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書端州郡齋壁》
始
北宋年間包拯秉公執法,剛正不阿,他的公正態度至今流傳。都知他明辨是非,善斷黑白,殊不知其也是有神機妙算的能力,在他的故事中,就有一起案件,通過老農來狀告自家牛被賊人割舌,將包拯的神機妙算表現地淋漓盡致。
包拯,宋朝時期的合肥人士,在嘉佑元年到嘉佑三年出任開封知府。雖然後世知道包拯一生為民斷案無數,但是這位大清官留下的斷案故事奇少。在能查閱的包拯斷案的記載中,又不得不感嘆他的英明神武,《宋史》中記錄的「牛舌案」就是其中一件。
《宋史》記載的牛舌案極其簡短,草草幾筆就記錄完了,但是展開分析後對包大人的神機妙算心悅誠服。這樁案件發生在包拯出任天章縣縣令的時期,正是秋收的季節,百姓們都忙著收割田裡的莊稼。那天,一名農民敲響了衙門的擊鼓,他稱自己牛的舌頭被人偷了。
縱使包拯是替百姓斷是非的清官,但是就因為牛舌被偷了就找上包拯喊冤,未免太小題大做?然而在封建時期,一頭牛的價值可能大過一個普通人的生命。古時重農耕,作為耕田的牛就顯得極為重要,被看作是寶貴的財產,而私自處理牛將會惹來牢獄之災,甚至是死罪。老農看到牛舌被偷走後就亂做一團,只得來找包拯幫自己伸冤。
失去了牛舌並不意味著牛將在饑渴中餓死,而是它大概會先死於失血過多,這名賊人並不是想偷走牛舌來果腹,他的真正目的是讓這頭牛死去。老農看到這待死的牛記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包拯卻不慌不忙讓老農將牛殺了拿到市場上去賣。反正是將死之牛,不現在宰了後面也得死。老農聽到包拯這麼說就更慌了,雖然包拯對他說只要牛死了,小偷自然就會乖乖來自首,但是老農也被嚇得不行。歹人存心陷害他哪有還來自首的道理?
老農回家後也無計可施,不聽包拯的也是死路一條,聽了可能還有一線生機,他心一橫,就把牛給宰了。第二天就跑到集市上去買起了牛肉,他是敢賣,其他人都不一定敢買。就在他賣牛肉的時候,衙門的擊鼓又被敲響了,這次報官的人是狀告老農殺牛賣肉。
包拯在接到報案以後就將老農傳召了過來,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包拯卻質問道報官的人與老農有何冤讎,竟會割據牛舌來陷害老農。報官的人聽後大驚失色,在被逼問下終於一五一十地說出了陷害老農的實情,確實也是因為和老農不和於是想到了這類下策。那包拯又是如何得知賊人會「自投羅網」?
其實老農把牛殺了就是順了小偷的意,殊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他給老農設下了陷阱,包拯就順勢利用陷阱引出小偷。他割下了牛舌之後知道牛將死去,迫不及待的想要老農立即因此遭殃,如果老農沒有聽包拯的話私自將牛藏起來,在被抓住後肯定難逃一死,這時小偷定不會主動跳出來,而聽了包拯的話宰了牛拿到市場上去賣,如此大的舉動肯定會引起百姓的注意,這時候小偷去報案就順理成章。
小偷先是被起了歹心,後是因為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以為自己的計劃天衣無縫,沒想到自己的心理被包拯輕易識破,直接在公堂之上就將他繩之於法。而包拯除了是善斷是非,神機妙算的清官以外,還是為民做主的父母官。
公元1041年,包拯當上了大理寺丞、知端州。當時,端州出產的端硯受到文人雅士以及達官貴人的追捧,當地官員為了「端硯外交」,強行增加百姓幾十倍的端硯量去賄賂權貴,一時間百姓苦不堪言。包拯一上任就一刀斬斷了這種想像,替百姓們將這類貪官汙吏清除了個乾淨。這些故事只是包拯一生清廉經歷中的幾例,他的精神難能可貴,就算在千年後,他的品格也廣為傳頌。
終
包拯在牛舌案中表現了什麼是公正廉明,在打擊貪官上又表現出了心繫百姓,他的一生沒有任何私人信件,為了不被外界影響,他斷絕了與家人和朋友的來往,只為了做到絕對公正。我們從包拯身上能學到的就是他的精神,自己的內心也應該如他一樣如一面明鏡,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壞別人的權利,害人之心不能有,但是面對自己應有的權利被他人破壞要敢於為自己伸張,就像我們一直說的「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是它永遠不會缺席」。
參考文獻:
《書端州郡齋壁》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