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高鐵看中國」首日駛向英雄之城

2020-12-14 澎湃新聞

走遍大好河山,聆聽中國故事。10月1日,央視攜手國鐵集團啟動「坐著高鐵看中國」8天系列主題宣傳活動。首日,三趟高鐵從北京、上海、廣州三地開往武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一路同行,感受國的安寧、家的團圓,聚首武漢見證山河無恙。

10月1日,深圳北至重慶北的G1312次高鐵乘務員和乘客在車廂內揮動著手中的五星紅旗,共慶雙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攝)

京廣線,縱貫南北,串起壯美山河,是世界上運營裡程最長的高速鐵路線。從北京出發,經過雄安新區,央視直播團隊感受10萬工人、700臺塔吊24小時不間斷施工的火熱;到河南,目睹新時代農業「再出發」。

車廂內洋溢著濃鬱的節日氛圍。乘務員準備了北京的炸醬麵、武漢的熱乾麵,讓大家用生日吃長壽麵的方式,共祝祖國和人民幸福安康。

廣州南站,南沙港通海達陸,大灣區建設熱火朝天。在這裡打拼的湖北人,踏上列車,將滿滿的思念裝進行李。疫情之後第一個長假,彌補人們今年未能盡興的團圓。

從上海開往武漢的列車上,還有一群特殊的乘客,他們是疫情期間逆行湖北的江蘇醫療隊隊員。

車到武漢火車站,曾並肩作戰的武漢醫生、被治癒的患者,都前來迎接。疫情時戴著口罩,這次重逢,才看清彼此的面容。大家摘下口罩,緊緊相擁。

再度聚首,山河無恙,眼前的武漢,和幾個月前已經大不相同。

在央視直播鏡頭裡,曾作為方艙醫院的武漢體育中心,剛剛恢復對外開放,運動場地全部約滿;黃鶴樓上看長江,3.75萬名遊客來此登高望遠;重走時尚漢街,感受市肆煙火暖,江城錦繡回。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當熟悉的歌聲響起,武漢依舊動人心弦。

據介紹,「坐著高鐵看中國」選取京廣、滬漢蓉、京滬、哈大、青藏等10條有代表性的鐵路線路,8天跟車直播,一路賞風景、看發展、講成就,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

G403次列車沒有一個空座

滿滿的車廂洋溢著濃濃的思念

閱讀提要:

10月1日,舉國歡慶,大型主題宣傳活動「坐著高鐵看中國」正式啟動。

在北京西站,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踏上開往昆明南的G403次高鐵列車,一路南下至武漢。在1000多公裡的飛馳中,聆聽回家的動人心聲,領略「無恙」的大好河山,共同祝福武漢、祝福湖北、祝福中國。

10月1日11時31分,G403次列車駛入湖北境內,乘客紛紛唱起歌典、揮舞國旗,向湖北人民和為湖北拼過命的人致敬、祝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魯騰 攝)

10月1日早上7點,天蒙蒙亮,北京西站進站口人頭攢動,安檢處排起了長隊。

30分鐘後,G403次列車緩緩停靠在11站臺,在此等候的旅客像潮水一般湧入車廂。

「回家囉!」手提月餅和一堆北京特產的李紅斌看到直播鏡頭,高興地喊起來。

李紅斌是宜昌人,在北京工作。今年春節,因為疫情未能回家,每天與在老家的妻子視頻對話。「她患有嚴重的頸椎病,沒有我在身邊照顧,肯定吃了不少苦。」因工作需要,李紅斌在疫後一直未能回湖北,心中非常思念。他早早買了10月1日第一趟回武漢的高鐵票。

8點,隨著列車啟動,李紅斌的思緒也一下飛到了千裡之外的宜昌。

這趟能容納1200多人的列車完全滿員,座無虛席。「票特別緊張,我提前了10天買票,表妹比我只晚3天卻沒有搶到。」老家荊門的樂女士在北京上班,因工作特殊,5年沒有回湖北。今年疫情期間,家裡5位在醫院上班的親戚衝鋒在戰疫的一線,每天在視頻裡看到他們「全副武裝」的樣子,既難過又驕傲。9月1日,她特意提前向領導申請,國慶假期帶著8歲的女兒回老家。

