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線裝書,古籍還有很多裝幀形式

2020-12-25 舊書庫

一說起古籍,大家首先腦海中浮現的就是線裝書的樣子。

大概大家腦海中的古籍就是這個樣子

的確,我們常見的古籍就是這個樣子。

線裝的形式在明嘉靖以後成為書籍的主要裝訂形式,今天我們所見的大部分明清古籍都是這個樣式,但古籍的裝幀形式可沒那麼簡單哦,歷史上還是豐富多彩的。

今天就來大致從早到晚捋一下:

(此處討論的古籍僅指紙質形式,在人類使用紙張之前,絹帛、竹簡、貝葉、甲骨等也都是書寫的載體,這些有內容的書寫物質也可以稱之為古籍,但不在此篇討論之列。)

捲軸裝

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之前,圖書一般是抄寫的縑帛(一種絲織品)和紙張上的,採用長卷形式,閱讀時展開,平時捲起,這就是捲軸裝。

捲軸裝裝訂時先在紙幅左端粘以木棒做軸,自左向右卷束。卷子右端貼上一張較堅固的紙,或是羅、絹、錦等織物的長方形條子,稱為「褾」或「包首」或「玉池」。襟頭上系一條帶子,作綑紮捲軸之用。木軸有時用琉璃、象牙、珊瑚、金玉鑲嵌上下兩端。「玉軸牙籤,絹錦飄帶」就是對捲軸裝的生動描繪。

在唐代,捲軸裝就是圖書的主要裝幀形式,比如韓愈就有詩云:"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籤,新若手未觸。"今天的中國長卷書畫裝裱也常用此種形式。

捲軸材料的不同可以用來區分不同的圖書類型,《唐六典》描述內府藏書:"其經庫書,鈿白牙軸,黃帶紅牙籤;史庫書,綠牙軸,朱帶白牙籤。"

旋風裝(龍鱗裝)

在一素紙長卷上面依次粘貼書頁,每頁正反兩面書寫文字,展開長卷即可翻頁閱讀。"逐葉翻飛,展卷至末,仍合為一卷。"

這樣裝訂看起來是長卷,展開卻是錯落有致的書頁,是介於捲軸裝和經折裝之間的一種裝訂形式。根據歐陽修《歸田錄》的記載,主要盛行在唐代:「唐人藏書,皆作捲軸,其後有葉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備檢用者,捲軸難數卷舒,故以葉子寫之。」這裡提到的葉子就是這種旋風裝。

「旋風裝」還有一名叫「龍鱗裝」。因其打開時形似龍鱗,也稱「龍鱗裝」。(關於此種說法目前存有爭議,有學者認為「龍鱗裝」是另外一種裝幀形式,區別在於「龍鱗裝」捲起來像捲軸,「旋風裝」合起來像包背裝,持有這種觀點的可見潘美娣的《古籍修復與裝幀》,認為「旋風裝」就是「龍鱗裝」的是李致忠,可見他的論文《古書「旋風裝」考辯》)。

故宮博物院藏有唐寫本《刊謬補缺切韻》五卷,就是這種旋風裝(有學者認為該裝幀形式為典型的「龍鱗裝」)。

故宮藏唐寫本《刊謬補缺切韻》就是典型的「旋風裝」(也有人認為這是龍鱗裝)

旋風裝又一例圖(上方圖例)

經折裝

經折裝又叫摺子裝,始於唐代,是唐代佛教盛行的產物。

它將寫好的長條卷子按照一定的行數,均勻地左右連續摺疊起來,加上書衣,成為冊子。經折裝改變了捲軸裝形式,是正規的冊葉裝幀法。

後世刊刻佛經道藏、碑帖和畫冊等多採用經折裝,古代奏摺、書簡也常採用這一形式。

梵夾裝

梵夾裝學習了古印度的貝葉經形式,但書寫材料由貝葉換成了一張張長方形的紙。這種紙通常比較厚硬,系用若干紙張粘裱加工而成,書寫完成後,將其按順序整齊地迭放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夾配一塊與經葉大小長短相同的竹片或木板於夾板中段, 隔開一定距離,連同經葉垂直穿兩個小圓洞。再用繩索兩端分別穿入兩個洞,直至穿過另一邊的夾板,將繩索勒緊結扣,一部梵夾裝的書籍就算裝幀完畢。

梵夾裝比較多見的是藏文、蒙文佛經。

蝴蝶裝

蝴蝶裝是宋元版書的主要形式。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宋仁宗時代大家手捧的書籍就是蝴蝶裝。

裝幀時將每頁書在版心處對摺,有文字的一面向裡,再將若干折好的書頁對齊,粘貼成冊。採用這種裝訂形式,外表與現在的平裝書相似,展開閱讀時,書頁猶如蝴蝶兩翼飛舞,故稱為蝴蝶裝。

