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聽說有顆小行星正奔著地球飛來?沒錯。11月12日,現代快報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一顆名為2020 VA1的近地小行星正在向地球靠近。據預測,這顆小行星將於11月20日飛掠地球,屆時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448萬公裡。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的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
△近地天體望遠鏡拍攝的2020 VA1(方框中目標)
2020VA1是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第25顆近地小行星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介紹,江蘇盱眙的近地天體望遠鏡於11月6日晚捕捉到了「2020 VA1」的身影。「在黑暗的天空,能看到一個亮點在飛行,亮度達到19.9等。它的視運動速度達到驚人的1.04度/天,計算表明它為近地小行星的概率極高。」
△2020VA1(綠色)和大行星軌道圖(水星:白色;地球:藍色)
此後,位於克羅埃西亞、捷克、義大利、英國等地的十多個天文臺站跟蹤觀測,印證了該小行星的存在並初步定軌。11月8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了這顆小行星,並給予臨時編號2020 VA1。
「2020 VA1是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第25顆近地小行星,也是我國(包括臺灣地區)發現的第30顆近地小行星。」趙海斌說。
趙海斌解釋,如果一顆天體的軌道進入到距離太陽與地球軌道的最近距離不到1.3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約等於1.5億千米),便被視為近地天體。絕大多數近地天體和潛在威脅天體都是小行星。
為何近期頻繁發現新的近地小行星?趙海斌說,地球周圍的環境並非一派「和風細雨」,而是充斥著各種可能與我們「擦身而過」的小天體。只是由於觀測條件、水平等限制,人類並不能完全發現它們。近期接連發現新的小行星,得益於良好的夜間觀測條件和高效的數據處理手段。類似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這樣搜尋近地天體的站點,目前全球已有400多個。它們好比地球的「哨兵」,時刻監測各種可能靠近的天體。
別擔心,不會對地球造成危害
近地小行星分阿莫爾型、阿波羅型和阿坦型三種類型。阿波羅型小行星是近地小行星中最重要的一種類型。由於這類小行星有時會飛到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附近,因此在將來的太陽系空間探測中,它們將成為科研人員重要探測目標。
「2020 VA1就是一顆典型的阿波羅型近地小行星。」趙海斌介紹,2020 VA1半長徑a為1.87天文單位,偏心率e為0.48,近日距q為0.97天文單位。它將於11月20日08時08分在距離地球448萬公裡的距離飛掠。
「這次飛掠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趙海斌說,地球每年都會與一些小行星不期而遇,公眾應理性看待,不必恐慌。但需要警惕的是,有些小行星最終墜落地球,會給人類造成傷害。
「根據小行星的質量、速度、密度等,危險程度不一樣。如果直徑1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會造成一個大洲的毀滅。若是直徑達到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地球的生態圈都得『重啟』」。趙海斌舉例說,最近影響較大的一次是2013年發生在俄羅斯中部車里雅賓斯克的近地小行星撞擊事件。該事件造成超過1500人受傷。
責任編輯:朱佳琪(EN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