不僅是首趟列車,記者查閱12306網站發現,截至10月1日6點,當天北京發往武漢的所有高鐵票全部售罄。

「武漢的煙火氣又回來啦。」列車停靠石家莊站,一位衣著時尚的姑娘上車後,看到走道內擁擠的場景,忍不住笑了。她叫張貝貝,是石家莊客運段執勤G67次列車(北京西—廣州南)的列車長。脫下工裝,穿上「紅裝」,她以遊客的身份重回武漢。

「封城」期間的武漢讓張貝貝終生難忘。1月25日(大年初一),G67次列車載著國家中醫援鄂醫療隊第一批隊員和大量物資抵達武漢站,看到昔日繁華的街頭空無一人,張貝貝失聲痛哭。

不過,4月8日武漢「解封」後,她明顯感覺到,往返北京和武漢旅客逐步增多,尤其是湖北啟動「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活動後,旅客量成倍增長。

記者隨機巡訪了4節車廂,每節車廂至少有10名在武漢下車的旅客,最多的超過20人。有的是一家三口返鄉探親,看看重振的武漢;有的帶著外地媳婦(老公)回湖北,感受英雄城市的氣息;有的隻身一人,帶著對親人無限的思念回家……

北京西站值班負責人王林娜表示,全面復工復產之後,包括北京至武漢的線路在內,客流量逐步回升,特別是8月以來,恢復到了正常客流的九成左右。今年國慶黃金周,該站每天新增50名工作人員,分布在候車大廳、站臺等地引導客流。

中國首條高鐵線路上,「寫」滿抗疫史詩

G1312次列車載著如歌的自豪

閱讀提要:

列車,奔馳在中國首條長距離高鐵線路上。前方:英雄的湖北!這條南北大動脈,曾是抗疫的「生命線」之一。在這個國慶中秋同日的特別日子裡,G1312次列車一路歡歌,通過央視的直播,展示出人們濃濃的思念,滿滿的自豪,還有活力四射的湖北!

列車經過京廣高鐵鹹寧段。(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勇 攝)

它們護送過醫護人員、運輸過抗疫物資,搭載過南下的湖北籍務工人員。10月1日,中秋國慶雙節喜相逢,從南粵大地奔向武漢的高鐵裡,帶回的是滿滿思念。

山河無恙,國泰民安。10月1日早上8時許,廣州南站,G1312次列車緩慢開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隨同央視「坐著高鐵看中國」直播團隊,248分鐘裡一路向北、向著武漢,穿行南北大地,一路領略大好河山,聆聽精彩中國故事,感受節日溫馨暖流。

乘務長謝可威整理好妝容,端出一大盤月餅,請乘客們品嘗。車廂裡,喜慶與祥和寫滿每一張笑臉。

看著座位上的每位乘客,謝可威不禁想起幾個月前。「那時候,車廂空空的,只有幾十位醫護人員和抗疫物資。」

從廣州到武漢,1069公裡,這條中國首條長距離高鐵線路,在剛剛度過10周年紀念日不久,便成了史詩般中國抗疫的功臣之一——

1月18日,鍾南山臨危受命,從廣州踏上去武漢的高鐵。其後,無數南徵北戰的列車,奔馳在抗疫一線。

2月4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51人的醫療隊從廣州南站出發。列車長王娉婷是湖北隨州人,眼看到了飯點,她和同事們湊了1492元,為醫療隊送上了51份熱乎乎的盒飯。

「停車時間只有8分鐘,大家抓緊!」2月17日晚,由深圳北始發的G76次列車停靠在武漢站臺,列車長任亞男帶領同事緊急搬運物資。8分鐘後,列車開行,255箱救援物資和43名醫護人員的行李已整整齊齊碼放在站臺上。

疫情漸退,從荊楚大地到南部沿海,抗疫高鐵又化身為復工復產專列——

3月19日13時24分,576名湖北籍務工人員由荊州站登上G4368次專列,19時40分一路直達廣州南站。這是疫情發生以來,湖北開行的首趟務工人員返粵復工專列。

冬去春來,疫後重生。記者從廣鐵集團獲悉,前期因疫情而停運的列車,已陸續恢復。黃金周期間,廣鐵集團將打足最大運力,高峰期擬開動車組列車近1000對,以應對客流高峰。

