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古籍,大家首先腦海中浮現的就是線裝書的樣子。
的確,我們常見的古籍就是這個樣子。
線裝的形式在明嘉靖以後成為書籍的主要裝訂形式,今天我們所見的大部分明清古籍都是這個樣式,但古籍的裝幀形式可沒那麼簡單哦,歷史上還是豐富多彩的。
今天就來大致從早到晚捋一下:
(此處討論的古籍僅指紙質形式,在人類使用紙張之前,絹帛、竹簡、貝葉、甲骨等也都是書寫的載體,這些有內容的書寫物質也可以稱之為古籍,但不在此篇討論之列。)
捲軸裝
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之前,圖書一般是抄寫的縑帛(一種絲織品)和紙張上的,採用長卷形式,閱讀時展開,平時捲起,這就是捲軸裝。
捲軸裝裝訂時先在紙幅左端粘以木棒做軸,自左向右卷束。卷子右端貼上一張較堅固的紙,或是羅、絹、錦等織物的長方形條子,稱為「褾」或「包首」或「玉池」。襟頭上系一條帶子,作綑紮捲軸之用。木軸有時用琉璃、象牙、珊瑚、金玉鑲嵌上下兩端。「玉軸牙籤,絹錦飄帶」就是對捲軸裝的生動描繪。
在唐代,捲軸裝就是圖書的主要裝幀形式,比如韓愈就有詩云:"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籤,新若手未觸。"今天的中國長卷書畫裝裱也常用此種形式。
捲軸材料的不同可以用來區分不同的圖書類型,《唐六典》描述內府藏書:"其經庫書,鈿白牙軸,黃帶紅牙籤;史庫書,綠牙軸,朱帶白牙籤。"
旋風裝(龍鱗裝)
在一素紙長卷上面依次粘貼書頁,每頁正反兩面書寫文字,展開長卷即可翻頁閱讀。"逐葉翻飛,展卷至末,仍合為一卷。"
這樣裝訂看起來是長卷,展開卻是錯落有致的書頁,是介於捲軸裝和經折裝之間的一種裝訂形式。根據歐陽修《歸田錄》的記載,主要盛行在唐代:「唐人藏書,皆作捲軸,其後有葉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備檢用者,捲軸難數卷舒,故以葉子寫之。」這裡提到的葉子就是這種旋風裝。
「旋風裝」還有一名叫「龍鱗裝」。因其打開時形似龍鱗,也稱「龍鱗裝」。(關於此種說法目前存有爭議,有學者認為「龍鱗裝」是另外一種裝幀形式,區別在於「龍鱗裝」捲起來像捲軸,「旋風裝」合起來像包背裝,持有這種觀點的可見潘美娣的《古籍修復與裝幀》,認為「旋風裝」就是「龍鱗裝」的是李致忠,可見他的論文《古書「旋風裝」考辯》)。
故宮博物院藏有唐寫本《刊謬補缺切韻》五卷,就是這種旋風裝(有學者認為該裝幀形式為典型的「龍鱗裝」)。
故宮藏唐寫本《刊謬補缺切韻》就是典型的「旋風裝」(也有人認為這是龍鱗裝)
旋風裝又一例圖(上方圖例)
經折裝
經折裝又叫摺子裝,始於唐代,是唐代佛教盛行的產物。
它將寫好的長條卷子按照一定的行數,均勻地左右連續摺疊起來,加上書衣,成為冊子。經折裝改變了捲軸裝形式,是正規的冊葉裝幀法。
後世刊刻佛經道藏、碑帖和畫冊等多採用經折裝,古代奏摺、書簡也常採用這一形式。
梵夾裝
梵夾裝學習了古印度的貝葉經形式,但書寫材料由貝葉換成了一張張長方形的紙。這種紙通常比較厚硬,系用若干紙張粘裱加工而成,書寫完成後,將其按順序整齊地迭放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夾配一塊與經葉大小長短相同的竹片或木板於夾板中段, 隔開一定距離,連同經葉垂直穿兩個小圓洞。再用繩索兩端分別穿入兩個洞,直至穿過另一邊的夾板,將繩索勒緊結扣,一部梵夾裝的書籍就算裝幀完畢。
梵夾裝比較多見的是藏文、蒙文佛經。
蝴蝶裝
蝴蝶裝是宋元版書的主要形式。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宋仁宗時代大家手捧的書籍就是蝴蝶裝。
裝幀時將每頁書在版心處對摺,有文字的一面向裡,再將若干折好的書頁對齊,粘貼成冊。採用這種裝訂形式,外表與現在的平裝書相似,展開閱讀時,書頁猶如蝴蝶兩翼飛舞,故稱為蝴蝶裝。
現代書籍裝幀也有採用蝴蝶裝的形式
包背裝
包背裝是蝴蝶裝的改進版。因為蝴蝶裝版心向內的裝訂形式,版心易於脫落,造成掉頁,包背裝解決了這一問題。
包背裝。將印好的書頁版心向外對摺,書口向外,然後用紙捻裝訂成冊,再裝上書衣,由於全書包上厚紙作皮,不見線眼,故稱兇背裝,也有稱「裹後背」。
包背裝出現於南宋,盛行於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宮廷圖書如歷朝實錄、《四庫全書》也採用這種裝訂方式。
《四庫全書》用的就是包背裝的形式
線裝
線裝書是傳世古籍最常用的裝訂方式,是包背裝的改進形式,與包背裝的區別是,不用整幅書頁包背,而是前後各用一頁書衣,打孔穿線,裝訂成冊。
線狀在明嘉靖以後流行起來,清代基本採用這種裝訂方式。其特點是解決了蝴蝶裝,包背裝易於脫頁的問題,同時便於修補重訂。
線裝也被視作中國古代最先進的書籍裝幀技術,現在保存的古籍,大部分都是線裝書。如今影印古籍,也常用線裝方式。
古籍裝訂有一個發展演進過程,不同時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這一進程,對古籍的年代鑑定十分重要。
現在,新問題來了,你們說,若干年後,電影膠片會不會也是一種古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