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穫國內有紀年最早雕版印刷品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 應妮)記者從13日的文化和旅遊部發布會上獲悉,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是中國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

文旅部公共服務司一級巡視員陳彬斌介紹,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涵蓋中國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不同裝幀形式的各類珍貴典籍。其中先秦兩漢時期簡帛23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古籍29部,宋遼夏金元時期古籍91部,明清時期古籍503部;少數民族文字古籍94部,涵蓋于闐文、藏文、蒙古文等9種民族文字;其他文字古籍12部。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收入了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是早期印刷品實物的重要例證。它僅比鹹通九年的《金剛經》晚59年,而後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南京圖書館藏北宋本《禮部韻略》,為海內外現存最早刻本。湖北省圖書館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北宋兩浙路海鹽縣金粟山廣惠禪院寫金粟山大藏經本,字體敦厚質樸,墨色漆黑髮亮,紙張厚實堅韌,彌足珍貴。

一批名家稿抄校本和彩繪本輿圖也在此次評選中湧現,如上海圖書館的範欽輯《建安七子集》,卷首題辭、小傳、目錄及書眉所注詩文出處均為天一閣主人範欽手跡,具有重要的文獻和文物價值。國家圖書館的《北京內外城全圖》是一幅繪製精細、內容豐富的京城彩繪大地圖。

據悉,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實施以來,先後評選並公布了6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累計收錄古籍13026部;命名了6批共203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各地也逐步建立本地珍貴古籍名錄和重點保護單位評審制度,有力促進了古籍分級分類保護。(完)