十堰人陳榮和丈夫張海輝,兩人都在中山工作,女兒的志向是考上武漢大學。夫妻倆計劃帶她去武大走走。(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攝)

「票太緊張了,搶了七八天才搶到。」來自孝感的葉先生,已在深圳工作12年,這次帶著妻子兒子探親,到武漢後乘坐大巴回家。從3月復工至今,葉先生7個多月沒回家看看了。父親母親早就在家中忙活開了,準備葉先生最喜歡的魚和藕湯。

在仙桃人鄧文杰眼中,這次小長假,如同補過一個春節。老家60多歲的父母、80多歲的外公外婆,盼著他們一家四口回來團圓。在廣州打拼20多年,鄧文杰和妻子有了一雙可愛的兒女。疫情突如其來,打亂了他們春節團聚的計劃。這次返程,武漢回仙桃的票還沒買到。「就是站,也要站回仙桃去。」鄧文杰說,最渴盼的,就是能回到家裡,和親人們圍坐著,話話家常。

這次,王娉婷又坐上高鐵,但這一次她是一名乘客。受疫情影響,她有半年沒回去看奶奶了,這次假期奶奶正好過生日,她期盼著早早回家與家人團聚。

G1773次列車上,江蘇援鄂醫護人員回來了——

一路向西去湖北去武漢

閱讀提要:

滿滿的旅客,還有為湖北拼過命的江蘇援鄂醫護人員,乘坐G1773次列車從長三角出發,一路向西,穿越大別山,到湖北!一路上,他們領略金秋美景;一路上,他們憶起特別的武漢;一路上,他們暢想在英雄的城市擁抱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吃一碗噴香的熱乾麵,感受英雄之城的活力。

10月1日上午9時,G1773次高鐵上的乘務員們為即將重回武漢的江蘇援鄂醫療隊員及其家屬們獻歌《我和我的祖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少哲 攝)

特殊乘客:返漢的江蘇援鄂醫療隊隊員

10月1日上午8時20分,江蘇援鄂醫療隊員在南京南站站臺候車,準備搭乘G1773重返他們曾經戰鬥過的武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少哲 攝)

疫情期間,13批2813名江蘇醫護人員對口黃石、援手武漢,人們稱為最強「散裝江蘇隊」;63個晝夜,生死時速,抗擊疫情,讓2493名患者得以康復。

援鄂情侶牽手返漢 「好好欣賞武漢」

和上次到武漢不同,這次他們是牽著手一起來到武漢。

「上次來武漢,是因為武漢需要我們;這次回武漢,我們是探親訪友。」在從南京開往武漢的G1773次列車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見到了時隔半年,再回武漢的江蘇援鄂醫療隊隊員孫春選和張麗。

孫春選,江蘇省第二中醫院急診科護士;張麗,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心內科護士。他們本打算在今年2月14日結婚,卻因疫情推遲了婚期,一前一後奔赴武漢抗疫。

在武漢抗疫的53天裡,他們一個在江夏區中醫院,一個在漢南區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相距不到40公裡,卻直到3月17日從武漢返回江蘇後才見到面。

「他們居然已經到武漢站了。」10月1日上午9時40分許,離G1773次列車抵達武漢站還有一個半小時,張麗看到手機裡彈出來的消息,既驚訝又開心:「他們怕今天堵車,早上8點多就出發了。」

消息來自此前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醫護人員和患者共建的「蘇鄂一家親」微信群,前來接站的患者代表早早就來到了武漢站。

「武漢人民好熱情、好可愛。」張麗告訴記者,回到南京後,她和群裡的患者們都保持著聯繫。得知她要來武漢,武漢的群友紛紛說要到火車站接她,吃住玩全包。

面對武漢人民的熱情,張麗和孫春選也給即將見面的患者朋友準備了禮物。「這是月餅、香囊,還有預防藥。」列車上,張麗打開行李箱,向記者介紹道。

談及這趟武漢之旅,孫春選滿是期待:「第一站肯定要回到武漢江夏區中醫院去看看『戰友』,到自己奮戰過的地方好好看看。」孫春選說,疫情期間在武漢待了整整53天,卻沒有時間好好欣賞武漢,這次一定要去黃鶴樓等武漢代表性的景點好好逛逛,體驗什麼叫「過早」,吃熱乾麵、啃鴨脖,好好感受一下恢復活力後的武漢到底是什麼樣子。

