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高端農產品、高端生活方式、高端旅遊、高端定製等方面,寺庫四面出擊,不斷擴展布局,已然不再僅僅是個賣奢侈品的電商網站。
阿里巴巴B2B前CEO衛哲在剛加入阿里時,有一次團隊內部正在開年度業績規劃會議,此時馬雲正好走了進來,聽了大概5分鐘,然後直接給了一個業績目標:明年把GMV提高三倍,然後就起身離開了。
衛哲回憶稱,「當時聽到馬雲說的話,腿都軟了。」衛哲在加入阿里之前,在百安居有6年的管理經驗,曾親手把百安居打造成國內建材零售領域的龍頭企業,並榮獲「2005年中國零售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但在衛哲的經驗裡,銷售額的增長是要根據經營場地的增速決定的,一年能增長百分之幾十就很厲害了,一年增長三倍想都不敢想。但在馬雲的認知中,算的不是「場」,而是「人」,只需要把單個用戶的購買量提高三倍,整體的銷售額便能提高三倍。
阿里的經驗,幫助其成為了中國最綜合的電商平臺,也成功將一眾垂直電商平臺擠出了市場。最終,只有阿里賺到了錢,而其它垂直電商平臺,不僅失去了銷售額,也失去了用戶,大眾消費品電商的競爭就此落幕。
如今在奢侈品電商領域,這個邏輯再次上演。剛剛公布了第二季度財報的奢侈品電商第一股寺庫,已經連續八個季度實現了盈利,且GMV和營收都保持了40%以上的高增長。
與此相對,剛剛IPO的英國奢侈品電商平臺Farfetch,雖得京東3.97億美元加持,今年上半年依然虧損6800萬美元。而國內曾經風靡一時的尊享網、品聚網、佳品網奢侈品平臺等也於近幾年紛紛倒閉,第五大道、唯品會轉型。
今年6月,隨著歷峰集團旗下Yoox Net-a-porter Group SpA宣布在米蘭證券市場停止交易,退出資本市場,寺庫成為全球奢侈品上市的唯一電商。寺庫的一枝獨秀,其實給整個奢侈品零售業解答了一個多年以來的行業性難題。
強勢的品牌商
歸根究底,一個行業的誕生到佔有市場,沒有個幾年到幾十年的積澱,很難在行業內站穩腳跟。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團LVMH,其旗下擁有LV、紀梵希、迪奧、軒尼詩等50多個家喻戶曉的奢侈品品牌。
尤其是LV,可謂開創了奢侈品國際化的時代。1978年LV在東京開設了第一家專賣店,LV為代表的奢侈品品牌開始在全世界生根發芽。
而在此之前,大部分奢侈品品牌還保持著小而美的狀態,只在歐美等地區的上流社會流行。但隨著日本等發展中地區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快速崛起,奢侈品消費需求開始在全球蔓延開來。
但在早期,奢侈品廠商和很多大眾消費品廠商一樣,並沒有全球布局渠道的能力,只是把產品批發給經銷商以銷往全球。後來LV漸漸意識到自己只賺到了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利潤其實是被零售商和特許經銷商賺走了。
於是,在1978年LV收回了全球各地的經銷商代理權,開始獨立開設專賣店,打造自主的全球銷售渠道。並且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的奢侈品品牌併購潮的出現,奢侈品產業源頭實現了品牌集中化,並出現了像LVMH這樣的大型奢侈品集團。
更重要的是,奢侈品本身就是一個強品牌型產業,與一般消費品不同,消費者最在乎的不是價格,而是品牌,即用戶不是在為產品買單,而是在為品牌所代表的文化買單,為自己在品牌中能找到的身份感而買單。
在渠道集中化改造,和品牌集中化綁定的浪潮後,奢侈品品牌商變得越來越強勢,成為了整個產業中最重要的節點,同時拿走了最多的利潤。而其餘的第三方經銷商或零售商,就只能賺個辛苦錢,甚至是賠錢賣,只為了能引入某個奢侈品大牌,從而彰顯商場的高端感。
在此背景下,以寺庫為代表的奢侈品電商平臺,雖然幫助中國消費者獲得了相對實惠且多樣的奢侈品選擇,但在品牌商賺走了所有品牌溢價的情況下,卻也很難獲得豐厚回報。
電商是人的生意
僅以賣貨的思路來看,奢侈品電商與其它第三方渠道商沒什麼差別,同樣不具備太強的議價能力。但作為行業標杆的寺庫,卻一早就明白了電商真正的價值所在,即圍繞用戶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本質是在運營用戶,而非單純賣貨。
