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5日消息(記者韓雪瑩、左艾甫)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風雨兼程、勇毅前行,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發展穩定轉好,生產生活秩序穩步恢復。新消費引領新需求,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線上經濟火爆,鄉村民宿走俏,大型基建設備脫銷,展會經濟「這邊風景獨好」……這些,正是國內經濟加速恢復、持續向好的刻度;這些,正是中國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標尺。
中國之聲推出特別報導《逆風飛揚》,記錄非凡的2020年我國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為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所作的努力和貢獻。15日推出《加速飛轉的汽車引擎》。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11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284.7萬輛和277萬輛,環比上月分別增長11.5%和7.6%,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9.6%和12.6%;截至11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8個月呈現增長。今年以來,中國汽車行業實現了「V」型反轉。
湖北武漢,中國汽車工業重鎮。在坐落其中的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第二工廠的總裝車間裡,每隔50.1秒,就有一輛嶄新的汽車從燈火通明的流水線上下線。
總裝2科內裝A系系長張鵬不時抬頭看向生產信息LED屏,上面顯示著當日的生產計劃和實時產量等信息;屏幕下,長達1388米的生產線「蜿蜒」向前。沿生產線兩側、以1.5米為間距整齊排列開來的數千個塑料凳,總能勾起張鵬對年初疫情的回憶。張鵬說:「之前防疫的時候因為要求人不能聚集,就在生產線邊這樣坐著,休息、吃飯。」
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眾多車企的生產節奏,毫無疑問身處武漢的車企首當其衝,這其中,就有湖北省規模最大的單體工業企業——東風本田。這是一家總部設立在武漢的合資車企,且旗下三家整車工廠也都建在這座城市。1月23日,武漢「封城」,東風本田被迫「停擺」。
工廠被按下「暫停鍵」,但負責生產的張鵬卻開啟了「強力」模式。張鵬介紹:「政府可能說某一個時間點可以放開了,我們要根據時間節點做一套方案:生產怎麼運作?防疫、人員返回……但是到那個點可能疫情還是比較嚴重,不能放開,我們這個方案就推翻。再說一個點,我們繼續進行方案的編排、計劃。」
當疫情的陰霾漸漸消散,就在3月9日,一份來自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疫情防控指揮部同意東風本田復工的批覆傳來。在初春的武漢,對於停產近一個半月的東風本田而言,沒有什麼能比這樣的消息更加振奮人心。
3月11日,東風本田總裝生產線正式恢復生產。張鵬所在的第二工廠,從3月16日開始小批量生產。他清楚地記得,那天的生產計劃只有20臺。他說:「當時可能連著一周生產的還沒有之前一天的量大。還是有一些懷疑,感覺離之前產能有點遙遠,什麼時候能恢復我們量產水平爬升到1270臺……」
這份懷疑的背後,還有他對復工復產每日進展的焦慮——工人們陸續回來,隔離、再進廠。人員的流動作為變量,為張鵬出了道數學難題。張鵬說:「我必須根據人來定我們怎麼生產,可能以前一個人一個崗,但我現在只有100個人,我怎麼保證上線能夠開通、怎麼編相應的臨時工藝?人陸續回來之後,每天上班的人數是不一定的,可能今天是100個人,明天又增到150個人……制定計劃之後,到底能不能執行下去?產量能不能完成?心裡還有點打鼓。」
而讓張鵬吃下定心丸的,是逆行回武漢、對復工復產樂觀積極的員工們。總裝2科車間工人王雪松說:「防控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好,本來有一點恐懼,但是沒有了,特別想復工復產,工廠就像家一樣,好久沒回來了。」
「把失去的時間追回來」,這是大夥不約而同的心願。曾一度讓張鵬愁眉不展的「當日20臺」產能僅試水了一天,隨後便加速提升。到4月6日,三個工廠都已接近滿負荷的量級狀態,從有序重啟到火力全開僅用了26天。東風本田宣傳教育室主任馬傑表示:「復產的時候,在開發區需要有通行證。開發區政府為了協助我們復產,連夜幫我們列印通行證。我們這邊有幾千個人復工,印表機當時都打壞了一個。」
作為汽車產業鏈的上遊,生產端已滿血復活。但下遊的消費端,因受4S店營銷活動難以開展、居民購車計劃擱置等因素影響,比起生產端,它的「春天」來得稍顯滯後。東風本田武漢區域督導汪溢洋說:「剛剛恢復營業的時候,4月整月的客流和訂單都只有去年同期30%的水平。」
而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穩中向好,各地購車補貼政策接踵而至,加速汽車行業回暖。
在武漢一家東風本田4S店內,銷售人員正全面細緻地為前來買車的市民介紹補貼政策。以武漢為例,首例促進汽車消費的實施細則顯示,5月14日起,購買武漢企業生產且在武漢銷售、上牌落戶的乘用車,由市政府給予燃油車售價3%、5000元封頂,新能源車每輛1萬元的補貼。汪溢洋看到了曙光,他說:「記得有一個周末,我們把全月的營銷費用都拿出來去宣傳補貼政策。我們在一個周末的訂單首次突破了100臺,這是我們從來都沒有想像過的,也超越了去年同期一個周末的水平,這就讓我們看到還有希望。」
以省、市、區各級補貼作為「外力加持」,以調整生產計劃、優化庫存結構、提升服務水平為「主觀能動」,兩者結合,見效數倍。汪溢洋說:「當時疫情做了一個挑戰目標,如果能追平去年同期,都覺得已經是個奇蹟了,因為有兩個月空檔期沒有實際銷售。但在11月,我們就已經超越去年的同期水平了。」
如今,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早已恢復生機;身處其中的東風本田也在「加速」中為汽車市場帶來更多驚喜。透過東風本田的逆勢增長,我們得以窺見中國汽車行業的「逆風飛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今年全年中國汽車工業銷量降幅有望縮窄至5%以內,成為世界汽車市場回暖的最重要引擎;2021年,中國汽車工業將有望開始保持1.5%左右的增長速度。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到年底,疫情造成的損失已經基本彌補過來。對明年,我們也抱有信心。整個汽車的消費有賴於國家宏觀經濟;國內國外雙循環的新格局在逐步形成,也會更有利於國內汽車產業。我們相信,未來中國汽車產業還會繼續向上發展。」
午休時間,第二工廠的生產線短暫地停下「步伐」,工人們有序地坐在生產線旁的塑料凳上養精蓄銳——這是他們疫情後留下的習慣。不過,張鵬並沒把疫情時焦慮的習慣帶到今天。滿產後,他操心人員統籌的日子變少了,也無需再對著產能計劃發愁。回憶過往、憧憬未來,張鵬心中滿是感慨。他說:「經過疫情,我對國家有特別大的信心。這對國家算一個大考,我們不僅通過了,而且成績特別優異,感覺特別自豪。我們公司這麼快復工復產,就是我們整個汽車產業運行的一個縮影;我們汽車產業這麼快復工復產,就是我們中國經濟恢復的一個縮影。」
縱橫點評:開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全球汽車行業遭遇重創。在海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情況下,作為全球汽車產銷量最高的中國市場率先重生,意義重大:一方面,為在中國合資的國際車企,提供了挽回利潤的機會;另一方面,帶動供應鏈各環節成本降低,為全球汽車產業減壓、提振信心。後疫情時代,在繼續激發國內市場活力同時,我國汽車行業也定將在全球產業鏈變局中把握新機遇,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國際市場獲取更多競爭優勢,並為全球汽車產業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