「武漢是我的第二故鄉」 每天都會看武漢的天氣預報

「上次去武漢也是坐高鐵。」作為江蘇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護士長吳衛娟還清楚的記得,當時到達武漢的時間是大年初一晚上11時30分。

「上次和這次的心情一樣,都是期待早點到達。」吳衛娟說,上次是期待早點到達後,能和當地的醫護人員一起投入到抗疫戰鬥中去;這次期待早點到達,則是希望看到曾經並肩戰鬥的「戰友」和熟悉的街景。

在武漢的日子,有太多讓她難忘的暖心。她回憶說,有一次,她穿著護士褲走在從醫院返回駐地的路上,一輛私家車在她身邊慢慢停下,車主問她是否是醫護人員,得到肯定答覆後一直邀請她上車,想送她回駐地。正是特殊時期,為了保護他人安全,吳衛娟婉拒了車主的邀請,卻沒想到車主一直跟她到駐地,把車上剛買的食物全部送給了她,「武漢人民真的特別暖心。」

「共飲一江水,同心戰疫情。」此行吳衛娟還將代表醫院給此前援助過的武漢市江夏區中醫院帶去南京特產——雲錦作為禮物。到曾經援助過的醫院看看後,吳衛娟還打算再走走從醫院到駐地的那條路:「那時的武漢,路上基本沒有行人,也沒有車輛,想看看現在是什麼樣子。」

疫情之前從未到過武漢的吳衛娟,在武漢戰鬥了53天後,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已和武漢建立了緊密的聯繫。「武漢是我的第二故鄉。」她說,雖然已經回到南京半年了,但每天在手機上看天氣預報的時候,都會關注武漢的天氣。

由於十一期間還須在醫院值班,吳衛娟的武漢之行只有短短一天。她說,以後還會找時間帶著家人一起來武漢,好好感受下武漢的繁華和文化。

小小的行囊 暖暖的禮物

「上次到武漢,我帶來了4個大大的行李箱,今天只有一個小小的背包。」江蘇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護士長紀婕此次返漢的背包裡,都是精心準備的暖心禮物。

「這是送給患者朋友的呼吸訓練機。」紀婕告訴記者,當時援鄂時帶去了一個吸氣訓練儀,幫助一位危重症患者恢復肺功能。前段時間通過線上重新評估了患者的肺功能,這次給他帶去能同時訓練吸氣肌和呼氣肌的三球呼吸訓練儀,幫助他繼續康復。

背包裡,還帶著醫院另外兩名護士長託她給武漢姐妹捎來的禮物。今年疫情期間,紀婕和另外兩名護士長馳援金銀潭醫院南七病區,與重症監護室護士長瞿昭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了南七病區「四朵金花」。

「這是昭暉想要的工作服。」那時,江蘇省人民醫院的護士都穿帶小花的工作服,瞿昭暉特別喜歡,其中一位護士長這次特意讓紀婕帶上了一件。另一位護士長洗出了當時四朵金花在南七病區拍攝的合照,並在背面寫上了「悄悄話」。

10月1日11時08分,G1773次列車抵達武漢站,紀婕一眼就看到了來接站的瞿昭暉,兩人擁抱在一起喜極而泣。這時,紀婕拿出一個小盒子,這是她準備的神秘禮物:一副「心手相連」項鍊和手鍊。

「其實,我更珍視的禮物是這個。」紀婕掏出一張紙,那是一幅手繪的地圖。「援鄂時,剛到金銀潭醫院,人生地不熟,是瞿昭暉給他們畫的病房布局,很多江蘇醫療隊隊員就是用這張地圖迅速投入工作。」

