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將美國對華為的打壓劃分為三輪,第一個是以25%的技術檔,在發覺第一個技術檔沒有效果之後,便決定將直接相關的技術不可以直接和華為合作,結果,華為還是應對了過來,這就有了第三次的狠手,只要是美國的技術,間接合作也不可以。
其實,除了這三次明目張胆的打壓之外,美國還幹了不少小動作、見不得光的手段。可以說,這麼多的打壓之後,現在的華為確實遇到了困難。而按照美國的理解,華為應該著急啊,要麼轟然倒下,要麼求饒,這可是多次在多個企業中上演的劇本啊。
華為
但是華為沒有按照美國的劇本來。
現在有關華為在面對美國的打壓方面,已經有多個突圍計劃,其中「南泥灣計劃」尤為關鍵,南泥灣計劃強調的是自力更生,要打造完全排除美國技術的生產線。
華為
華為很明白,要想獲得真正的突破,不僅僅是晶片製造的問題,這是硬體方面,華為還需要在軟體方面下手,HMS生態、鴻蒙作業系統、方舟編譯器,加上這次的「倉頡」程式語言,足可以看出來,華為在軟體生態方面的決心,確實超乎大家的想像,而這些,無論哪一個成功了,都足以讓這家企業名垂青史。
畢竟裡面的難度完全是不可想像的,甚至可以說是有點逆天了,這些軟體生態是相輔相成的,缺少一環,其他環節都會面臨困境,而一旦一個環節成功了,則可以促使其他環節加速發展,可以說,華為是在下一盤棋,一盤大棋局。
華為
現在的程式語言基本上都是英文,這也讓不少人覺得程式語言必須是英文,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高計算機語言中,任何標識都可以使用中文表示,而且也是有個別的程式語言是中文的,不過,是「個別」,少之又少的意思。
對於我們來說,相當於在軟體、編程前面先豎立了一道牆,這也讓不少對編程感興趣的同學,在選擇編程之前,需要先學習英文,這和以英文為母語的編程的人員在起步階段就處於落後狀態了,而華為此次開發「倉頡」中文編程,可以說是對英文編程的一次「釜底抽薪」。
華為
面對圍堵,華為有自己的反擊辦法:在產業上,向上遊發展,追求材料和設備的突破,在科研上,向下深紮根,推動基礎科研的進步,這不僅僅是關乎華為的生存與發展,更是帶動我們國家半導體、材料、軟體等多個產業鏈的發展與基礎科學的進步。
華為
我們的民族精神裡面,「志氣」很被看重,「有志氣」也是我們對一個人的高度讚揚,華為面對美國的打壓,不像一些人想的那樣「要麼倒下,要麼投降」,華為選擇了第三條道路: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華為,這樣的企業,就是有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