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600歲刷屏了!王旭東:讓故宮活起來

2020-12-17 人民日報

2020年,紫禁城迎來建成600年。站在歷史的交匯點,故宮博物院計劃著,用一系列慶祝紀念活動更好地突出故宮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努力著,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並舉,在保護基礎上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也期待著,把更多文物資源和數字資源變成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讓故宮活力真正迸發出來。

圖為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本報記者王珏攝)

「我們將迎來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通過一系列活動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在辭舊迎新之際,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給人們帶來一份「大禮」。自2019年4月8日上任後,王旭東首次面對媒體,並接受人民日報專訪,介紹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點活動。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做客人民日報客戶端《大咖有話》欄目。

600歲的紫禁城將推出哪些大展?

歷史的長河奔湧向前、時間的結繩銘刻閃耀,從1420年到2020年,悠悠紫禁城迎來建成600年。這不僅是故宮的盛事,也是中國文化界的大事。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宮將舉辦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覽、組織一系列公益活動、製作一系列弘揚故宮文化的影視作品、表彰一批有突出貢獻的「故宮人」等,突出故宮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匠心呵護遺產、以文化滋養社會,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600歲的紫禁城將推出哪些大展?這是普通觀眾關注的焦點。王旭東介紹,「紫禁城建成600年展」通過紫禁城的營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變化,闡釋紫禁城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境界。「往昔世相——故宮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畫展」選取故宮博物院藏品佳作,展現人物畫從東晉南北朝至明清時期的發展脈絡,備受矚目的《韓熙載夜宴圖》將登場。「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主要展現蘇軾的藝術造詣和人格風範,及其對後世所產生的影響。陶瓷館專館在武英殿將重新開放,以中國陶瓷發展史為綱,展現中國陶瓷8000年延綿不斷的發展歷程,改陳後文物數量由原來的400件增加到1000件。「中國與凡爾賽展」將還原一個更豐滿、更全面的18世紀中法兩國文化和藝術盛況。「每個展覽都會有焦點,我們不排除出現『爆款』文物,但是更希望人們可以在文化殿堂中靜靜地汲取營養。」王旭東說。

王旭東尤為看重青少年公益活動。「綠洲行動——600名小學生進故宮」文化公益活動,將特別邀請貧困邊遠地區的兒童走進故宮;「紫禁城記憶·文脈600年——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600名中學生進故宮」文化交流公益活動,將邀請來自港、澳、臺的600名學生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故宮楹聯主題書法大賽——600名青少年進故宮」文化公益活動,將以書法大賽形式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文化自信。王旭東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能在孩子心靈深處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站在歷史的交匯點,王旭東深有感觸。「當我們回望過去,要跟今天連接,然後更好地走向未來。」王旭東說:「紫禁城蘊含無盡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我們還需要不斷挖掘。600年的紫禁城要融入國際社會,通過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汲取其他國家的先進文明,在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的對話中,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同時與當下人們的生活聯繫,讓老百姓與紫禁城緊緊相連。」

面對參觀人數不斷增長 保護是第一位的

2019年12月19日10:47:03,隨著來自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位楊姓觀眾檢票入院,故宮博物院2019年接待觀眾數量突破1900萬人次。橫向來看,故宮博物院位列世界博物館參觀人數「第一」。縱向來看,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故宮博物院共接待觀眾4.56億人次;自1979年至今,共接待觀眾3.88億人次,佔70年來觀眾總數的85.1%;自2012年至今,接待觀眾1.29億人次,佔70年來觀眾總數的28.5%,40歲以下觀眾佔56.16%。「這從側面反映出經濟社會的發展,反映出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隨著文化和旅遊的不斷融合、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博物館和文化遺產地。」王旭東說。

面對參觀人數的不斷增長,如何平衡開放和保護的關係,是一個難題。王旭東強調,保護是第一位的,要在保護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故宮博物院建院95年來,一代代故宮人做了大量保護工作。隨著保護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文物保護理念也在不斷提升。過去做了大量的搶救性保護,為保護故宮作出重大貢獻。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相結合的階段,風險監測成為保護的重要部分。」

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並舉,是王旭東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時積累的經驗之一。從蘭州大學地質系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畢業後,他歷任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院長助理、保護研究所所長。王旭東還記得,他第一次到莫高窟,望著漫天的戈壁沙漠、看到鑿有洞窟的崖體,就這樣走著走著,忽然有種感覺,他要留在這個地方。這一待,就是28年。外人看來荒涼,王旭東卻享受著孤寂之美。一代代敦煌人,在文化遺產保護、價值挖掘、旅遊開放、文化傳播等方面不斷探索努力,讓敦煌莫高窟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典範。「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也成為文化遺產人傳承的精神。

