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企業家解讀中國經濟「半年報」各行各業持續復甦 經濟發展有...

2021-01-08 人民網

人民網記者 夏曉倫 畢磊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3.2%,經濟增速由負轉正,上半年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總的來看,上半年我國經濟逐步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運行呈恢復性增長和穩步復甦態勢,發展韌性和活力進一步彰顯。

據此,人民網記者就當前經濟形勢採訪了多個行業多位企業家,大家一致認為,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加快推進,中國經濟已呈現恢復性增長勢頭,而中國經濟的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進程,也將促進消費和投資增長,帶動中國經濟持續復甦,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有力引擎。

有基礎

國內市場潛力進一步釋放

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向記者表示,中國經濟加速恢復的主要得益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復工復產的加速推進,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極大地降低了經濟風險,保證了國內經濟運行的秩序。此外,中國消費市場的巨大空間和增長潛力也使上億市場主體具備了抵禦市場風險的韌性和彈性,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活力。

「在零售行業,上半年一批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表現亮眼,比如垂直領域生活電商平臺、線上線下融合服務形式、直播帶貨、到家服務等,這也為整個消費市場創造了更大的需求和市場空間。通過二季度的調整,我認為下半年中國經濟會持續高質量穩步增長,尤其市場復甦帶來的消費增長會拉動國內需求。」張近東總結到。

消費市場的復甦體現在各行各業。鄂爾多斯資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臻告訴記者,雖然疫情給全球的時尚產業帶來重創,但中國的服裝市場在迅速恢復,「從3月份起,每周的數據都在和同期減小差距,到5月份已經追平同期,6月份則實現了同比增長的成績。」

王臻還作出了自己的判斷,後疫情時代,我國擁有世界最大的消費群體,恢復消費的過程將激活全球市場需求,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因素。「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發揮政策槓桿的作用,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開創新局面。」她建議。

「雖然餐飲行業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但是我們紮實推進復工復產,餐飲市場經濟正逐步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運行呈恢復性增長和穩步復甦態勢,發展韌性和活力進一步彰顯。國內旅遊市場全面重啟,將會帶動餐飲市場進一步復甦回暖。」 嘉和一品創始人兼董事長劉京京如此表示。

劉京京向記者表示,疫情也給餐飲市場帶來了一些積極變化:「各項防疫工作也會常態化,讓餐飲企業更加重視前廳及後廚環境的清潔消毒,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加強重點環節食品安全自查。同時,供應鏈會加速結構優化,加強本地供應,強化安全溯源。而消費者也會更加注重安全、健康,以及對品牌內涵信賴,加盟連鎖會蓬勃發展。」

鋼鐵是工業的糧食,鋼鐵的消費、使用情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經濟的變化。找鋼網創始人兼CEO王東告訴記者,3月份,找鋼網在線化交易、物流倉儲加工就已經恢復去年的平均水平。再加上二季度國家出臺的各項支持政策,到6月份,整個平臺的交易量不斷創新高。

不僅經濟在復甦,結構也在優化。王東向記者介紹了一個細節:「找鋼網的監測數據顯示,當下工業鋼材主要產品-熱卷的價格已高於建築鋼材-螺紋鋼的價格,這是近兩年少有的。從鋼材價格變化和用鋼結構來看,說明了我國工業經濟結構的轉變和優化。」

房天下董事長莫天全則向記者坦言:「我們看到市場穩中向好的一面,也要認識到疫情衝擊損失尚未彌合,經濟還未回到正常水平。一方面要看到積極的因素,增強信心,保持定力,一方面始終要有憂患意識,未雨綢繆,主動作為。」

有亮點

「新基建」奏響發展強音

「『新基建』的加速推進,智慧經濟的快速崛起,成為上半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認為。

楊元慶還向記者表示,中國經濟在二季度逐步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穩步復甦,加速了復甦性增長。後疫情時代,人們在疫情特殊時期培養起來的對智慧經濟的消費習慣、生產和工作模式將會長期延續,未來要加速智慧經濟發展,賦能產業升級,增強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國際競爭力。

京東方科技集團董事長陳炎順認為,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國經濟已呈現恢復性增長勢頭,尤其企業堅持技術創新,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加快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進一步刺激中國物聯網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給各行各業帶來萬億級物聯網產業新機遇。

在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看來,中國經濟迎來復甦,「新基建」功不可沒。

「AI、5G、雲計算交織發展,催生了大量新場景、新行業和新應用,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力點。AI『新基建』需要頭部企業率先解決重大的挑戰,在極具價值的商業模式上實現單點突破,反向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我們還應抓住機遇,積極發展行業底層技術,共建生態,讓AI能力走出頭部。」印奇說。

莫天全則建議,中國在應對外部挑戰的同時,應立足於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努力抓住5G等新基建的戰略發展機遇。「如果能有效的抓住發展機遇期,就意味著我國在整體基礎設施方面將再上一個新臺階,將大大促進我國各個方面的發展和進步,從而促進我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的步伐,也將會促使我國經濟發展得更快更健康。」他說。

