村落在鄉村振興中展現新作為
    關鍵詞:傳統村落;鄉村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文化 內容摘要: 關鍵詞:傳統村落;鄉村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文化 作者簡介:
  • 玉州區鵬垌村:古村落借力鄉村振興,展翅欲飛
    2018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至今仍保留著不少傳統村落遺址。其中,康樂莊始建於明代弘治(1488-1505年)年間,村民祖祖輩輩以三山江(今仁東江)依水而居,並於清代開闢航運進行貿易營商。古村落煥發新姿。(文達新 攝)村莊整潔亮麗。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古厝村落:穿越與重生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傳統村落被譽為民間文化生態的「博物館」「活化石」,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走訪中記者得知,目前在古厝村落中,老人們,或者是夫妻兩人同住,或者是單獨與兒子一起居住,養兒防老是鄉村老人最大的物質和精神支柱。作為曾經的一代二代務工者,他們還有可能選擇回村度過餘生,但三代農民工多數已在外置業,鄉村的代際傳遞已經出現斷層。
  • 傳統村落,回歸自然與人文之美(鄉村振興,藝術何為?)
    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更新和發展,再現傳統村落質樸之美?加強整體修復改造傳統村落,既要有「形」,也要有「神」。整體改造後的板萬村,建設了公共生活空間,修繕了鄉村文化空間,形成具有層次的公共空間序列。設計助力鄉村振興,更重要的是通過「形」的塑造,激發「神」的活力。設計團隊努力將振興傳統工藝、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村落改造相結合。
  • 翔安區內厝鎮黃厝村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建設 千年古村落煥發新顏
    確如其言,隨著黃厝村被列入我市8條鄉村振興動線中的「茂林-黃厝」動線裡,坐落於香山腳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黃厝村迎來了歷史最好發展契機,全村人緊抓機遇,發揚內厝人特有的樸實、無私、奉獻、擔當的「泥土精神」,全力建設家鄉,力爭讓黃厝村成為鄉村振興的典範。
  • 臺灣建築師深耕大陸「美麗鄉村」 共建共享鄉村振興
    在保持鄉土本色的前提下,突出田園特色,讓每個鄉村都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是謝英俊及團隊設計打造「美麗鄉村」的理念。近年來,謝英俊的團隊幫助山西的大同、長治及臨汾等地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圖為謝英俊在施工現場。受訪者供圖紅石塄鄉黨委書記趙斌介紹,謝英俊及其團隊對紅石塄鄉的鄉村提升工程進行設計、規劃,打造出「健康、有機、綠色」的鄉村典範。
  • 貴州省安順市建檔纂志為鄉村振興鑄魂固基
    貴州省安順市緊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通過建檔纂志留住鄉愁文化,為鄉村振興固根基、聚人心、謀發展,進一步堅定全市各族群眾鄉土文化自信,把民俗文化和傳統技藝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以鄉土文化自信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把鄉愁文化貫穿於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留住人們的「鄉愁」和美好記憶。
  • 【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任啟年:鄉村振興路上的 「銀髮追夢人」
    【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任啟年:鄉村振興路上的 「銀髮追夢人」 2020-12-15 11: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振興八閩行」清爽華安的三個鄉村振興樣本
    本文轉自【東南網】;東南網訊(曾群峰 任秋霜)9月23日,「脫貧振興八閩行」網評引導活動走進漳州市華安縣。採訪團一行先後來到華安縣新圩鎮黃棗村、官畲村、仙都鎮大地村,深入鄉村旅遊振興觀摩點走訪採風,感受鄉村振興成果。
  • 激活鄉村「沉睡」資產,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的「延平範本」
    東南網訊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整體性、綜合性的大工程,不僅要推動鄉村物質文明的深化發展,更要推動鄉村精神文明的高度繁榮。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振興。
  • 廣州花都600年古村規劃通過 將打造成鄉村振興示範村
    廣州花都600年古村規劃通過 將打造成鄉村振興示範村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沈逸雲  2020-11-25 在港頭村及水口營村現狀村道基礎上新增
