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納米管光電傳感存儲器件問世 將應用於人工視覺系統(股)

2021-01-08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科研人員與國內多家單位合作,提出了一種基於鋁納米晶浮柵的碳納米管非易失性存儲器,為可穿戴電子器件及特殊環境檢測系統提供了新型器件的設計方法,有望應用於新一代集探測、存儲與處理於一體的人工視覺系統上。該成果日前在《先進材料》上發表。

碳納米管是過去30年來材料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具有優異的電學、光學、力學和熱學等物理化學性質,是理想的可彎曲、可拉伸的半導體構築材料,適合於構建新型柔性電子器件和光電子器件系統,在可穿戴等柔性電子器件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潛力。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介紹,新型傳感與存儲器件的成功製備,可進一步應用在人工視覺系統上,模擬人眼圖像感知與記憶功能,有望突破傳統的圖形處理器在容量、集成度、速度等方面的技術瓶頸,為新型柔性光檢測與存儲器件的研製奠定了基礎。

相關碳納米管公司主要有:

西藏城投:子公司陝西國能鋰業主要從事「碳納米管等相關新材料」研究;

佛塑科技:與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合作成立研發中心,目前研發中心已研製出新型高導電石墨烯-碳納米管複合導電劑漿料;

楚江新材:子公司頂立科技在碳納米管領域儲備了充足的技術、產品和裝備優勢,具備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碳化矽單晶基礎材料超高純碳粉從裝備到原材料的一整套技術儲備和產業化能力。

