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反覆內訌背後:半導體設備被卡脖子結下的無奈苦果

2020-12-24 手機鳳凰網

12月15日晚間,中芯國際公告,臺積電前COO、前武漢弘芯CEO蔣尚義將出任公司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而在3年前,中芯國際即已延攬到前臺積電研發總監、前三星CTO梁孟松任聯席CEO,蔣尚義(下圖)的加入,等於中芯國際得到兩員大將,追趕全球晶圓代工廠標杆臺積電的步伐即將加快。

然而,讓外界錯愕的是,梁孟松(下圖左一)卻提交辭呈,拂袖離開中芯國際。

對不熟悉中芯國際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大瓜;對了解中芯國際的人而言,這不過是其連綿不絕的內訌史上的一幕而已。

1.梁孟松辭呈的三大疑點

網絡上風傳的梁孟松辭呈中,提到了中芯國際目前的先進工藝製程進展程度,包括「28nm, 14nm,12nm,及n+1等技術均已進入規模量產,7nm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明年四月就可以馬上進入風險量產。5nm和3nm的最關鍵、也是最艱鉅的8大項技術也已經有序展開, 只待EUV光刻機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

細究之下,這部分表述疑點頗多。12月4日,中芯國際在網絡回答投資者提問時明確提到,目前量產的是兩種工藝,一種是2019年四季度量產的第一代FinFET 14nm,另一種是第二代FinFET,但只是小規模量產。

結合2019年第四季度財報會議上,梁孟松透露的N+1會在2020年年底量產,可以判定第二代FinFET即為N+1,它是14nm的工藝升級版,即14nm+,相當於12nm。14nm真正的迭代版本應該是10nm。

也就是說,n+1和12nm其實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但網絡流傳的辭呈,卻將二者當成兩種工藝對待,這是明顯的矛盾點。

另外,辭呈中提到的7nm是第二大疑點。在晶圓代工廠,7nm接近DUV光刻機極限,為節省成本,一般有多個版本,以臺積電為例:第一代和第二代7nm採用DUV光刻機,符合梁孟松說的不需要EUV光刻機的說法,第三代才採用EUV光刻機。實力遜於臺積電的中芯國際,不可能一步跨完7nm的所有臺階。

第三大疑點是,在7nm的高階版本也就是EUV版尚未展開研發的情況下,怎麼可能開展同是EUV版的5nm、3nm工藝製程研發?而且5nm和3nm是兩代工藝,很難在設備不到位的情況下展開研發。

此外,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角度來說,辭呈中提及的工藝研發進展都屬於重大敏感信息,以梁孟松的職務級別,不可能在辭呈中詳細提及,更不可能將內容洩露到網絡,否則有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則。

從種種疑點看,這封辭呈假託的可能比較大。當然,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類似的「地震」在中芯國際早已不是新聞。

2.20年3次人事大地震

中芯國際自2000年成立以來,跌跌撞撞走過20年,經歷了3次人事大地震,使得這家寄託了中國半導體產業希望的領頭羊企業,顯得頗為狼狽,也招來外界不少爭議的聲音。

20年前,被譽為華人世界半導體產業第三號人物、美籍華人張汝京,因為機緣巧合,在上海張江創辦了「中芯國際」。他的目標是把中芯國際打造為具備行業話語權的公司,大白話說就是成為臺積電那樣的標杆企業,一消胸中塊壘。當時,因創辦的世大積電被悄悄作價50億美元賣給臺積電,張汝京憤然辭職。

在張汝京(上圖)的帶領下,中芯國際一路高歌猛進,到2009年殺入全球晶圓代工企業前3名,和第一名的臺積電,在工藝製程上最接近時僅相差兩年。中芯國際接下來只需猛踩一腳油門,就可能趕上臺積電。但遺憾的是,中芯國際翻車了——臺積電起訴其侵權。

2009年11月3日,美國加州地方聯邦法院判決中芯國際敗訴。11月7日,經過緊張談判,中芯國際和臺積電達成和解:中芯國際分4年向臺積電賠償2億美元現金,同時向臺積電支付8%股權,外加2%的認股權。