瞿昭暉破涕而笑:「沒想到你們還留著這個,希望有機會我們4個能再次重聚。」

援鄂英雄重回英雄城

「讓兒子從武漢戰『疫』的故事中,感受國家和人民的力量」

39歲的彭博,是一名曾在金銀潭醫院住了60天的危重病人。他有兩個孩子,大女兒5歲,二寶還不到5個月,在他出院後一個月才出生。

10月1日上午,在火車站站臺上,彭博接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潘純一家。潘純是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從1月26日至4月26日,在金銀潭醫院整整奮戰92天。

「我曾經昏迷了一個多月,全身多器官衰竭,是潘醫生將我從死神手中拉了回來。」彭博感激地說。

「叔叔,謝謝你來接我們,我畫了一幅畫送給您。」潘純8歲的兒子將一幅風景畫送給彭博,上面是他想像中的黃鶴樓和長江美景,藍天白雲的底色下,小朋友特意寫上了「共飲一江水」和「謝謝你們」的字樣。他說,來到武漢,自己要去看看真正的黃鶴樓,還有爸爸曾戰鬥過的金銀潭醫院。

「我在武漢的3個月裡,孩子非常擔心。在他的印象裡,武漢一直停留在病毒肆虐、全城封鎖的階段。這次帶他過來,是要讓他知道,武漢已經恢復正常,武漢的抗疫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潘純說,武漢重回人間煙火,離不開逆行者的英勇出徵,更離不開武漢人民的英雄堅守。除了讓兒子看到真實的武漢,他還希望藉助此行,讓兒子從武漢戰「疫」的故事中,感受到國家和人民的力量。

得知援鄂醫療隊員要重訪武漢後,曾在江夏方艙醫院接受治療的範先生也攜帶妻女,和6名病友前來迎接。

「我在2月14日住進江夏方艙,那天是情人節,漫天飛雪。」範先生說,在方艙醫院時,醫護人員全部戴著口罩和防護面罩,這次前來接站,就是希望能看看救命恩人長什麼樣子,並當面致謝。

「謝謝您救了我的爸爸。」援鄂醫療隊員張麗走出車廂後,範先生10歲的女兒獻上鮮花,深深地向她鞠了一躬。

「吃碗原汁原味的熱乾麵,今天終於如願以償」

下午3時,河南省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員袁文明下高鐵後,第一時間趕到由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改建而成的江漢方艙醫院。

袁文明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臟內科副主任醫師,曾在江漢方艙為530名新冠肺炎患者提供治療。

從武展東門繞過電梯走到中廳,再由中廳走到東廳,袁文明沿著疫情期間重複千百遍的線路,再次進入當初的「戰場」。

江漢方艙早已撤艙,展廳裡擺滿了展銷的商品,全無當時的影子。但袁文明還是準確地走到自己曾拍照留念的一個柱子前,又拍了一張照片。

「之前穿著厚厚的防護裝備,看不出拍照的到底是誰,今天終於拍了一張清晰的。」翻出舊照片,袁文明陷入回憶。

從武展出來,袁文明直奔蔡林記,點了一碗熱乾麵。「太好吃了!」他一邊大口朵頤,一邊連連點頭。2月4日來武漢後,曾有志願者送來過熱乾麵。但當時天氣寒冷,他從病區出來時,熱乾麵已成了冷乾麵。