現代書籍裝幀也有採用蝴蝶裝的形式

包背裝

包背裝是蝴蝶裝的改進版。因為蝴蝶裝版心向內的裝訂形式,版心易於脫落,造成掉頁,包背裝解決了這一問題。

包背裝。將印好的書頁版心向外對摺,書口向外,然後用紙捻裝訂成冊,再裝上書衣,由於全書包上厚紙作皮,不見線眼,故稱兇背裝,也有稱「裹後背」。

包背裝出現於南宋,盛行於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宮廷圖書如歷朝實錄、《四庫全書》也採用這種裝訂方式。

《四庫全書》用的就是包背裝的形式

線裝

線裝書是傳世古籍最常用的裝訂方式,是包背裝的改進形式,與包背裝的區別是,不用整幅書頁包背,而是前後各用一頁書衣,打孔穿線,裝訂成冊。

線狀在明嘉靖以後流行起來,清代基本採用這種裝訂方式。其特點是解決了蝴蝶裝,包背裝易於脫頁的問題,同時便於修補重訂。

線裝也被視作中國古代最先進的書籍裝幀技術,現在保存的古籍,大部分都是線裝書。如今影印古籍,也常用線裝方式。

古籍裝訂有一個發展演進過程,不同時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這一進程,對古籍的年代鑑定十分重要。

現在,新問題來了,你們說,若干年後,電影膠片會不會也是一種古籍呢?