經濟上的損失只是其次,最重大的損失是,創始人張汝京將因此離開中芯國際。接受媒體採訪時,張汝京無奈地說:「我盡力了,官司的事讓我精疲力竭,對(辭職)這個結果我也感到很失望。」

兩年之後的2011年6月29日,中芯國際召開股東大會,股東投票選舉董事。公司唯一的執行董事王寧國(下圖)意外落選,而投下關鍵反對票的是大股東大唐電信。此時,公司董事長江上舟剛剛去世,唯一的執行董事出局,意味著中芯國際的控制權爭奪戰正式打響。

大唐電信的打算是,將王寧國踢出董事會後,再許下3倍年薪補償的條件,讓其辭去CEO職務,然後扶持楊士寧取代王寧國,從而控制公司。王寧國予以拒絕。隨後中芯國際董事會召開緊急會議,商討王寧國去留事宜,經過激烈爭吵,推出一個折衷方案:王寧國保留CEO職務,空缺的執行董事職務由江上舟生前安排的原華虹集團董事長張文義代任。

但紛爭並未就此停息,公司內部分裂成「挺楊派」和「挺王派」,雙方在網絡相互交鋒。最終「挺王派」使出大殺器,曝光一份楊士寧涉嫌逃稅的內部審計文件。但出乎「挺王派」意料的是,這份文件牽出了中芯國際為眾多外籍高管避稅的內幕,為此,身為CEO的王寧國不得不引咎辭職。

3.內訌的代價

王寧國離開中芯國際後,楊士寧並未順理成章接過他的權杖——董事會從華虹集團空降邱慈雲出任公司執行董事兼CEO。眼見竹籃打水一場空,楊士寧也提出辭呈離開中芯國際。大唐電信挑起的這場內訌以兩敗俱傷收場,傷筋動骨的中芯國際步伐踉蹌,當年第四季度巨虧1.65億美元,創下創辦10年來最大的虧損記錄,而2010年同期還盈利6857萬美元。

從此,中芯國際和臺積電的差距越拉越大。

2015年,臺積電已收回28納米工藝製程成本,開始用價格戰打擊對手,中芯國際 28 nm工藝製程才剛起步。2016 年,臺積電營業收入的54%來自於40nm及以下工藝製程,格羅方德的比例為 48%,聯電為18%,中芯國際則僅為2%,成為尾巴尖。

到2017年,差距再一步拉大,當年上半年,臺積電28nm以下的中高端製程晶片佔總收入的 54%,40nm以下佔 67%。中芯國際整個2017年的收入支柱還是 90 納米及以下的製程技術,佔比達到 50.7%。

2017年,為改變落後局面,公司及相關政府部門三顧茅廬,力邀三星CTO梁孟松加盟。經過近3年努力,中芯國際縮短了與臺積電的差距,在國產替代的有利背景下,2020年上半年合計收入約為131.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淨利潤13.86億元,同比增長329.8%。

一片興旺之時,臺積電老將蔣尚義的加入,看起來和梁孟松是珠聯璧合,中芯國際的發展似乎要「輕舟已過萬重山」,誰知卻是「一山難容二虎」結局。

4.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架構

中芯國際反覆內訌和其複雜的股權有直接關係。公司初創時,首批投資人既有美國高盛、華登國際,也有臺資漢鼎亞太,新加坡的祥峰投資,以及中國政府背景的上海實業、北大青鳥(後轉為大唐電信和中投)。股東數量眾多,必然導致股權分散,第一大股東上海實業持股不過12%,創始人張汝京持股不到1%。

中芯國際的這一股權安排和其他創業公司大相逕庭。創業公司的股權安排通常是,或者由創始人直接控股,或者創始人股份達不到直接控制比例時,在投票權上也擁有控制權,保證公司按創始人意志運行。

張汝京之所以沒有選擇控股中芯國際,一個原因是,晶圓代工企業是重資產企業,個人難以負擔海量出資,另外,當時還沒有引入股票所有權和投票權分離的「AB股」模式,使得張汝京要控制管理公司,需要其他股東的配合和支持。但這不是主要原因(後文詳細解析)。