相關焦點

  • 碳納米管非易失性存儲器的設計方法,可實現光電信號直接轉換與傳輸
    打開APP 碳納米管非易失性存儲器的設計方法,可實現光電信號直接轉換與傳輸 佚名 發表於 2020-03-18 13:52:42
  • 光電神經突觸器件:結構設計,工作機制和應用
    相比於電學信號,光學信號具有低串擾,高帶寬,高傳輸速度等優勢,並且光電神經突觸器件可以感知外界光線的變化,模擬人類視覺功能。構築新型光電神經突觸器件將有力促進高效能神經形態計算的發展。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潘曹峰團隊綜述了近期光電神經突觸器件的發展現狀
  • 北大排列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電子學性能超同尺寸矽基器件
    半導體碳納米管首次在真實電子學表現上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器件和電路。5月22日,北京大學電子系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論文,題為《基於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的高性能電子學」》(Aligned, high-density semiconducting carbon nanotube arrays for high-performance
  • 碳納米管的應用有哪些?
    二、碳納米管可作為電化學器件碳納米管具有非常高的表面積比,根據直徑和分散程度不同,碳納米管的比表面積在250~3000m2/g,加之優異的導電性能和良好的機械性能,碳納米管是電化學領域所需的理想材料,是用做製造電化學雙層電容器超級電容器電極的理想材料。
  • 碳納米管國內外企業5大應用領域!
    Nantero公司將碳納米管應用在存儲器領域,開發了納米隨機存儲器,這是一種非易失性存儲器技術,通過碳納米管的小尺寸獲得很高的存儲密度。此前,日本富士通半導體和三重富士通半導體宣布已經與美國Nantero公司達成協議,授權該公司使用碳納米管非易失性隨機訪問內存,基於55納米工藝技術進行聯合開發以發布該產品。
  • 單壁碳納米管薄膜透明彈性導體問世
    彈性導體可以被用作可拉伸電子學的連接導線和電極材料,是實現可拉伸電子學器件的關鍵部件。目前,人們獲得彈性導體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方面,特殊的結構和構型,比如波浪形和蛇形納米線可以使傳統的金屬材料和半導體材料承受一定程度的拉伸應變;另外一方面,許多新材料,比如碳納米管、石墨烯、高聚物等本身就具有可拉伸性能。
  • 西安理工大學研發多壁碳納米管農藥傳感器,可檢測農藥濃度
    它們是從射頻到太赫茲(THz)和紅外電磁頻譜範圍內設計的諧振結構,特別是可以用於瞄準所謂的太赫茲間隙,並為構建工作在太赫茲範圍內的新型器件提供巨大的潛力。目前,大多數亞表面器件使用傳統金屬作為基本單元,由於它們在系統中的固有損耗,器件往往表現為低性能。作為一種備選方案,碳納米管具有突出的電學和光學特性,在實踐中,已經存在許多將碳納米管用作太赫茲源、檢測器、天線和偏振器的方案。
  • 碳納米管全球高校應用研究7大領域!
    碳納米管國內外企業5大應用領域!1電子器件矽作為目前主流的半導體材料,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子器件中,但受限於矽的自身性質,傳統半導體技術被認為已經趨近於物理極限。由於碳納米管具有半導體性質,其被認為是後摩爾時代最有潛力替代矽製造下一代更高性能、更低能耗電子元件的材料之一。
  • 矽的繼任者:碳納米管有了新進展
    碳納米管電晶體還使用HfO 2柵極電介質。碳納米管的問題在於,它們不允許在控制按比例縮小的設備所需的薄層中形成電介質。沉積high-k電介質的方法稱為原子層沉積。顧名思義,它一次可建造一個原子層的材料。但是,它需要一個開始的地方。在矽中,這是在表面自然形成的原子的原子薄層。碳納米管不提供這種立足點來開始沉積。
  • 碳基傳感材料及其在稱重測力傳感器上的應用展望
    碳材料具有極其優異的力學、電學特性,在稱重測力 傳感器件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前景。近年來,碳基傳感材料與傳感器件的研究方興未艾,為稱重測力 傳感技術的深入開發與應用帶來了新的機遇。本文主要簡述了碳基傳感材料及其在力傳感器方面的 研究與應用,討論了以石墨烯、碳納米管等碳材料為基礎的傳感器件結構原理和製造方法的相關進展。
  • 研究人員開發超低功耗人工視覺系統,用來模擬人腦
    香港城市大學領導的一項聯合研究建立了一個超低功耗的人工視覺系統來模擬人腦,成功地完成了數據密集型的認知任務。他們的實驗結果可為下一代人工智慧(AI)應用提供一個有前景的設備系統。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
  • 2nm技術的晶片開始沒落,下一代信息科技基石一定是光電晶片
    微電子晶片製造工藝提升趨近極限,5納米晶片已經在今年量產,2納米晶片製程工藝已開始研發;光學器件性能提升為光電晶片的研製打造堅實基礎,光電晶片將加速自動駕駛、機器人和虛擬實境等技術的優化應用,推動半導體設備實現「從電到光」的轉換。
  • 碳納米管產業深度研究:優秀的新型導電材料
    5)儲氫性能良好:碳納米管本身具有高比表面積,再經過處理後具有優異的儲氫能力。6)優越的嵌鋰特性:碳納米管的中空管腔、管與管之間的間隙、管壁中層與層之間的空隙及管結構中的各種缺陷,為鋰離子提供了豐富的存儲空間和運輸通道。
  • 化學學院李彥課題組碳納米管與貴金屬納米晶的可控複合與性能研究...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李彥課題組近期在碳納米管與金、鉑等納米材料的結構可控複合和性能調控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碳納米管具有獨特的結構和優異的電學、光電、力學等性能,而貴金屬納米晶在催化和分析檢測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背景,兩種材料的可控複合有望賦予材料更豐富和新穎的性質。(Coord. Chem. Rev. 2010, 254, 1117-1134.)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應用
    本文要點:一種模仿生物的感覺電子皮膚系統,通過柔性SWCNT人工突觸電晶體實現生物突觸的神經功能成果簡介 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大範圍的應用。本文,報告了使用高載流子遷移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在超薄柔性基板上構建的人工突觸薄膜電晶體。柔性突觸電晶體的突觸特性包括長期/短期可塑性,尖峰幅度相關的可塑性,尖峰寬度相關的可塑性,成對脈衝促進和尖峰時間相關的可塑性。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人工突觸器件能夠將傳感器信號轉變成類神經信號,有望實現與生物神經信號的兼容,構建智能、高效的人機互動界面,因而在仿生感知領域也受到廣泛關注。
  • 技經觀察|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碳納米管在推動光電器件發展上具備遠超矽基材料的特性。傳統的矽基材料是間接帶隙半導體,無法製備高性能的電致發光器件。作為一種直接帶隙的半導體材料,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光電性能,可以同時實現電致發光器件和光電器件。在碳納米管的兩端分別採用鈧和鈀作為接觸電極,使電子和空穴在被注入到碳納米管中時或面臨零勢壘(正偏壓條件)或面臨接近碳納米管能隙的很大勢壘(負偏壓條件),從而實現高性能二極體。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碳納米管在推動光電器件發展上具備遠超矽基材料的特性。傳統的矽基材料是間接帶隙半導體,無法製備高性能的電致發光器件。作為一種直接帶隙的半導體材料,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光電性能,可以同時實現電致發光器件和光電器件。在碳納米管的兩端分別採用鈧和鈀作為接觸電極,使電子和空穴在被注入到碳納米管中時或面臨零勢壘(正偏壓條件)或面臨接近碳納米管能隙的很大勢壘(負偏壓條件),從而實現高性能二極體。
  • 清華化工系碳納米管團隊重大突破:發現碳納米管驚人的耐疲勞性能
    自研 ART 系統,發現碳納米管 「驚人」 壽命相比基於電子顯微鏡的納米材料測試系統,ART 系統具有四大優勢,其一可以避免電子束導致的樣品損傷,其二讓釐米長度的一維納米材料的疲勞測試成為可能,其三解決了小尺寸樣品的夾持問題,其四則攻克了高周次循環載荷的施加問題。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14期: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問世,未來有...
    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問世,未來有望高效替代矽!《自然》雜誌28日發表了一項計算科學最新進展: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團隊利用14000多個碳納米管電晶體,製造出16位微處理器「RV16X-NANO」。(圖源:Nature)其設計和製造方法克服了之前與碳納米管相關的挑戰,將為先進微電子裝置中的矽帶來一種高效能替代品。他們利用一種剝落工藝防止碳納米管聚合在一起,以防電晶體無法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