相關焦點

  • 傳承五代,濟南線裝書手藝人每年做兩萬冊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 實習生 董一揚 線裝是書籍裝訂的一種技藝,是中國傳統書籍伴隨著文明進程藝術演進的最後形式。濟南民間也有一項古籍線裝書裝幀技藝代代流傳,它的第5代傳承人,如今仍然專注於這門手藝,並致力於不斷推廣和傳承。
  • 講座|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杜偉生: 中國古代書籍的裝幀
    他熟悉中國古籍的各種裝幀形式,不僅掌握了中國古籍各種裝幀形式的修復技術和中國傳統字畫的裝裱技術,能處理在古籍修復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疑難問題,同時他對現代精裝書、平裝書的裝訂和修復技術,對歐洲古舊精裝書籍的裝訂和修復技術也比較熟悉。他經手修復的古籍,有南北朝到唐末的敦煌遺書數百件,及宋《文苑英華》、明《永樂大典》和其他一些善本古籍數千冊。
  • 電子書衝擊傳統書籍發展,線裝書該如何發展?體現了文化需要創新
    說到書籍,不得不提一下書籍是需要裝幀的,我國的線裝書裝幀形式始於唐末五代之初,繁盛於明朝中期的萬曆年間,一直延續至今。線裝書以打孔穿線作為我國傳統書籍的設計典範,對我國書籍的裝幀發展也有著深刻的影響。線裝書說是我國的文化價值符號也不為過,以煥發著中華民族傳統特色被大眾所知,在現代中也在快速發展。不過,在這發展飛速的時代中,電子書的出現,衝擊著我國的傳統書籍。
  • 2019第十屆大陸古籍藝術類圖書展臺北開展
    新華社臺北6月28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2019第十屆大陸古籍藝術類圖書展暨第二屆線裝書展28日在臺北開展。來自大陸的50多家出版機構帶來逾6000種古籍藝術類圖書及眾多裝幀高雅古樸的線裝書。
  • 古籍裝幀 書法楹聯 AI體驗 包頭中學以"美好教育"打造初中"強校"
    古籍裝幀 書法楹聯 AI體驗 包頭中學以"美好教育"打造初中"強校"時間:2020/11/30 14:58:36 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一段古韻樂語,傳唱千年典雅音韻
  • 首都圖書館舉辦「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成果展」(圖)
    古籍工作人員用簡單的工具製作出一本本線裝書,如同變魔術一般帶領市民「穿越」古代,讓市民近距離體驗了一次古書製作的樂趣。  線裝書沒那麼好做  「您的線穿錯了」,」楊女士很早就預約報名了線裝書的現場製作學習。她拿著自己剛剛花近一個小時做好的線裝書,排隊等著「師傅」趙靜蓋章。
  • 圖書館舉辦「中國書史系列講座」第2講「中國古籍的起源與裝幀形制...
    、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李致忠主講「中國古籍的起源與裝幀形制演變」。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為紙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從此古籍文化的發展開啟了新紀元。在講到古籍的裝幀形制時,李致忠指出,歷史上某種裝幀形制的出現與形成,皆由書籍的製作材料、製作方法、便於披閱、有利保護等因素所決定。他逐一講解了竹木簡冊、帛書卷子、捲軸裝、梵夾裝、旋風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毛裝等十種裝幀形制的出現、形成及嬗變進程。
  • 我在上海圖書館修復古籍:古代就有複印機?線裝書的結去哪兒了?
    今天下午,記者在上海圖書館不僅了解了這些傳統文化常識,還嘗試「修補」「裝幀」古籍。 10月20日至10月25日,上海圖書館聯合萬代南夢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舉辦的「融匯古今,樂創未來——非遺技藝體驗課」系列公益活動在上海圖書館內展開。 當人們已經逐漸習慣平板電腦和手機閱讀,這些傳統技藝還有何用武之處?
  • 愷蒂︱英倫書生活,迷的是裝幀
    (一)從十五世紀的《古騰堡聖經》開始,一直到1830年前後,歐洲書籍大都是手工印製及裝幀,使用的是流傳了幾百年的傳統工藝。這種工藝源於早期抄本的架構,將書頁穿訂成冊後,再覆以保護性的封面封底。最早的書籍通常採用穿孔縫訂,針線從上到下穿過所有書頁,和東方的線裝書縫訂大致相同。
  • 原來古代書籍的裝幀方式這麼有意思!
    中國古代書籍的裝幀形式有很多種 大家常見的捲軸裝、線裝、經折裝不用多說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 你可能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形式 比如旋風裝、梵夾裝、金鑲玉…… 今天嶽麓君就帶大家一起了解 這些特別的圖書裝幀形式 一捲軸裝
  • 出版一本書,除了內容好,圖書裝幀設計也很關鍵
    一本書的誕生,從投稿到印刷成書需要經歷很多環節。除了書名的確定、書號的申請,書籍最終呈現的形態也是作者非常關心的問題。走進書店,看到玲琅滿目的圖書,好的裝幀設計配合好的主題,會讓人眼前一亮,產生一種翻看或購買的衝動。而裝幀設計平庸的圖書,除非是名家出書,鮮有人會關注。
  • 「龍鱗裝」是捲軸向冊頁過渡的一種形式
    本報記者 萬 重 攝  本報記者  郭  星  一套「龍鱗裝」《清·孫溫繪程甲本圖文典藏版紅樓夢》日前在瀋陽玖伍文化城展出,很多讀者觀看後被其精巧的裝幀方式所吸引,這是「龍鱗裝」書籍首次亮相瀋陽。「龍鱗裝」這種裝幀形式源於何時,「龍鱗裝」《紅樓夢》有哪些特別之處,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讓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介紹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果、新發現。  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涵蓋我國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不同裝幀形式的重要古籍,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的特點。
  • 對於線裝書,我比較喜歡寫刻本,軟體硬體都喜歡
    作者 |在墨莊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秋日的愜意# 對於線裝書 ,我比較喜歡寫刻本,軟體硬體都喜歡。能力所及也僅僅涉獵明清民國間。傳聞中的宋元,我等俗人,很難見到過。不管是線裝還是他們所謂的古籍,我一起稱它們為廢紙。未被發掘以前,本身就是廢紙之存在,發掘以後才作為了「書」這個名字的存在,縱然分了珍貴 稀見 善本等門類。有些東西本身就是很小眾的,一經熱炒就變成了高大之上。猶如近來傳來傳去的我在我家修古籍,都成了傳奇一般的存在。也並非修復的人太少,也許是那些單位的門檻太高了,拒想學的人於千裡之外,故作高深罷了,從來高手在民間。
  • 趙嘉福:一片匠心護古籍
    除了學習古籍修復專業技術,趙嘉福還要練書法。這是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對年輕人的要求。他對年輕人說:「做古籍修復、刻碑傳拓,你不會寫字,刻出來的東西就提高不了,境界不夠,那頂多只能做個匠人。只有理解了書法,懂得運筆,刻出來的字才有精神。」練書法讓趙嘉福受益很多。
  • 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對珍貴古籍的保護、修復和活用,關乎中華文脈的延續和傳承。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介紹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果、新發現。
  • 古籍|古籍印版魚尾符號的文化內涵
    譬如內容上的圓滿性和寓意性,形式上的完整性和對稱性(張道一)。中國古籍印版版式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巨大作用下,古籍印版用作折頁基準的「魚尾」,這種「形似魚尾」的「魚尾」符號的本義是什麼?它有著怎樣的形構演變、哲學觀念和美學思想以及有怎樣的時代意義?  「魚尾」的文化表層  古籍印版魚尾符號與魚體魚尾功能上保持著一致性。
  • 武夷山裝幀幣 擋不住的上漲!
    武夷山裝幀幣的市場價格一樣驚人!除了單枚和對卡,20枚禮盒裝也已有明顯上升。20枚裝禮盒發行價498元/套,目前市場價已漲到了530元起,很多市場人士表示看好!為什麼市場看好20枚裝?1、發行量或有調整現階段公布的20枚裝最大發行量為75萬套,據消息,承銷團會按照實際銷售情況對不同規格裝幀幣的發行量進行調整。20枚裝的發行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