儘管張汝京持股微乎其微,但憑藉其行業威望和行業資源,還可以調和眾多股東的利益訴求。在2009年張汝京下課之後,靠著董事長江上舟(下圖)的努力,中芯國際仍能被勉強捏合到一塊,但隨著江上舟的去世,公司內部已經沒有人能平衡眾多股東利益。

此時的中芯國際內部已是派系林立,央企股東、地方政府股東、主權基金股東、臺資股東、美國股東,利益訴求複雜而眾口難調,交織著政府意志、財務投資人意志、產業投資人意志、管理層個人意志,各方意志無法取得平衡之時,偏偏大唐電信又點燃了內訌導火索,導致局面難以收拾。

5.被卡脖子的苦果

問題是,中芯國際為何要選擇如此複雜、容易導致紛爭的股權架構,如果選擇一個簡單明了的股權架構,豈不是省事很多?答案是和半導體設備被卡脖子有關。

在中芯國際成立之前,中國曾先後建立了無錫華晶、上海華虹兩家半導體公司。其中,無錫華晶是我國半導體產業中國家投入最多的大型國有企業之一,僅二期工程的投入就高達近2億。在2000年之前,2億元是一個天文數字,也足見我國對半導體產業的重視。

然而,由於兩家公司的國有企業身份,受「瓦森納協議」限制,在國際市場採購不到先進半導體設備,直接影響了企業效益。無錫華晶還因此陷入連年虧損,負債達8.6億元,成為燙手山芋,2002年轉手賣給華潤集團。

為避免重蹈覆轍,中芯國際成立時,吸取了上述兩家公司的教訓,刻意淡化國企背景,大量引進外方股東,打造國際化企業形象,以打破西方技術封鎖。而且,張汝京也希望中芯國際保持經營獨立性,防止被一家股東控制,重蹈世大積電的覆轍。

在張汝京時代,這一策略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從2001年到2007年間,張汝京憑自己的人脈資源,以及全球各路股東努力,成功化解了美國的刁難,打破了「瓦森納協議」封鎖,為中芯國際拿到先進半導體設備進口許可證,順利引進了先進設備,使公司的半導體設備投資基本能做到與先進水平同步。

但這種分散的股權設計也埋下了內訌的種子,使公司控制權的爭奪反覆發生。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曲線解圍的策略只能救一時之急,難解長久之渴。2019年,中芯國際向荷蘭ASML訂購的EUV光刻機,受到美方幹擾,至今未收到貨,使得公司的晶片製程工藝止步於7nm。據說,這也成為梁孟松辭職的導火索。

梁孟松的想法是,繼續推進先進邏輯晶片工藝製程研發,提高公司經營利潤,而蔣尚義的打算則是將資源重點投向封裝和小晶片技術,以繞開技術封鎖。觀念上的不同,加上蔣尚義成為梁孟松的上司,使後者感覺留下繼續服務已無意義,於是萌生退意,提出辭職。

可以說,如果半導體設備不被卡脖子,那麼中芯國際的股權架構設計,一開始將和英特爾、臺積電、AMD等公司沒有差別,從而少了一路坎坷和跌跌撞撞。由此也可見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的戰略意義。