有方向

數位化轉型加速推進

從今年1月份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家各級機關、單位持續出臺相關政策,助推企業加快數位化轉型。7月15日,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就圍繞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從產業數位化轉型等五個方面提出了19項工作措施。

對此,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認為,15個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將更有效發揮數位化創新對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的帶動作用,推動「網際網路+」和大數據、平臺經濟等邁向新階段。下半年,因疫情被壓制的市場需求將保持增長態勢,中國經濟發展有望繼續提速,總體經濟形勢向好。

「疫情既是挑戰,也是重大機遇,全球消費剛需不會減少,為此我們增資擴產。」 格蘭仕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梁昭賢向記者介紹了企業近期的計劃,中國機電、家電產業具備國際競爭力,掌握核心技術和核心產業鏈,質量、成本、效率在全球同行業都有一定優勢。

「今年疫情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和機遇,家電行業受關稅和疫情影響較大。但我們預計三、四季度訂單會逐步回暖,全年可以實現10%以上增長。對於今年整體生產經營,我們有信心做到保持穩中有增。」 梁昭賢也表達自己的信心。

王東表示,疫情正在助推企業跨越數位化轉型鴻溝,數字產業化已成為經濟主旋律。而產業網際網路正是推動傳統產業數位化的最佳推手。未來在中國的傳統產業領域或出現一個或多個具備世界影響力的大型產業網際網路平臺,相當比例的用戶會在平臺上交易、服務和工作。中國經濟的產業網際網路有望成為全球經濟一張新名片。

即便是時尚服裝產業,數位化轉型也正在加速。「對於企業來說,疫情帶來了行業洗牌,也加速了全面的數位化進程。全面數位化及線上線下一體化如何能兼顧短期業績提升、長期品牌建設的訴求,將是未來面臨的挑戰。同時,還要做到供應鏈反應速度的提升、從研發到零售全鏈條上商品的精準企劃以及商品運營效率的提升。」王臻如此表示。

楊元慶也認為,疫情促進了在線教育、在線辦公、在線醫療、在線零售等新業態的發展,加速了各行各業數位化轉型進程。中國經濟的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進程,將促進消費和投資增長,帶動中國經濟持續復甦,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有力引擎。

張近東坦言,疫情對於部分行業以及廣大中小企業的影響仍然還在持續當中,這會為經濟循環常態化帶來不容忽視的壓力,「因此,進一步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活力需要千方百計保障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也要推動傳統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提升企業對於新技術的應用能力。」

孫丕恕最後表示,數位化工具成為疫情中保障企業運轉的重要支撐。同時,疫情加速了政府、企業的數位化覺醒,催生了各類新業態、新模式。他判斷:「後疫情時代,企業數位化轉型已經由可選項成為必選項。」