在王旭東看來,被黃沙包圍的敦煌莫高窟,反映了中國古代4至14世紀佛教文化藝術的最高成就,代表著中國古代藝術文化的頂峰的故宮,蘊藏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無論是敦煌研究院還是故宮博物院,都有一種精神和價值,肩負著聯繫傳統與未來的使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王旭東說。

對比圖片讓許多網友感慨萬千。來源:@故宮博物院 官方微博

讓文物的靈魂、價值活起來

走訪故宮博物院38個部門,召開多個專題座談會,開展為期幾個月的調研,在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大半年裡,王旭東說自己是故宮文化的「小學生」,需要調查研究學習。在紫禁城開啟一個全新的600年之際,故宮博物院正式提出建設「四個故宮」的理念——即「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

「平安故宮是基礎、學術故宮是核心、數字故宮是支撐、活力故宮是根本。」王旭東說,平安故宮是重中之重,同時故宮博物院會加強學術研究的力度,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籤訂協議,將院外學者「引進來」,讓故宮的學者「走出去」。當今時代是數字時代,故宮重視包括5G技術和雲計算等數字網絡平臺建設,同時進一步加強故宮古建築和院藏文物的數位化採集,建設數字故宮資源庫,有力支撐故宮的保護、管理、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播。

而故宮的保護、研究,最終落腳點是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小小的文物擁有大內涵,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要不斷挖掘文物的價值和背後故事,激活其人文精神、道德規範,與今天生活和社會相聯繫,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文物真正活起來。」王旭東強調,讓文物活起來的內涵,並不是讓文物本身走出故宮、滿世界漫遊,而是把故宮的文物資源、數字資源變成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影視作品,適應時代所需,讓文物的靈魂、價值活起來。「活力故宮要靠人來完成,讓『故宮人』活起來,吸引更多人參與,讓故宮成為活水,才能讓故宮活力真正迸發出來。」