  • 發現新「齊跡」|品牌集群 聚力博山鄉村振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2月16日下午,尋訪齊文化的改革開放基因 見證高質量發展的淄博作為——發現新「齊跡」大型融媒體採訪團來到博山區魯商·紅葉柿巖旅遊區,感受鄉村振興帶來的變化。中國國家地理營地·淄博營地的地理互動館中絢爛的科技地理展示。
  • 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助力鄉村振興
    進入新時代,鄉村振興上升為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今年5月底佛山召開了鄉村振興工作會議,明確了鄉村振興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並出臺實施意見及行動方案。市委書記魯毅表示,佛山將加快鄉村全面振興,推動全市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 巧用資源 設計賦能鄉村振興(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版式設計:趙偲汝脫貧攻堅中的設計創新,作為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上的亮點,凸顯設計獨特的社會價值,感召著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走進鄉村,致力於用設計讓鄉村生活更加便捷、舒適、美好。為鄉村設計,還要發揮設計整合、協同創新的作用,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用設計將鄉村的發展資源轉化為生命力,繪就鄉村美好圖景。巧用鄉土資源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
  • 佛山三水:探路全域鄉村振興的「三水經驗」
    頂層設計 高品質推進「三片聯動、百村共建」 南部西江十裡畫廊勾勒水鄉風情,中部千年村落散發悠長古韻,北部生態高地守護綠水青山。在位於粵港澳大灣區腹地的三水,現代嶺南水鄉之美渾然天成。 全域性,是三水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導向。
  • 山東諸城蔡家溝村:文化賦能脫貧攻堅 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內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蔡家溝村逐漸成了無集體資產、無經濟來源、無年輕勞動力的「三無」村。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村▲村民參與設計製作的南湖區蔡家溝藝術試驗場景觀標誌諸城南湖區蔡家溝村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藝術家為客體,依託農田果園、村落風貌、藝術創作,結合常山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用「藝術植入鄉村」的方式全方位參與鄉村旅遊開發、建設及新文化形態的構建
  • 【方志四川•論壇】徐逸豐 ‖ 地方志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
    中國是以農村為主體的社會,農村現有的道德傳承、風俗習慣、文化娛樂,都為鄉土文化發展和鄉村治理提供了豐富的德治土壤。每一個村落或村莊從始至今產生過名人,他們或以學文學識、或以道德品行、或以治家愛國、或以忠勇救國、或以創業奮鬥等而聞名。這些人最容易引起當地民眾的認同感,引起人們的效仿,增強地方社會的凝聚力。這就是名人效應。
  • 鄉村振興,讓這裡的村落正在發生變化……
    過去,汪家村村民主要以糧食和蔬菜種植為生住得生態,過得清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正在讓這裡發生變化林盤保護 引領鄉村旅遊幸福不是抽象而是具體的。2018年,成都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選在特色鎮和川西林盤上。
  • 招募鄉村CEO、幹部規劃家鄉……酷!鄉村振興 雲南先行「探路」
    空中稻田劇場成「網紅」打卡地 趙崗 攝一望無際的稻田中央,位於一座建築之上的「空中稻田劇場」與周遭環境完美融為一體,不僅為當地群眾提供民族文化展示的舞臺,也吸引著各地遊客前來打卡;不遠處,一座由老舊建築打造的鄉村咖啡館屹立在山林間,讓城市人停下腳步享受慢生活......紀錄片《不一樣的大理》向世人呈現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鄉村振興「實驗場」。
  • 設計之美:閒置房屋改造助力中國鄉村振興
    東角村村民在落成後的鄉村振興工作站觀影。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趙旭、馬雲飛、孟宜霏)大嵛山島東角村的村民怎麼也想不到,村裡廢棄已久的魚露倉庫,竟然搖身一變成了座漂亮的多功能禮堂。我們就在想,能利用這些空間做點兒什麼。」今年27歲的清華大學博士生程正雨回憶說,「廢棄的倉庫陰冷潮溼,但我們覺得將它改造後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重新服務村民。」經與當地溝通,團隊成員著手測量、設計效果圖、繪製施工圖……去年3月,一座兼具茶飲、閱讀、觀影、遠程教育等功能,服務本地村民與遊客的鄉村禮堂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