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2020-12-20 人民網

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

南京圖書館藏北宋本《禮部韻略》

國家圖書館藏清道光年間彩繪本《北京內外城全圖》

中華古籍浩如煙海,在千百年的流傳中,成為中華民族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的一種載體。對珍貴古籍的保護、修復和活用,關乎中華文脈的延續和傳承。

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介紹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果、新發現。

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涵蓋我國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不同裝幀形式的重要古籍,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的特點。

「本批古籍名錄充分展現了近年古籍普查和徵集工作的一系列新成果、新發現。」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介紹說,此次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例如孔子博物館的《乾隆御定石經》,為內府御製墨初拓本,自嘉慶元年賞賜孔府後,保存至今;湖北省圖書館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北宋兩浙路海鹽縣金粟山廣惠禪院寫金粟山大藏經本,字體敦厚質樸,墨色漆黑髮亮,紙張厚實堅韌,並經染潢,彌足珍貴;南京圖書館藏北宋本《禮部韻略》,為海內外現存最早刻本。

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此次也收入名錄。這是早期印刷品實物的重要例證。

一批名家稿抄校本在此次評選中湧現,如上海圖書館的範欽輯《建安七子集》,卷首題辭、小傳、目錄及書眉所注詩文出處均為天一閣主人範欽手跡,具有重要的文獻和文物價值。

同時,一批彩繪本輿圖也入選名目,例如國家圖書館藏清道光年間彩繪本《北京內外城全圖》,形象繪出北京內城城郭、城門、宮殿、官署、王公府第、寺廟,以及縱橫交錯的街道、胡同等,是一幅繪製精細、內容豐富的京城彩繪大地圖。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少數民族珍貴古籍品種豐富,例如藏文《仁普地域志》《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蒙文《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其中藏文《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為少數民族文字古籍中首次入選的清銅版印本,蒙文《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是民族間文化交流互鑑的例證。

饒權表示,從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入選情況來看,23家單位中,既有藏量豐富、庫房條件優越的大型文博機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也有在少數民族古籍收藏研究方面呈現獨特優勢的機構,如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圖書館、鄂爾多斯市圖書館、巴彥淖爾市圖書館、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等。

截止目前,「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已先後評選並公布了6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累計收錄古籍13026部;命名了6批共203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今後,珍貴古籍該如何實現有效保護?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一級巡視員陳彬斌表示,本批名錄和名單公布後,文化和旅遊部將指導各級古籍保護中心和古籍收藏單位進一步加大珍貴古籍的保護力度,有計劃地對破損珍貴古籍進行修復;促進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不斷改進存藏條件,完善管理辦法,確保珍貴古籍的實體安全。「還要加強對珍貴古籍的詮釋和解讀,通過組織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中華優秀古籍宣傳活動,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促進古籍保護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陳彬斌說。

讓古籍資源走向大眾

古籍資源普查是古籍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只有摸清家底,才能談古籍資源的活用。陳彬斌表示,目前全國已完成270餘萬條的古籍普查登記,24個省份基本完成漢文普查,2760家古籍存藏單位完成普查登記。登記完成後將按省份匯總,《中華古籍總目》分省卷編纂工作陸續開展。

在加強古籍修復保護方面,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先後成立,國家圖書館藏「天祿琳琅」清宮徵集、山西省珍貴古籍等大型的古籍修復項目得以實施開展,使360萬葉珍貴古籍重煥新生。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古籍裡的文字只有真正活起來,化身千百,服務社會,才能讓廣大民眾和學界分享古籍保護成果。

基於普查和修復的成果,古籍保護數位化建設正在有序推進。據悉,文化和旅遊部制定出臺了《古籍著錄規則》《古籍元數據規範》等工作標準;建立了中華古籍保護數字資源庫,全國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累計超過7.2萬部。「以前,專家學者想要查一部古籍,可能需要請假出差到北京、通過預約才能查詢。現在,在網上就能看到很多珍貴版本的古籍。這對於學術研究和古籍知識推廣,都具有重要作用。」陳彬斌說。

饒權介紹,國家和各地古籍保護中心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對珍貴典籍進行再利用,推出了「中華優秀文化百部經典」「國學基本典籍叢刊」等多種出版成果;同時策劃推出了「甲骨文記憶展」、走進典籍博物館大課堂、「我與中華古籍」創客大賽、中華傳統曬書大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大眾了解古籍、親近古籍、領略古籍之美,進而傳播古籍典籍文化,培育古籍保護意識。

