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39;】
北極星售電網訊: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就國家標準《智慧城市 建築及居住區 第1部分:智慧社區建設規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智慧社區建設規範》)公開徵求意見。根據該規範的界定,智慧社區是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社區場景下的人、事、地、物、情、組織等多種數據資源,提供面向政府、物業、居民和企業的社區管理與服務類應用,提升社區管理與服務的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管理模式的一種社區。
今年年初以來,疫情給各行各業帶來深刻影響,同時也考驗著城市、社區以及人們的居住環境。事實證明,高密度的人群聚居區往往更容易暴露在風險之中。這不僅給住區規劃建設提出更高要求,而且住區要匹配更高的運行管理能力,其中,智慧社區建設能夠為住區高效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智慧社區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住宅作為社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了人、事、地、物等多重元素,承載了組織、管理、服務等多重功能。推進社區中住宅智慧化建設,是智慧社區中基礎設施與建築環境智慧化的基礎,也為智慧社區形成成熟的社區治理模式、便民的公共服務模式等提供支撐。
在需求側,行業迫切需要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在供給側,當前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在此背景下,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恰逢其時,相關行業應該將目光投向住宅智慧化等領域,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以及智能家居,構建綠色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5G提供技術基礎
《智慧社區建設規範》對智慧社區系統建設,包括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平臺、社區應用、社區治理與公共服務、安全與運維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規範和要求,明確智慧社區系統總體架構由基礎設施層、平臺層、應用層、安全保障體系與運維保障體系等部分組成,而這些都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
隨著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方面的應用,當前的社會管理服務及民生保障基本依賴於網絡系統,而5G時代的到來,促使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作用更加凸顯,對於社區來說尤其重要。回顧過去通信技術領域的每一次升級換代,對於住區建設只是襯託與點綴,影響有限。即使在4G網絡條件下,100兆的帶寬同步只能接入4路監控攝像頭,畫面還經常出現卡頓,但5G的網絡傳輸速度是4G的100倍以上,可以接入20路以上的監控攝像頭。從建築施工方面看,5G技術可以建立全工地物聯網監控系統,實時監控施工現場的情況,包括施工進度和工人工作狀態,及時掌握項目實施進度信息。
因此,5G技術能與人工智慧、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技術深度融合,不斷深入到智慧住宅的方方面面。當前三大運營商及多個地方政府都已披露了數量可觀的5G建設計劃,5G覆蓋的居民人口將超過90%。未來社區建設要抓住5G發展機遇,強化智能結合,讓智慧生活滲透至千家萬戶,優化再造產業鏈。
智慧能源提供動力保證
當前,用電的保障是住宅使用、社區運轉中的基礎性保障。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間,社區用電安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智慧社區的發展要依靠開發和利用智慧能源。
智慧能源系統覆蓋源、網、荷、儲及增量配電網等全系統的投資建設運營。通過能源管理平臺,實現能耗數據的採集分析與運營策略優化,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大比例應用、採用地熱泵等清潔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為用戶提供冷暖的同時減少環境汙染,有效減少城市熱島效應。
智慧社區建設要結合智能電網技術,提高安全性和抗打擊能力,減輕環境負擔。當前電網並非為應對產量波動不定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而專門設計的。因此,有必要將電網改造成智能供電系統。
智慧社區的智能電網是配備信息與通信技術的高度自動化供電電網,運用智能電網技術提升電能質量並提高電網穩定性。其基礎性的功能包括故障定位、隔離與供電恢復,電網監測負載潮流分析實時控制;進階性的功能包括綜合利用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等可再生的能源科技,為智慧社區提供綠色、環保的能源供給方式,令建築更加節能,減少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
此外,可運用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建設能夠自主發電的住宅,以供給社區公共設施如安保系統的用電或住戶的電動汽車充電。這些方案的目的是實現發電機和用戶之間「端到端」的數據交流,不僅可以實現雙向供電,而且可以將多餘電力併入電網。
關注住宅功能提升完善
智慧社區發揮作用建立在社區建築單體、空間等具備完善功能的基礎之上。我國住宅現有規範及規定涉及了關於防火、防震、防空等相關內容,但對普通住宅建築的防疫沒有針對性要求,這是未來需要補足的短板之一。因此,從建築設計上對這種災難性突發情況要有相應的防控措施,建築單體在總平面規劃時,應最大限度滿足自然採光和通風,保證每個居住空間都有自主調節空氣系統。
首先是住宅小區應配建開闊的室外活動場地,提供健康生活配套設施。小區入口採用智能化門禁系統,做到無接觸入戶、自動消毒殺菌。其次是設計戶內送風系統,滿足關閉門窗時的新風需求。最後,還可以裝配智能化恆溫恆溼的戶式天棚輻射空調系統,可自主調節供水溫度和流量,配合新風系統,實現夏季除溼、冬季除霾及乾季加溼。從更大的範圍來說,全面解決城市生活的痛點,提升生活品質。
此外,還應關注排水系統安全。目前在高密度高層住宅的排水系統中,排水系統噪聲大、排水器具返臭氣、漏水等問題突出。安全的排水系統與每一個城市、每一個社區、每一戶住宅的健康息息相關。因此,一方面要運用綜合布線技術適度超前規劃設計排水系統,留出來發展改造餘地;另一方面要運用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建立智慧排水綜合管理平臺,對排水管網進行長期、有效、動態的監控與管理。這不僅是當前住宅品質提升與轉型升級的必要工作,也是未雨綢繆面向未來的一項重要工作。
實現可持續化發展
近年來,我國加大對老舊小區及周邊區域進行改造提升,基礎類改造主要是安防、環衛、消防、道路、綠化、水電氣暖、光纖、管線規整等,突出解決基礎設施老化、環境髒亂差問題;完善類改造主要是完善社區和物業服務用房、建築節能改造、加裝電梯、停車場、文化、體育健身、無障礙設施等;提升類改造主要是完善社區養老、託幼、醫療、家政、商業設施等。在這些改造過程中,要從建築和住區的全生命周期考慮、從具有長遠資產和價值的產品構建來考慮,用系統性思維和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來建設智慧社區。
從智慧住宅、智慧社區到智慧城市,最終的目標是要打造方便後期維護更新和升級改造並且能夠讓住戶長久使用的資產。實現可持續化目標除了樹立先進的理念外就是標準加實踐,還要發揮社會各領域的合力。隨著5G時代的到來,新一代的人工智慧技術也必將給社會方方面面注入新的活力,智慧社區未來會形成一個多元融合的產業生態。
以具有代表性的智能交通系統為例,2020年我國北鬥全球導航系統組網成功,「5G+北鬥」將精準地實現空天一體自動駕駛,實現車輛的精準定位和數據的採集上傳,還可將公交(含軌道交通)和私家車納入一個整體交通管理框架以優化交通流量,城市交通規劃者能夠以有效且環保的方式打造一個智能化交通網絡,智慧社區將從智能化交通網絡中受益。再如,傳統家電行業通過IoT(物聯網技術)打造智能家居,將電器、數據與人實時連通,能為智慧社區提供更為細緻貼心的健康管理和生活服務。
需要指出的是,智慧社區要大面積落地成型可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圍繞著住區和相關產業必將迎來一場面對未來生活方式和產業思維的革命性轉變,不斷創新發展的智慧技術和管理服務助推行業協作、轉型升級,為美好生活賦能。
作者系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