半導體設備目前已是國產晶片鏈條上最短的那塊木板。根據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協會(CEPEA)預測,2020年國產半導體設備市佔率將達20%,但和國外廠商相比,差距最大的不是份額,而是技術。只有技術和國外同步或接近,類似中芯國際內訌的苦情劇才可能避免重演。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無奈的內訌
    中芯國際:無奈的內訌 中芯國際因股東訴求分歧而引發的內訌,被外界認為是典型的控制權之爭。 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華出口管制,使得中國半導體設備製造業同國際先進水平存在2~3代的差距,落後國際先進水平10年左右。而這也極大妨礙了中國在半導體價值鏈生產中的水平升級。
  • 臺積電、中芯國際的無奈,自己掏數億買設備,到頭自己卻做不了主
    ,他們自己掏數億買設備,到頭自己卻做不了主,最終還要聽美國人的話,那麼,這其中又有什麼無奈之處呢?中芯國際的無奈之處在臺積電宣布斷供消息後,在外界看來,華為的希望只能放在中芯國際上,此前,中芯國際還與華為聯手打造一款純國產晶片——麒麟710A、但是,中芯國際也表示,將遵守規章,在未來無法為某個客戶代工晶片,這也意味著華為的唯一希望將破滅。
  • 中芯國際市值蒸發312億元 內訌背後是技術路線之爭
    (原標題:中芯國際市值蒸發312億元,管理層內訌背後是技術路線之爭)
  • 中芯國際、臺積電也很無奈:自己掏錢買的設備,卻還要聽美國話
    導讀:中芯國際、臺積電也很無奈:自己掏錢買的設備,卻還要聽美國話眾所周知,最近這幾年我國的華為在國際市場上發展的十分迅猛,除了在智慧型手機領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以外,更加的不願意拒絕華為的訂單,但是在一紙禁令之下,臺積電和中芯國際誰都不敢輕易的違反規定!
  • 中芯國際、臺積電也很無奈:自己掏錢買的設備,卻還要聽美國話
    導讀:中芯國際、臺積電也很無奈:自己掏錢買的設備,卻還要聽美國話眾所周知,最近這幾年我國的華為在國際市場上發展得十分迅猛,除了在智慧型手機領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以外,華為還在國際5G市場上也表現很是亮眼,但就在華為如火如荼發展的時候,卻突然遭到了美國的打擊和制裁,這讓華為在國際市場上的業務一下子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不僅手機銷量下滑,就連5G訂單也減少了很多,但華為並沒有因此而屈服
  • 內訌+外患,中芯國際如何突圍?
    派系鬥爭在中芯國際並非第一次出現。2011年,中芯國際內部開始了一場以CEO王寧國、COO楊士寧二人為首的鬥爭。這場內訌中,王寧國意外落選執行董事、遞交辭呈,最有可能繼任的楊士寧又因為一紙審計文件被指「逃稅」,被迫出局。這場內訌曾讓中芯國際進入調整期,而如今歷史又重新上演。
  • 中芯國際內訌表明,核心競爭力缺失是社會因素!
    技術人員是要被尊重的,中芯國際內訌事件再次證明,技術大拿幹不過管理。這是社會結構分工組成造成的,現如今,我國企業管理人員待遇遠遠高於技術人員,也許這是5000年文化積澱的結果。中芯國際的CEO梁孟松,在已經確認前一星期才接到邀請蔣尚義回歸擔任副董事長、執行董事才接到通知,梁孟松直言,「我感到十分錯愕與不解,因為我事前對此事毫無所悉。」
  • 中國晶片被美制裁,又爆巨頭內訌,中芯國際何去何從?
    周子學擔任,他是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那時的中芯國際真的缺乏人才,他一直在努力讓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他幫助中芯國際實現技術上的飛躍,還拿下了華為的晶片代工訂單。,不光藏著權利的鬥爭,還藏著關於中芯國際未來的路線之爭。
  • 中芯國際,再經不起內訌
    12 月 15 日晚,中國最大的晶片代工商中芯國際一連發布了 5 份公告。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本起事件的導火索,就是中芯宣布臺積電前 COO、半導體製造業巨擘蔣尚義將回歸,出任副董事長,自 2020 年 12 月 15 日起生效。
  • 中芯國際「內訌」,會影響它的未來嗎?
    周子學希望中芯國際能「由守轉攻」,未來挑戰臺積電的技術,開始了與梁孟松反覆接觸遊說的過程。2017年11月,在梁孟松與三星合同到期之際,梁孟松被周子學力邀加入了中芯國際。根據媒體報導,甚至這一「聯席CEO」也是為了接納梁孟松、仿照臺積電設立的。這讓從中芯內部提拔起來、剛坐了CEO位置5個月的趙海軍十分尷尬。
