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蘋果又又又一次召開了新品發布會,正式為大家帶來了基於全新自研處理器M1的筆記本電腦和Mac主機。這算是蘋果歷史性的時刻,蘋果正式脫離了對於英特爾的依賴並且生態上有了更近一步的合攏。這些亂七八糟的歷史意義,其實對於我們用戶來說更近關注的是用上了自研晶片之後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什麼東西。到底該不該買?該不該換?今天就從發布會上的信息來分析一下:
蘋果電腦新款全系用上M1晶片,對於用戶來說有哪些好處?
首先是性能對比上代蘋果搭載的英特爾來說更強了,不管是CPU還是GPU來說性能提升明顯。簡單來說換芯並且紙面性能不拉胯。
第二點是這代M1晶片採用5nm工藝,集成度非常高:其擁有160億個電晶體,集成了CPU、GPU和緩存以及8核心。集成度高的好處有亮點,第一點是佔地面積小了,因為都集成在一起,內部空間會多餘出來很多,可以用來堆疊散熱或者加入更大的電池以及更豐富的功能硬體。集成度高另外一個好處就是低功耗,元器件密集了,效率更高了,耗電自然就低了。這兩點就是這次M1登場對於消費者最大的好處
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說了。蘋果這次採用全新的ARM晶片,就和之前A12Z發布後我說的那樣,軟體生態如何解決?2006 年,蘋果給開發者們準備了Rosetta,方便開發者們從Power PC晶片過渡到英特爾新品。15 年後,Rosetta 2作為macOS Big Sur中內置的模擬器,讓開發者們不用更改架構,就能直接將原本的 X86 軟體適配到 ARM 架構 Mac 上。
蘋果推出的這個臨時中轉的計劃,讓開發者實現快速的遷移,毫無疑問蘋果絕對有能力做好軟體生態方面的工作,但是從 X86 遷移到 Apple Silicon 平臺需要的時間還很長。我們也相信蘋果相比於微軟來說在軟體分成和生態上的號召力要強N倍,但軟體生態不是一夜就能建立的,還是三個詞「時間、沉澱、完善」
12月搭載M1的幾款新品就上市了,對於輕辦公的用戶來說買臺air來用絕對沒問題,但對於生產力用戶來說。可能要謹慎了,目前第三方軟體適配還在進行,這時候如果入手一臺新設備有可能會面臨成為小白鼠開拓者的尷尬場面。
蘋果自己或者深度合作廠商的軟體自然可以順暢運行,但第三方的諸多生產力軟體肯定是沒有辦法在兩個月內完成適配的,對於靠PC吃飯的專業人士來說,肯定還是會帶來一些煩惱。所以我建議,大家可以觀望幾個月後再入手,那個時候價格也香了,並且軟體各個方面都完善了,我自己可能都會入手一臺來替換掉我的MacbookPro,不過不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