「一個時代做一個時代的事,希望下一代提起我們,可以說一句『這幫人還行』,我們就滿足了。」王旭東說。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故宮在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際,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接受了中國文物報記者的專訪。「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承載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如何完整地保護好、研究好、利用好故宮這座寶庫,故宮人一直在一步一個腳印紮實地行進著。」王旭東清晰地知道故宮人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把600年的故宮保護好1925年10月10日,在明清兩朝皇宮紫禁城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成立了。
  • 數字故宮再升級 第十款APP「紫禁城600」全新上線
    數字故宮再升級 第十款APP「紫禁城600」全新上線 2019-07-16 21:10:4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為何說600年的故宮,正年輕
    初冬暖陽下的北京故宮,一如既往的人潮湧動。走進600年歷史的紫禁城,穿行在龐大壯美的建築群,漫步在常設文物專館,欣賞頻繁推出的專題文物展覽,可以感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工藝美術的璀璨,也可以感受到故宮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 紫禁城今年迎600歲 《韓熙載夜宴圖》上半年率先露臉
    去年「入宮」 女青年最多  紫禁城今年迎來600歲 《韓熙載夜宴圖》上半年率先露臉  2020年到了,恢弘的紫禁城正式迎來600周歲,新展覽、新文創、新數據已經趕著趟兒地發布了。今年上半年,《韓熙載夜宴圖》將率先露臉。隨後,「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中國與凡爾賽展」「紫禁城建成600年展」等大展也將挨個揭開面紗。  國寶重器時隔數年再亮相,不僅秀貌,還將展「內涵」——近年來新的解讀、新的研究成果等也會同時揭秘。
  • 少年數字故宮作品扮靚600歲紫禁城
    12日,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暨2020年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在故宮舉行。論壇主題為「大成之城 生生不息——孩子手中的600歲紫禁城」。科技日報社與故宮博物院此前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推動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加強交流合作,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文化自信。此次論壇正是該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 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銀紀念幣發行,背面包含故宮三大殿、麒麟等圖案
    紫禁城600歲了!央行發行的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銀紀念幣,8月3日在故宮正式亮相,並在建福宮舉行了盛大發行儀式。7枚金銀紀念幣背面包含故宮三大殿、銅鶴、麒麟等圖案。其中1公斤純金打造的紀念幣背面圖案是紫禁城俯瞰全景,在現場成為了「主角」。
  • 故宮又上新了
    故宮又上新了!隨著《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開播,歷經600年風雨沉浮的紫禁城再次以穿透歲月的優雅和從容翩然而至,沁潤人們的心脾。此後,「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等各路「萌系」路線產品使600歲的故宮煥然一新,吸睛無數。與網際網路巨頭聯手,則令故宮文創與科技結合更進一步。2016年,故宮先後與阿里巴巴、騰訊兩大網際網路巨頭達成合作,故宮博物院旗艦店在天貓上線。
  • 紫禁城今天600歲!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今天,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講,為故宮獻上一份別樣的祝福。他講宮廷漫步的樂趣,聊故人匠心,揭秘文物風華。同時,故宮出版社推出的單霽翔新作《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3本新書發布。
  • 津門網鄭慶祥:夢回故宮 —— 紫禁城600歲之作
    津門網鄭慶祥:夢回故宮 —— 紫禁城600歲之作 2020-09-27 1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斑斕秋色「上新啦」,一起來看600歲的故宮!
    作為傳統文化兼網紅文化代表,故宮每年都會給你一個非去可不的理由。2020年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而且金秋時節「蘇東坡」也來了。10月30日,我如約去故宮賞秋、看蘇東坡書畫展。上一次去故宮還是去年2月14日情人節,那天我第一次走在故宮城牆上,看漫天飛雪銀裝素裹紫禁城,多麼「暖 」的禮物啊。
  • 600歲故宮生日快樂!紫禁城的四季之美都在這裡
    今天,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京呈帶您重溫紫禁城裡的春夏秋冬,回望600年。龍闕鳳簷,朱門金殿,朱牆淨空,一眼百年。御花園裡,十八槐旁,是故宮貓出沒的地方。古老的紫禁城裡,現代的人穿久不息,留存下有溫度的回憶。一種平常的、和諧的美在宮牆裡流轉,彌久留香。紫禁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也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堪稱是厚重又博大的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承載者,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
  • 這部紀錄片揭秘故宮往事 600歲紫禁城如何保養?
    中新網12月31日電 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今晚20:00檔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海報《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的文保工作者,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的奇妙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自建成以來,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和故事一直都深深地埋藏於歷史的深處。
  • 紫禁城600歲刷屏,第一位住進去的皇帝是誰?關於它的16個知識你知道...
    1 日,故宮博物院在微博發布了一組紫禁城的今昔對比照,隨後在網上瘋狂刷屏。照片中,靜立一旁的角樓,氣勢恢弘的太和門廣場 …… 它把人們的記憶拉入悠遠的歷史之中,光影之間,仿佛轉瞬跨越 600 年。可是,你知道紫禁城 600 年背後的一些知識嗎?
  • 丹宸永固 600年間從「紫禁城」到「故宮」的滄桑巨變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春秋變幻,星移鬥轉。今年,是舉世聞名的紫禁城建成的第600年。600年前,依明永樂皇帝朱棣號令建立的紫禁城,開啟了中國古代的又一場繁榮盛景。今天上午,「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3個單元、18個關鍵年份、450件精品文物,在時間與空間、變化與永恆中,講述生命的流動,展現600年間從「紫禁城」到「故宮」的滄桑巨變。
  • 「老故宮」李文儒眼中的「紫禁城600年」
    中新網福州10月8日電 (記者 林春茵)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故宮時空系列的口紅「宮牆」在某電商平臺上又一次賣斷貨。口紅「宮牆」的「紅」,就是紫禁城裡宮牆那種特別的紅。在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看來,這種宮牆紅,有特別含義。7日晚間,李文儒在福州三坊七巷街區開講故宮文化。
  • 北京一下雪,故宮就上熱搜!關於600歲的故宮,這些故事值得講給孩子...
    中教君這有幾個故宮的故事,分享給你~600歲的故宮,歷久彌新故宮一般指的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歲的她,風華正茂600歲的故宮,有「內涵」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一件文化盛事。
  • 民樂史詩《紫禁城》上海首演,90後為600歲紫禁城獻禮
    「故宮的感覺出來了。」「90後作曲家值得期待。」「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演出現場在故宮博物院特別支持下,作為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活動之一,12月30日晚,上海民族樂團原創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在上海大劇院首演。
  • 一群「90後」把600歲的紫禁城搬上舞臺,用民樂繪就別樣故宮
    在民族音樂的聽覺世界裡,會繪就出一座怎樣的紫禁城?一群以90後為主的創作團隊,將如何詮釋他們眼中600歲的紫禁城?12月30日晚,上海民族樂團原創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在上海大劇院揭開面紗,拉開了上海大劇院一中一西2021新年音樂會的序幕。
  • 故宮發布「全景故宮」等7款數字產品
    本報訊(記者 劉冕)暑假期間,故宮人頭攢動,其實,也有「無人紫禁城」可遊,甚至可以走進三大殿,近距離欣賞龍椅、匾額……昨日,包括「全景故宮」在內的7款故宮數字產品發布,599歲紫禁城的「數字生活」全態展示。7款數字產品中,3款內容主打宮殿建築。
  • 獻禮紫禁城600年|「故宮大語文」立體書來了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國內少有雙層立體設計的圖書,《故宮人文版:這是紫禁城》出版:>學一次有聲有色的故宮大語文,一眼看盡歷經滄桑的紫禁城600年。這是一套耗時600天製作,一眼看盡600年歷史,有趣的故宮大語文書。這本書到底有何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