相關焦點

  • 戰「疫」中崛起復甦的力量——從「半年報」看中國經濟強大韌性
    「3.2%」,在一季度負增長6.8%之後,中國經濟二季度增速躍升10個百分點,實現由負轉正。  2020年7月中旬,上半年各項經濟數據密集發布,在經歷一季度「深蹲」之後,二季度加速破「疫」復甦,中國經濟交出一份逆勢上揚的可貴成績單。
  • 國家統計局10位司局長撰文解讀2020年中國經濟「半年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17日訊 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國家統計局10位司局長(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趙同錄、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司長李鎖強、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張衛華、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司長劉文華、國家統計局服務業統計司司長杜希雙、國家統計局投資司司長彭永濤、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司司長藺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張毅
  • 錢軍教授接受CGTN採訪 從第三季度經濟數據看持續復甦的中國經濟|...
    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7%,在經歷了上半年1.6%的萎縮和一季度6.8%的下滑後,恢復了增長。中國經濟快速復甦的驅動力何在? 2020年10月20日,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錢軍教授接受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採訪,與錢軍教授一起接受採訪的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Jeffrey Towson,三位專家雲上對話
  • 外媒:中國外匯儲備增長源於持續的經濟復甦
    來源:央視原標題:環球聚焦點丨外媒:中國外匯儲備增長源於持續的經濟復甦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11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785億美元,較10月末上升505億美元,升幅為
  • 【中國經濟站穩2020】數字經濟增長強勁 成為經濟復甦新動能
    作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0年的中國經濟延續穩定復甦,並為世界注入更大確定性。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年終專稿《中國經濟站穩2020》盤點中國經濟不同凡響的2020年。本期推出:《數字經濟增長強勁,成為經濟復甦新動能》。  央廣網北京12月28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現在頭暈情況怎麼樣?」
  • 透視疫情「大考」下的中國經濟「半年報」:增速轉正釋暖意
    上午9時許,國新辦發布廳前,數十家媒體排起長隊,前來參加這場中國經濟上半年運行情況的發布會。10時整,各家中外媒體第一時間發出快訊——由負轉正!二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3.2%,增速比一季度的-6.8%躍升10個百分點。儘管上半年中國經濟仍同比回落1.6%,但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大幅萎縮背景下,中國經濟的亮眼表現令全球矚目。
  • 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穩步復甦
    央視網消息:亞洲開發銀行在10日發布的《2020年亞洲發展展望》補充報告中表示,目前中國經濟復甦速度快於預期,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期從此前預測的
  • IMF亞太部副主任:中國經濟有望持續復甦
    新華社華盛頓4月19日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太部副主任肯尼思·姜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專訪時表示,中國正逐漸復產復工,經濟有望在二季度反彈。隨著新冠疫情管控措施放鬆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強,下半年中國經濟將持續復甦。
  • 張玉良:中國經濟的韌性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中國企業家的韌性
    來源:新浪財經11月29日,「2020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在四川瀘州舉辦啟動儀式。主題為「致敬時代驅動力」,以 「創新性、顛覆性、前瞻性、成長性、持續性」五大維度,尋找在這個轉型時代下引領商業之美,產業創變,時代之潮的引領性企業家。
  • 融創汪孟德:堅定看好中國經濟發展 做「美好城市共建者」
    來源:金融界網站12月4日-5日,由新華網、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中國經濟信息社等聯合主辦的2020年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隆重召開,以「弘揚企業家精神 融入新發展格局」為主題,共同研判當前中國經濟形勢,解讀新發展格局,為中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
  • 逆風破浪的中國經濟丨「巨龍」起舞 強勁復甦——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從唐古拉山傾瀉而下,猶如一條「巨龍」奔向大海,串聯11個省市組成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發展格局,撐起了中國經濟的「脊梁」。今年以來,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積極應對國內外複雜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力推進企業復工復產、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開放發展,實現了經濟增長強勁復甦。
  • 2020中國文化經濟發展論壇:專家學者齊聚年度文化經濟焦點討論
    本屆論壇期間,將舉辦多場平行論壇,其中,平行論壇——「守正創新 2020中國文化經濟發展論壇」在12月4日下午舉行。在「年度文化經濟焦點討論」環節,諸多文化學者與企業家圍繞「『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模式與路徑」展開討論。  陝西省是我國文化資源大省,近年來文化產業做的風生水起。十四五期間,陝西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將採取哪些舉措受到諸多關注。
  • 「中國經濟增長將帶動世界經濟復甦」
    國家統計局19日發布數據,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同比增長0.7%。第三季度增長4.9%,增速進一步加快。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巨大衝擊和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中國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力有效推動生產生活秩序恢復,經濟延續穩定恢復態勢。
  • 專訪林毅夫:保持發展定力 中國經濟能夠應對不確定性
    從一季度下降6.8%到二季度增長3.2%,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和活力進一步彰顯。這份來之不易的半年報「成績單」,蘊含著哪些中國經濟的發展密碼,面對充滿困難、挑戰和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又將如何迎難而上、穩中求進?近日,人民網財經獨家專訪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經濟委副主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深度解讀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與破題之策。
  • 【外媒看兩會】外媒聚焦中國經濟發展政策 對中國經濟復甦充滿信心
    國際在線專稿: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2020年中國兩會期間,國際社會格外關注經濟話題,多家外媒報導了中國經濟發展相關政策。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RFI)稱經濟話題是2020年中國兩會關注的重點,並評價中國政府採取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如降低央行貸款實際利率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既有針對性又相對謹慎,對經濟產生了積極影響。
  • 專訪:中國經濟向好有助於世界經濟復甦
    新華社伊斯蘭瑪巴德12月20日電 專訪:中國經濟向好有助於世界經濟復甦——訪巴基斯坦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沙基勒·拉邁新華社記者劉天巴基斯坦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沙基勒·拉邁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 為全球經濟復甦貢獻中國力量
    從長時段和世界範圍來看,中國經濟快速復甦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不僅彰顯了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更重要的是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創造了戰略時機和堅實基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2月1日發布了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報告預測,中國仍將是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三重利好」增強經濟持續復甦信心
    最新出爐的經濟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主要經濟指標持續改善,經濟運行延續復甦態勢。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增速比4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環比增長1.53%。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1.0%,4月份為下降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973億元,同比下降2.8%,降幅比4月份收窄4.7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79%。
  • 中國經濟迅速復甦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駐西班牙記者 姜 波    近日,西班牙工業、貿易和旅遊部發布對外貿易報告指出,因疫情持續蔓延,2020年前9個月,西班牙出口總額同比下降12.6%,而中國和西班牙雙邊貿易逆勢增長,西班牙對華出口總額超過57億歐元,同比增長19.6%。
  • 經濟持續復甦,但不宜盲目樂觀——全面解讀11月經濟金融數據
    解讀一、核心觀點:經濟持續復甦,但不宜盲目樂觀1、疫後中國經濟復甦的主邏輯過去一年經濟復甦的主邏輯: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發力,基建和房地產投資起到逆周期調節作用;海外供需缺口拉大,出口超預期高增。11月房地產開發投資當月同比10.9%,較上月下滑1.8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當月同比分別為12.0%和18.6%,較上月下降3.2和5.3個百分點。3)出口面臨下行壓力,但仍有韌性。8月以來出口當月增速始終保持9%以上的高增長,主要是疫情相關的防疫物資、居家辦公激增,中國生產替代效應、以及下半年來歐美需求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