類似的,大眾消費品電商早期,其實也經歷過奢侈品電商相似的邏輯,為了爭奪用戶,平臺紛紛壓低價格,擠掉了幾乎所有利潤,最終所有平臺都難以盈利。
但最終阿里突圍了出來,不僅贏得了價格戰,還實現了大規模盈利。而今的寺庫,正在奢侈品領域,取得和阿里當年一樣的優勢地位。
就像前文馬雲和衛哲發生的故事一樣,馬雲一早就明白,電商不是單純地賣便宜貨,而是要更多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因此從一開始,淘寶就實施了全品類運營,並不斷開拓新的品類。
而曾經一度固守細分品類的垂直電商,壁壘越來越薄弱,最終被巨頭們紛紛逼出局。
這裡面的邏輯很簡單,垂直電商平臺和衛哲一樣,還在堅持「場貨人」的邏輯,以為「場」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的「場」還在,就可以通過不斷增加展示空間,提高銷售額。
但馬雲代表的綜合型電商平臺的邏輯是「人貨場」,即用戶才是最重要的,用戶需要什麼就應該提供什麼,要圍繞最基本的需求「多、快、好、生」不斷做延伸,直至用戶能在平臺上滿足所有需求。
當用戶越來越多的需求開始在淘寶等綜合電商平臺上得到滿足後,綜合電商平臺就獲得了指數級的增長,而垂直電商平臺則不僅失去了銷售額還喪失了用戶。
本質上,電商是基於「人」的生意。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消費觀念不斷更新迭代,對生活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端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在此契機下,寺庫推出業內首個一站式高端服務產品「寺庫禮賓服務」,從高端用戶的親身體驗出發,超越線下的服務邊界,為寺庫會員量身打造更極致、更全面的高端定製化服務。
寺庫盈利之道
奢侈品電商本質上並不屬於垂直電商,而是與大眾消費品電商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領域。正因為如此,京東的奢侈品平臺TOPLIFE,和天貓的奢侈品頻道LuxuryPavilion,一直都沒能佔領奢侈品電商市場,而是長久以來被寺庫這個「垂直電商」牢牢佔據市場第一的位置。
和大眾消費品電商一樣,奢侈品電商也需要遵循「人」的邏輯,而非「場」的邏輯。奢侈品電商最早實踐者之一的寺庫,也是最早明白這個道理的平臺,並將奢侈品電商的品牌定位,升級為了精品生活方式服務平臺。
寺庫的新定位不再是從品類出發,而是從用戶出發,「用戶需要什麼,就做什麼。」
寺庫推出的褚柑,是只佔總產量3%的頂級尚品,禮盒蜂蠟以防止冷藏時塌陷,內置食用注意事項說明;收購凱撒旗下旅行社,為用戶定製高端專屬旅行項目;為用戶提供送貨上門服務,同時帶去不同的顏色和尺碼,供用戶現場挑選等。
在高端農產品、高端生活方式、高端旅遊、高端酒、高端出行等方面,寺庫四面出擊,不斷擴展布局,已然不再僅僅是個賣奢侈品的電商網站。
和大眾消費品用戶追求一站式需求滿足一樣,奢侈品消費品用戶也是一樣。不一樣的是前者統一的訴求是性價比,而後者的統一訴求是高端體驗。
本質上,人們消費奢侈品,不單單是買一個很貴的包,戴一快很貴的表,而是買的一種文化象徵,是滿足的對上流社會更高端生活方式的一種追求。
在越來越富足的當下,消費者越來越講求消費過程中的體驗,單純背個LV包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用戶的訴求,用戶需要方方面面都有高端感的消費體驗。
最精品的水果、獨特且舒心的旅遊線路、收到貨時服務隨之而至的體驗等,這些都是奢侈品用戶同時也需要的產品與服務。
寺庫看清趨勢,及早布局,才實現了降維打擊,築起了厚厚的護城河。在用戶心中,寺庫品牌的獨佔性越來越強,用戶越來越多流向寺庫,消費頻次和維度也隨之增多,黏性也隨之增強,最終像阿里一樣,賺到了全行業都賺不到的錢。
而最可怕的是,這樣的優勢具有獨佔性,即後來者再也很難獲得同樣的優勢。(作者:肖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