  • 中芯國際管理層動蕩背後:不能簡單定義為「內訌」
    就在12月15日,中芯國際的臨時董事會在晚間的一連串公告,直接引發了人事變動的風波。半導體圈領軍人物蔣尚義確認加入董事會,卻伴隨著現任聯合CEO梁孟松的「辭呈」(《致董事會信函》),12月16日,中芯國際公告回應稱,目前正積極與梁孟松核實其真實辭任之意願。事件的背後,不僅僅是人事問題。
  • 中芯國際「內訌」始末:一山不容二虎,技術不容管理
    中國晶片第一股,發行市值達到2000億的中芯國際,如今突逢面臨內憂外患,全國為之震動,股價一度下跌9.84%。中芯國際在香港暫停交易,並連發6條公告,對接踵而至的變故進行了回應。上交所昨晚已經發布關於中芯國際有關事項的監管工作函。外患剛至:美國政府+民間雙線壓制所謂槍打出頭鳥。
  • 內訌爆發、外患不絕,中芯國際進入最動蕩時刻
    派系鬥爭在中芯國際並非第一次出現。2011年,中芯國際內部開始了一場以CEO王寧國、COO楊士寧二人為首的鬥爭。這場內訌中,王寧國意外落選執行董事、遞交辭呈,最有可能繼任的楊士寧又因為一紙審計文件被指「逃稅」,被迫出局。這場內訌曾讓中芯國際進入調整期,而如今歷史又重新上演。
  • 中芯國際「宮鬥」背後……
    由此衍生出來的煩惱是,派系勢力為了保證話語權,權利內訌爭鬥不休。在此之前,業界已經傳出梁孟松本人與另外一位聯席CEO趙海軍不和的傳言。一山不容二虎,微妙關係全靠董事長周子學從中調和。如今蔣尚義重錘落下,中芯國際高層的平衡木又需要重新調校了。
  • 中芯國際內訌結束 好消息不斷!梁孟松未離職 業內傳美國解除禁令
    就在不久前,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商中芯國際接連傳來兩場「噩耗」,一個是中芯國際CEO梁孟松要離職,另一個則是美國正式宣布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在中國半導體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這兩個「噩耗」的到來無疑會對中芯國際未來的發展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 晶圓代工教父的世紀大和解,對照中芯國際「內訌」翻版,前景堪憂
    晶圓雙雄世紀大和解,中芯國際「內訌」能消除嗎?關於臺積電和聯電都在晶圓代工領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世紀大和解很可能出現新的局面。了解這兩位頂級大佬之間的「恩怨」也為眼前的畫面感動了。聯繫到最近中芯國際梁孟松和蔣尚義之間,幾乎看到了「翻版」,正由於兩人的歷史嫌隙,導致中芯國際的發展也蒙上了一層陰影。如果真的是梁孟松與蔣尚義之間的「恩怨」,在看待臺灣半導體兩位大佬世紀握手言和,心裡做什麼感想?沒有什麼化解不開的矛盾。
  • 臺積電、中芯國際花數億購買設備,為何要無奈接受美國要求?
    其實中芯國際和臺積電一樣都是代工廠,問題一樣。晶片生產設備,晶片生產材料,都不能完全國產化,而且中芯國際技術比臺積電還要差一截,在臺積電都不敢說「NO」的時候,中芯國際怎麼敢說呢。 中芯國際雖然是國內企業,但是在半導體被美國壟斷的前提下,也只能無奈屈服於美國的
  • 辭職信和公司聲明中暗藏玄機 中芯國際內訌真相是什麼
    來源:AI財經社撰文 / 唐煜 牛耕原標題:中芯國際內訌真相從12月15日晚到12月16日早晨,一封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的辭職信引爆全網,截至收盤,中芯國際A股下跌5.53%,港股下跌4.94%。
  • 中芯國際管理層動蕩背後:不能簡單定義為「內訌...
    就在12月15日,中芯國際的臨時董事會在晚間的一連串公告,直接引發了人事變動的風波。半導體圈領軍人物蔣尚義確認加入董事會,卻伴隨著現任聯合CEO梁孟松的「辭呈」(《致董事會信函》),12月16日,中芯國際公告回應稱,目前正積極與梁孟松核實其真實辭任之意願。事件的背後,不僅僅是人事問題。
  • 中芯國際內訌獨特,首富黃光裕曾遭逼宮,真功夫格力也曾出現爭端
    但像中芯國際這樣,確實極為少見。 1、舊仇新恨? 先來看看中芯國際這次所謂的內訌是怎麼回事? 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中芯國際任命蔣尚義為公司副董事長,聯席CEO梁孟松辭職了。所謂的內訌,是指兩者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