據悉,「十四五」期間,文化和旅遊部將以實現古籍更好保護和有效利用為目標,繼續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推進國家古籍保護工程,充分發揮中華古籍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這個大賽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首屆全國大學生中華典籍文化保護與傳承大賽」日前正式啟動,通過學術論文徵文、典籍文化保護與傳承提案和典籍文化創意設計三個單元進行角逐,以引導與鼓勵大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研究、探索中華典籍的保護與文化傳承的相關議題,發掘中華傳統文脈的豐富內涵和新生活力,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 如何破解古籍之殤 讓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作者:新華社記者 趙洪南  古籍不同於一般的圖書,它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的血脈,凝結著數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結晶,但時間的流逝卻讓大量古籍遭受不同程度的損毀,如破舊、泛黃、黴變、蟲蛀……如何破解古籍之殤,讓藏之深山、束之高閣的古籍「活」起來,延續文化命脈?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讓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中華古籍浩如煙海,在千百年的流傳中,成為中華民族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的一種載體。對珍貴古籍的保護、修復和活用,關乎中華文脈的延續和傳承。  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 如何讓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去《義烏文史讀本》中找答案
    書的名字聽起來,似乎不太起眼。在《讀本》普及版、拓展版的封面上,寫著三位主編的名字: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湧泉、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樓含松、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馮國棟。《義烏名家名篇導讀》的主編,則是義烏市教學名師王鴻。
  • 除了線裝書,古籍還有很多裝幀形式
    今天就來大致從早到晚捋一下:(此處討論的古籍僅指紙質形式,在人類使用紙張之前,絹帛、竹簡、貝葉、甲骨等也都是書寫的載體,這些有內容的書寫物質也可以稱之為古籍,但不在此篇討論之列。)旋風裝(龍鱗裝)在一素紙長卷上面依次粘貼書頁,每頁正反兩面書寫文字,展開長卷即可翻頁閱讀。"逐葉翻飛,展卷至末,仍合為一卷。"這樣裝訂看起來是長卷,展開卻是錯落有致的書頁,是介於捲軸裝和經折裝之間的一種裝訂形式。
  • AE文字書寫動畫製作
    影視小白自學之路第十一天,遮罩與蒙版也學習了幾天了,今天學習的是文字書寫動畫的製作,同樣使用了蒙版,按教程來看這個做法不難,只不過是有點費事,嘗試著做一下就知道了。1、新建合成,用純黑色圖層作為背景層,用文本工具新建「文字書寫動畫」,設定好文本大小、字體、顏色等2、使用鋼筆工具,沿文字書寫筆畫進行路徑繪製,繪製完成後在文本圖層裡會出現一個蒙版屬性
  • 金牌講解⑤這個良渚陶罐上的「符號」是最古老的文字嗎?
    習總書記說,要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
  • 古籍|古籍印版魚尾符號的文化內涵
    古籍印版魚尾符號與簡牘的三角形契口形在功能上存在有遺存、對應關係。「簡策」或「簡牘」,是由帶有三角形契口形、寫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長條形竹(或木)片,再用繩連結起來,形成的竹木書籍形式。「簡」、「牘」的邊緣刻削的三角形契口,使「簡」、「牘」得以固定,防止上下移動或脫落作用,魚尾符號延續基本形態,功能上則是為用作折頁基準的。
  • 古籍版本中的專有名詞——藍本
    藍本是底本的意思,在古代特指古籍版本中的底本。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書籍,只不過那個時候沒有紙張,只能把文字鐫刻或者書寫在竹簡之上,將竹簡用麻繩連綴,就成了書。有個成語叫做「韋編三絕」,源自於孔子刻苦攻讀《易經》,導致編聯竹簡的繩子多次斷裂。
  • 《中華古籍文獻海匯》4T古籍硬碟
    本工作室歷經十年之久精心收集整理整整4000G古籍文獻資料,並起了個名字叫《中華古籍文獻海匯》,歷朝歷代文獻典籍開會,也算是名符其實。古籍為影印資料,格式一般為PDF、DJVU、PDG、UVZ,盤裡自帶有綠色免安裝閱讀軟體,清晰度有高有低,一般閱讀是沒有問題的。古籍經過簡單整理核對,但是不可能沒有錯誤,實在沒有這個精力全部都認真過一遍,介意的勿拍。4000G古籍文獻資料的內容會複製到一塊容量4T的移動硬碟中,移動硬碟為威騰電子的或希捷的,京東正品,USB3.0的,發貨之前會進行測試,保證沒問題再寄出,大家儘管放心。
