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延安
大家一說起秦始皇陵,就想起聞名世界的兵馬俑,但是對於秦始皇和陵墓的最初設計者來說,離得較遠的兵馬俑並不重要,因為秦始皇陵相當於秦始皇的家,家裡是不能有戰爭的。只有離陵墓中心位置越近才越最珍貴,這就有了12月13日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熱播的青銅仙鶴。
鶴,是東方獨有的一種精神文化象徵,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仙禽。據《雀豹古今注》記載:「鶴千年則變成蒼,又兩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所以鶴寓意長壽,並被賦予忠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裡較多,如鶴鹿同春、松鶴長春、松鶴延年等。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記載,秦始皇陵東北側有一條河叫魚池。滄海桑田,日月輪迴。兩千多年的時光,讓曾經的河床現在已難尋覓,但下遊的魚池水依舊。發現青銅仙鶴的銅禽坑,模擬的就是魚池水禽所處的水環境。這些水禽由大到小由西向東依次排列,頭部一律朝向河中央,展示的都是動態過程中的瞬間形態。《透甲開山圖榮氏解》中說:「降北有陽石山,中有神農池。黃帝時,遺雲陽先生養龍於此。帝王歷代養龍之處,國有水早,不時祀池請雨。」一池水連接了天上人間,這隻看似不起眼的青銅仙鶴便是媒介。它不僅反映了秦始皇借鶴為輿、死後成仙的夢想,還證實了秦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觀點。
在銅禽坑中,和青銅仙鶴一同出土的青銅禽共46件,其中銅鶴6件,青銅仙鶴是其中最完整的一件。這隻青銅仙鶴高77.5釐米,長102釐米;踏板長47.5釐米,寬32.5釐米,厚1釐米。經過兩千多年的地下埋藏,雖然色彩斑駁,鏽跡渾濁,但依舊掩蓋不住其曾經的技藝精湛和色彩炫麗。在鑄造工藝上,青銅仙鶴的頭部、脖頸、腿足與身體都是採用分鑄技術提前預製,然後通過融化焊接以及榫卯連接成整體。由於腿部是長杆型,受力較大,為防止斷裂,在模子內加有長銅條作為芯骨,膝部為實心的銅芯骨。在製作較細的腿部時,為了使內外模子之間保持一定的空腔,採用銅釘支撐。表面的工藝缺陷及鑄造缺陷均以銅板鑲嵌法進行補綴,再經過打磨修整合模,這項工藝在先秦時期並沒有,只有同時期的地中海地區的古埃及、古希臘以及羅馬時期青銅雕像有大量使用,但這項技藝如何進入秦朝現在還未解析,而這隻青銅仙鶴也成了該工藝在我國的最早應用實例。
青銅仙鶴不僅集多種鑄造技術於一身,還表現了秦代工匠的多種藝術塑造技巧,使得我們對秦代青銅製造工藝和造型裝飾特點都有了新的認識。與一般抬頭挺胸的鶴姿勢不同,這隻青銅仙鶴俯首剛叼到一條魚,正準備揚頭向上,便凝固成了一座雕塑品,生動地再現了鶴從水中取食的精彩瞬間,給人一種空靈生動的美。
縱觀整個青銅仙鶴,從頭部至尾巴的倒「S」造型,與「曲中有直」的雙腿,構成了一曲一直的造型。再加上那看似無意的雲紋踏板,完美地闡釋了中國古代藝術造型的曲直理論。這隻鶴看似靜立不動,卻於靜中見動,有著閒庭漫步之美。
我想,正是因為青銅仙鶴真實地再現了金戈鐵馬的秦始皇鶴鳴九皋、聲聞於天的豪情,它才被選入國家寶藏,讓我們在驚嘆中去品味其背後的文化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