「雖然面是冷的,但心裡非常溫暖。之後,我一直希望能吃到原汁原味的熱乾麵,今天終於如願以償了。」袁文明滿足地說。

記者:胡弦、彭一葦、雷闖、劉宇、楊康、朱惠、劉暢

編輯:黃嘯

來源:央視新聞、湖北日報

原標題:《「坐著高鐵看中國」首日駛向英雄之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坐著高鐵看中國:相約英雄之城 共赴時代榮光
    走遍大好河山,聆聽中國故事。10月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攜手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啟動「坐著高鐵看中國」8天系列主題宣傳活動。首日,三趟高鐵從北京、上海、廣州三地開往武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一路同行,感受國的安寧、家的團圓,聚首武漢見證山河無恙。英雄者,國之幹、民之魂。
  • 坐著高鐵看中國|10月6日,央視《坐著高鐵看中國》走進桂林陽朔
    「十一」期間,央視新聞將推出大型主題報導《坐著高鐵看中國》,全景式展示「十三五」規劃成就和中國之美。10月6日將走進桂林陽朔,探訪貴廣高鐵廣西段,講述高鐵與民族團結、脫貧攻堅、生態文明、旅遊經濟等方面的壯鄉故事。
  • 行進中讀懂山河無恙,奮鬥中實現家國夢圓——「坐著高鐵看中國...
    10月1日至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澎湃新聞、現代快報、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媒體推出「坐著高鐵看中國」主題宣傳活動。據統計,網上相關報導近10萬篇次,系列直播平均單日全網閱讀量超過2億次。  心安處是故鄉,行進處是中國。
  • 赴英雄之城駕實力之車,亞洲車神加持,東南DX7星躍駛向第三極
    寫在前面:武漢,這座城因為2020年的特殊事件,被再次寫在了歷史長河裡,而在災難面前它表現出的不畏困難、不斷突破自我的精神,也被冠以英雄之城,近日我們就趕赴這座英雄之城,與它來了一次邂逅,這次帶我們來這座城市是源於東南汽車「駛向第三極」的跨越山海活動。
  • 和東南DX7星躍一起駛向第三極:感受英雄之城,實力之車!
    武漢是一座承載了太多記憶的城市,尤其是在2020年這一特殊的年份,武漢更因不斷戰勝困難,最終奪得抗疫勝利的英雄人民而聞名。而近日,我也有幸跟隨東南DX7星躍到訪這座英雄之城。英雄之城,實力之車在武漢客廳中國文化博覽中心,同行數十人參觀了「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覽」,在重溫武漢及全國各地人民攜手抗疫的事跡的同時,英雄之城、英雄人民的抗疫精神更讓參觀者為之動容。
  • 坐高鐵看中國|廣西首條高鐵到底有什麼魅力?
    坐高鐵看中國|廣西首條高鐵到底有什麼魅力?當年12月28日,衡柳高鐵開通運營,廣西高鐵實現「零突破」,廣西成為全國首個開通運營高鐵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八桂大地隨之開啟了「同城時代」。
  • 「坐高鐵看中國」|跟隨澎湃的鏡頭,體味別樣人生與國家細節
    2020年國慶節、中秋節八天長假,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聯合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將推出「坐高鐵,看中國」專題直播報導,八天八條特別線路(詳見後文附錄)。聽乘客、聽網友、聽群眾、聽嘉賓——聽他們講述與高鐵相關的涓滴故事;看中國,看國內大循環、長三角一體化、脫貧攻堅、環境大保護等國家戰略與發展成就,及如何惠及每一位國民。
  • 省臺記者坐高鐵看陽江 感受鼉城的幸福與傳奇
    省臺記者坐高鐵看陽江 感受鼉城的幸福與傳奇 2020-10-02 2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徽喜鵲漫評】坐著高鐵看中國,透過鏡頭看新時代中國「美景」
    10月1日至8日,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大型主題報導《坐著高鐵看中國》。8天8條線路,帶領旅客走遍大好河山,聆聽中國故事,全景式展示「十三五」規劃成就和中國之美。坐著高鐵看中國,一趟走遍大好河山的旅途,一次感受祖國繁榮昌盛之行。從小慢車到時速350公裡的復興號,從零到3.6萬公裡的高鐵網,再到世界智能高速鐵路「標杆」京張高鐵……透過高鐵的快速發展,我們看到的是中國飛速發展的縮影。
  • 今天,"飛龍"駛向雄安新區!