  • 在出土文獻裡勾稽中國歷史 ——記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古籍研究所教授...
    【文/記者 宏韜 吉林大學報研究生記者 謝曉藝】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載體,它們書寫著歷史的印痕和時代的變遷,從獨有的角度記錄了文化歷史、思維方式乃至風俗習慣。面對源遠流長且富有魅力的古代漢字,一代代古文字研究者深耕細作,以懸梁刺股的毅力和十年磨一劍的決心,在浩繁的出土文獻中探索歷史、找尋文明,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
  • 圖書館舉辦「中國書史系列講座」第2講「中國古籍的起源與裝幀形制...
    、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李致忠主講「中國古籍的起源與裝幀形制演變」。李致忠界定正規書籍是以傳播知識、介紹經驗、闡釋思想、宣揚主張等為目的,經過編纂而用文字書寫、刻印在一定材料上的著作物。以此為衡量尺度,他引用《隋書·經籍志》《尚書》《史記•孔子世家》《漢書》等傳世文獻中的記載,將中國典籍產生的時代鎖定在距今2500至4000年前這段時期。李致忠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書寫載體的發展過程:春秋之前,竹簡、木牘以及帛書皆有使用。
  • 趙嘉福:一片匠心護古籍
    這位只有高中學歷的老人,至今依然是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的主力之一。在古籍保護領域,他耕耘了大半輩子。常有人勸他,把半個多世紀積累的古籍修復經驗寫下來,變為教材。但他未寫一字。「古籍修復,要講究火候、分寸、手感,文字沒辦法表達這些東西,只能依靠口傳親授以及大量實踐。」趙嘉福說。他怕別人看了他的記錄而闖禍,於是寧可不留隻言片語。
  • 在巴黎尋找東巴古籍:中國納西族遠古文明的遺存
    「東巴文化遺產數位化平臺建設」(12&ZD234)聯合舉辦的東巴古籍圖片展《尋找東巴古籍》在巴黎向公眾展出。11月5日舉辦《尋找東巴古籍》研討會。會上,北京東巴文化促進會會長張旭主講,她介紹了法國相關機構和個人對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建立東巴古籍數位化共享平臺」給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 人生百味,只取一瓢飲:我是一個活在文字方塊裡的人!
    我是一個活在文字方塊裡的人。喜歡暖暖午後,拈一支筆,訴寫,雕琢。開心時,我會把生活中點點滴滴,寄於藍天白雲;難過時,我以文字為友,傾訴心中的悲傷;傷心時,就躲進文字裡,避免心靈的崩潰; 迷惘時,就獨自漫步,讓風兒帶走我的茫然失措。
  • 小學如何學標點符號之連接號、專名號、分隔號和標點符號的書寫
    專名號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裡。三、分隔號分隔號是標號的一種,標示詩行、節拍及某些相關文字的分隔。3、表示詩文中的音節節拍4、分隔供選擇或可轉換的兩項,表示「或」5、分隔相對的兩項,表示「和」6、分隔層級或類別四、標點符號的書寫
  • 清季風行的石印古籍
    曾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史研究編輯委員會委員。學術專著及論文彙編有《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唐代史事考釋》《文史探微》《文史存稿》,論文改寫成札記的有《樹新義室筆談》,其餘文字彙編有《學苑零拾》,教材已成書者有《古籍整理概論》《唐史史料學》《古文獻學四講》《古籍版本學》《子部要籍概述》《史部要籍概述》,整理古籍具創見者有《類編長安志》《西遊證道書》。早在影印舊本古籍之前,石印技術已經傳入我國並用來印書了。
  • 從甲骨文到現代簡體字,中國文字演變過程你了解多少
    從甲骨文到現代簡體字 中國文字的演變過程中國教育服務網(匕頁)中國的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根據歷史記載,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系統較為完整的文字。在秦始皇的授意和丞相李斯的管理下,文字逐漸由之前秦國使用的大篆簡化為小篆,在同時取消了其他各國的字體,創立了統一的文字書寫形式,這一舉措對後來朝代的影響尤為深遠。發展到漢朝,文字演變出了一種新的書寫體,即隸書。隸書又被稱為漢隸,書寫出來的字體整體較扁,橫長而彎,書寫的時候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欲左先右」,字體整體呈長方體狀。
  • 古籍修復不得不知的那些手工紙
    古籍對現代文明具有重要考古意義和參考價值,前不久,藏於南京圖書館距今300多年的顧炎武手稿《天下郡國利弊病書》部分破損嚴重,古籍修復師正仔細修復中。說到古籍修復離不開古法造紙,豐富的造紙原料,使得我國古代紙張種類繁多,但用於書寫的主要是麻紙、皮紙、竹紙這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