相關焦點

  • 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新增752部
    來源標題: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新增752部 經國務院批准,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公布了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讓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介紹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果、新發現。  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涵蓋我國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不同裝幀形式的重要古籍,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的特點。
  • 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介紹說,此次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例如孔子博物館的《乾隆御定石經》,為內府御製墨初拓本,自嘉慶元年賞賜孔府後,保存至今;湖北省圖書館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北宋兩浙路海鹽縣金粟山廣惠禪院寫金粟山大藏經本,字體敦厚質樸,墨色漆黑髮亮,紙張厚實堅韌,並經染潢,彌足珍貴;南京圖書館藏北宋本《禮部韻略》,為海內外現存最早刻本。
  • 杭州下沙奧特萊斯向國家圖書館捐贈唐《陀羅尼經》等珍貴文獻
    10月31日,浙江奧特萊斯廣場有限公司向國家圖書館捐贈唐雕版印刷梵文《陀羅尼經咒》、明麗江版藏文《甘珠爾》等四種四函件珍貴古籍捐贈儀式在浙江杭州國賓館舉行。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代表國家圖書館接受捐贈並向捐贈者頒發捐贈證書。浙江省宣傳部副部長李杲、浙江省文旅廳廳長褚子育、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沈浩、浙江省圖書館館長褚樹青等領導及中國美術學院範景中教授、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研究館員翁連溪、淨慈寺主持戒清法師 等專家出席儀式。活動由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主持。
  • 藏身中國的西文古籍:那些歷史最悠久的印刷品有什麼好看?
    實際上,古籍的買賣在西方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業,蘇富比與佳士得最初的拍賣中,不少都是西文古籍拍賣。西文古籍距離中國讀者也並不遙遠,利瑪竇等傳教士就曾經將大量古籍帶到中國,並由此促成17世紀文藝復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但是時至今日,西文古籍在中國不僅在大眾層面關注寥寥,而且專業研究和資料也不多。
  • 150部珍貴古籍原書亮相重慶市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_新聞_中國西藏網
    12月15日,由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重慶圖書館(重慶市古籍保護中心)承辦的「冊府千華——重慶市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在重慶圖書館開幕,展覽展出了現存最早且完整的《春秋公羊註疏》刻本、鈐有明代皇后印章的《大明仁孝皇后勸善書》、中國古代顏色最多的套版印刷書籍
  • 中日韓越法五國學者,共議雕版印刷的古往今來
    這樣繁瑣而精緻的工藝,被稱為「雕版印刷」,正是有這樣獨特的古代印刷術,才成就了古籍的絢爛多姿。11月29日,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的「雕版印刷的古今東西」國際學術工作坊會議召開,由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研究員蘇傑和浙江圖書館古籍部主任陳誼擔任主持,來自中、日、韓、越、法五個國家的古籍專家在線上齊聚一堂,講述不同國家與雕版印刷的淵源。
  • 中國最早的紀年法,比公元紀年更悠久,如今已有4700多年
    但很顯然,「公元紀年」並非真正的「公元」,而是一種西方宗教色彩很濃的紀年方法。更為重要的是,紀元相當於一個民族國家的文明起始,在歷史學和社會學中都有特殊定義。那麼,作為擁有上下5000年文明的中國,有什麼自己的紀年法呢?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最早的紀年法,比公元紀年更悠久,如今已有4700多年!
  • 雕版印刷 | 明嘉靖藍印本《籌海圖編》
    主講:袁靜(武漢大學圖書館)編輯:江妞(珞珈金石研究社成員)中國古代圖書發展如果粗略地區分,可以分為寫本系統和印本系統,印本又分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唐代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前,古籍都是寫本;雕版印刷發明之後,印本就成了圖書的主流。雕版印刷書籍在中華思想文化的傳承發展中起到重要的載體作用。
  • 鉤沉|寧晉刻書:閃耀河北雕版印刷史
    荊氏雕版書坊名聲之大,刊書散地之廣,當時堪稱河朔之最。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蔡松年著《蕭閒老人明秀集》、韓道昭撰《崇慶新雕改並五音集韻》,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金刻版書,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們均出自金代寧晉荊氏書坊。
  • 鉤沉|河北寧晉刻書:閃耀河北雕版印刷史
    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蔡松年著《蕭閒老人明秀集》、韓道昭撰《崇慶新雕改並五音集韻》,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金刻版書,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們均出自金代寧晉荊氏書坊。隨著技術的發展,雕版印刷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寧晉縣印刷業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在年畫印刷、古籍善本的修復等領域仍發揮重要作用,寧晉縣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彩標印刷基地。
  • 古籍收藏:手工套印和機器套印的意義有何不同
    其實,套印這種工藝,不是中國傳統雕版所獨有,近現代機器印刷中也有。那麼,怎麼看待這兩種套印的區別?我的看法如下:確實,套印,不僅手工雕版術可用,近代機器印刷術中也可用。比如彩色石印時,也可採用分版著色,可分多次套印。
  • ...佛經古籍展暨瀕危古籍保護研討會」在天津榮寶齋中國書房舉行
    「菩提花開-佛經古籍展暨瀕危古籍保護研討會」5月10日下午在天津榮寶齋中國書房舉行。天津美術網訊 昨天(5月10日)下午,「菩提花開-佛經古籍展暨瀕危古籍保護研討會」在天津榮寶齋「中國書房」舉行。「菩提花開-佛經古籍展」呈現了多部佛經古籍和瀕危古籍精品。其中一部「嘉興藏」影刻本《黃檗山大藏經》被業內專家譽為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單種雕版古籍,共有1216部、5053卷、171函、1252冊,為佛經古籍中罕有珍貴品種。
  • 《竹書紀年》的厄運之路:修復一本失傳已久的古籍需要多少步驟?
    為什麼《竹書紀年》丟失?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費解的問題。清代有學者朱右曾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學者錮於所習,以與《太史公書》和漢世的傳說是矛盾的,因此不再研究。600多年了,但這本書又死了。主要觀點是《竹書紀年》中記載的史實與傳世文獻記載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其中提到的「堯幽囚、舜野死,伊尹放太甲、共伯幹王政」太令人震驚了,完全違背了儒家的經學觀念,因此他常被視為異端,因此很少有人願意做考證,他們逐漸被遺忘是有道理的。
  • 古籍版本中的專有名詞——藍本
    藍本是底本的意思,在古代特指古籍版本中的底本。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書籍,只不過那個時候沒有紙張,只能把文字鐫刻或者書寫在竹簡之上,將竹簡用麻繩連綴,就成了書。有個成語叫做「韋編三絕」,源自於孔子刻苦攻讀《易經》,導致編聯竹簡的繩子多次斷裂。
  • 400多歲國寶古籍亮相瀋陽市圖書館
    《杜工部詩通》是瀋陽市圖書館收藏年代最早的一部古籍。瀋陽市圖書館珍藏的《杜工部詩通》,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時間,這本古籍,不僅是國寶古籍,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也是瀋陽市圖書館收藏年代最早古籍。
  • 「仿宋體」的由來:直接仿照宋版書的雕版字體而來
    既名「仿宋體」,當然是仿照宋代的風格而制,但這並不是完全仿照宋代某個文士、書法家、名人的字體,而是直接仿照宋版書的雕版字體而來。那麼,又為什麼要仿宋,而不往前走,仿隋唐,或往後走,仿明清呢?仿隋唐,那時沒有大規模雕版印製的書籍,在字樣選取上樣本明顯不足;仿明清,則不如直接仿宋,因為明清的雕版字體大都是仿宋,或間接源自宋版書字體而創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