    今天,"飛龍"駛向雄安新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鐵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我國智能高鐵新標杆,京雄城際鐵路凝聚中國智慧,是我國第一條全過程、全專業運用BIM技術設計的智能高鐵,應用了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科技,智能化設計達70餘項。
  • 坐著高鐵看湖南|這是張去林中之城的車票,乘高鐵去郴州邂逅詩與遠方
    篆體「郴」字,由林、邑二字合成,意為「林中之城」。層巒疊翠中的郴州,除了莽山、東江湖、高椅嶺等著名景點之外,在山野之中也藏著許多隱秘的景色。今年十一假期,帶著一家老小來郴州遊玩的宋先生告訴記者,他年輕時坐車路過郴州某地,山崖上一道瀑布吸引了他和同伴的注意,是一處未被人們發掘的世外美景,那一眼讓他記了很多年。
  • 「坐著高鐵看中國」慶雙節 感受高鐵速度 記錄幸福生活
    &nbsp&nbsp&nbsp&nbsp坐著高鐵看中國&nbsp&nbsp&nbsp&nbsp「十三五」輝煌成就&nbsp&nbsp&nbsp&nbsp&nbsp&
  • 坐著高鐵看中國:貴廣高鐵煥新美景惠民生
    當時中國還沒有高鐵,普速鐵路歷經6次提速,部分動車組的時速已達200公裡左右。而處於路網「神經末梢」的廣西鐵路卻因基礎薄弱設施簡陋而與之無緣,不僅旅行時速僅為中原地區的三分之一,而且往返桂林的列車對數少且多為過路車。度假時光被乘車時間佔去大半,讓很多遊客選擇放棄。這一切在高鐵開通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13年底廣西開通高鐵,壯鄉騰飛插上高鐵的「翅膀「。
  • 坐著高鐵看中國|坐上這條高鐵,一路美景一路歡歌
    穿行貴州五色斑斕的群山相伴廣西清秀蜿蜒的灕江直抵繁華的粵港澳大灣區今天我們要搭乘的是連接貴州、廣西、廣東的一條高速鐵路——貴廣高鐵貴廣高鐵為人們帶來「朝享廣東茶,午品貴州餐」的體驗有了貴廣高鐵十萬大山的村寨不再遙遠煙雨灕江的美景觸手可及
  • 坐著高鐵看中國:感受流動中國的繁榮發展活力
    坐著高鐵看中國:感受流動中國的繁榮發展活力 2020-12-19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山從「路無寸鐵」駛向「高鐵時代」
    全長143.7公裡的廣珠城軌於2011年1月7日正式通車, 在中山沿線設8個站點(翠亨站暫未開通)便利帶來了人才、信息、技術、資金的流動 。6年後的2017年1月3日, 廣珠城軌中山站開通至貴陽北的線路,停靠首列高鐵列車,中山邁入了「高鐵時代」。
  • 央視《坐著高鐵看中國》來福建!高鐵開進直播間,坐上高鐵看福建!
    央視《坐著高鐵看中國》來福建!高鐵開進直播間,坐上高鐵看福建!央視新聞《坐著高鐵看中國》沿著「最美高鐵」合福高鐵來福建入閩第一站——武夷山碧水丹山雙世遺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國慶假期頭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為這條高鐵線路福建省聾人協會的秘書長楊殷和許許多多的人結下了情誼《坐著高鐵看中國·福建篇》看八閩之美 聽福建故事福建鐵路逆襲史1949
  • 坐著高鐵看中國 | 人在畫中遊——「最美高鐵」線上看發展之變
    10月1日,黃山北站到發旅客3.1萬人次,創下今年以來單日客流最高紀錄。熱鬧的黃山北站見證了杭黃高鐵與合福高鐵這兩條以「高顏值」著稱的高鐵線再次釋放活力。在安徽,杭黃高鐵與合福高鐵都經過位於黃山市的歙縣北站與黃山北站,而且兩個站點之間相距並不遠。
  • 坐著高鐵看湖南,紅、黃、藍、綠等你來!
    雙節期間,觀潮君坐著高鐵穿越三湘四水,看五彩斑斕,感湖南心跳。高速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這裡就是最美的世界。紅,是過去亦是現在湖南是中國近代革命的主要策源地和發生地,一片紅色的熱土。湘潭韶山,是毛主席的故鄉,是偉人點燃革命星火最早的地方,也是紅色基因生長的地方。
  • 坐著高鐵看中國:巴蜀之道不再難 成昆高鐵助出行
    10月7日,跟隨著大型主題報導《坐著高鐵看中國》的鏡頭,我們來到成昆鐵路。成昆鐵路修建在川滇大地,其中川滇交界地區山高谷深,地質結構極為複雜,曾被外國專家稱為修築鐵路的禁區。「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數千年來,人們只能趕著馬幫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