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06:58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遊歷 瀏覽:1486
呂萌明
2020年註定是不平常的一年,11月27日下午,我國老一輩民俗學者、溫州著名民俗學家葉大兵先生突然離開了我們。驚聞噩耗,心中悲痛不已,回想起與先生相識的這十年,每次與他交流或是聊天時話題總是離不開民俗學,葉老那種堅忍不拔、分秒必爭的學習精神總是激勵著我,讓我感覺他的狀態與我們年輕人是一樣的。
我個人比較晚才進入到溫州大學學習民俗學專業,初入學海,就發現溫州的民俗文化非常濃厚,而葉大兵先生早在上個世紀中期就開始著手區域民俗的研究,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陸續發表民俗學相關的學術論文和專著,迄今共出版專著近30部,論文百餘篇,達千萬字。更為難得的是在當時他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應用民俗學研究並親歷實踐,在學術理論研究與實踐中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特色。1993年10月,在中國民俗學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葉大兵、葉春生、葉濤三位同志當選為常務理事,可見葉大兵先生是中國民俗學學科發展史上的先行者之一。他的努力為溫州及浙江的民俗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讓溫州民俗學研究團體在民俗學界有了一席之地,他也被譽為溫州民俗學的創始人。
一腔熱血,心系學科發展
葉大兵先生青少年時期生活坎坷,後勤奮好學,自學成才,就職於文化局後更是如魚得水,一心撲在了民俗學的研究上,還擔任了溫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民俗學會顧問,遼寧大學民俗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市收藏協會會長、溫州大學兼職教授和浙江省博物館民俗顧問等等職務。
難能可貴的是葉大兵先生非常關心民俗學的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早在1992年,葉大兵被聘為溫州大學前身溫州師範學院的兼職教師,首次在溫州高等院校中開設了《民俗學概論》的課程,連續幾年的授課為溫州大學後來的民俗學碩士點建立播下了第一批種子。之後葉大兵先生不顧年事已高,多次到溫州大學為民俗學專業的學生開設講座和進行學術交流。2009年5月19日,葉大兵最後一次來到溫州大學為民俗學研究生們開設了題為《現代應用民俗研究》的講座,藉助當時他手上研究的鎖具民俗研究的案例,提出當下民俗學研究的路徑應該深入田野,理論研究應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並對研究角度和具體方法談了自己研究的體會和感受,號召民俗研究者應該注重民俗和當下社會形勢的融合,力求民俗研究能夠具有現實意義。該講座受到了全體師生的一致好評,會後大家做了深入的交流,葉老還帶去了自己的新作《溫州民俗大觀》和《葉大兵民俗學論集》,舉行了贈書儀式。在2019年溫大民俗學學科建立20周年暨招生15周年會議上,時年92歲高齡的葉老還致賀信勉勵大家繼續努力,為民俗文化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學生時代的我就拜讀過葉大兵先生的多本著作,非常敬佩先生的學術精神。直到2011年的某一天,我的導師黃濤教授帶我去了葉大兵先生家交流,經過機緣巧合,也是水到渠成,我的畢業論文《葉大兵民俗學研究特色初探》就以研究葉大兵先生的學術思想展開,梳理他的學術研究成果,挖掘他將民俗學服務於溫州企業經濟發展的學術創新精神。我想,一名優秀的民俗學者的思想和社會發展、和民眾的互動,都是與專業發展史保持一致的,因此對民俗學者的文化背景、專業態度、學術思想進行研究,不僅有利於民俗學專業的建設和發展,而且對提升社會經濟文化乃至國家文化均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眼光長遠,創新民俗研究
在畢業論文的撰寫過程中,我通讀了葉大兵先生的各類文章和著作,也經常到他老人家家裡一起聊民俗聊學習,每次總是很有收穫。民俗學既是一門「歷史之學」,也是一門「現代之學」,葉大兵先生主張民俗學研究除了進行系統的文獻研究、田野調查之外還應走向社會,和時代結合,特別是與市場經濟結合,致力於應用研究。
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帶頭走出書齋,踏入社會,以70歲高齡進民營企業工作,致力於自己的民俗學研究成果和當地的企業文化相結合,先後幫助有關企業創辦了中國鞋文化博物館、中國鈕扣博物館以及舉辦了鎖文化展覽。在鞋文化博物館的籌建期,葉老親自前往各地收集古今各類鞋履,撰寫了《中國鞋履文化辭典》一書,《新石器時期的鞋履》《豐富多彩的鞋店幌子》《閒話鞋拔》等文章,以及主編出版了《東方之履》系列專輯。2001年,溫州紅蜻蜓集團的鞋文化中心通過專家評審,獲得命名證書,正式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國鞋文化博物館」。當時溫州還召開了首屆鞋文化學術會議,提倡了葉大兵民俗學研究結合企業文化的做法,把經濟發展和精神文化建設融於一體,有利於打造既有現代高科技又有濃厚文化氛圍的現代企業,符合新時代的要求。
如今紅蜻蜓鞋博物館依然在發展壯大,現在該博物館已經成為紅蜻蜓企業的文化品牌,也是省級社科普及基地之一,2020年還被評為「浙江省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葉大兵先生提倡的文化力轉化為生產力、學術為社會服務的研究道路終於開花結果。
學無止境,晚年再出碩果
在我的印象中,葉大兵先生儘管年事已高,但仍然思維敏捷、筆耕不輟。我研究生畢業之後還是繼續保留了經常到葉老家拜訪交流的習慣,每次葉老總是關切地詢問我的專業學習和工作情況。我們這些學生幾次相聚在葉老的生日宴上,他都在談論民俗學科的發展,不斷鼓勵我們多挖掘素材,多做研究。
先生的學術研究沒有停頓,2008年,已八十高壽的他再添新作,出版了《溫州竹枝詞》《溫州民俗大觀》和《葉大兵民俗學論集》,溫州地方多個部門聯合為他組織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新書首發式」。2012年他又出版了專著《中國鎖文化》,我去拜訪時他還興致勃勃地提出目前在國內幾乎無人涉足「中國百戲」的研究,雖然早年他出版過有關百戲的專著,但裡面的民俗內容還有待挖掘,葉老表示下一步的計劃便是著手「百戲」內容的擴充和整理,希望這一歷史悠久的民俗能夠被記錄和保留,勿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輕易流失。先生曾言「餘生無所求,惟將民俗究」,而其書齋則命名「探俗齋」,足見其對「民俗」之情深。
在溫州民俗文化界,縱觀葉大兵先生幾十年的研究成果,無論就學術範圍的廣度,內容的深度,還是創新性研究方面,他都是一位領軍人物,特別是他的應用民俗學研究,率先突破了以往單純的理論研究,注重與地方企業生產相結合,走文化力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應用型道路,使文化和經濟達到共贏,實現了民俗學專業在社會中的雙重使命,也為年輕學者樹立了民俗學研究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