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知識的容器,也是不同語言背景的人獲取知識的藩籬。伴隨著語言全球化的進程,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特別是成為科技(包括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主要「國際用語」。伴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文雖然也加快了國際傳播的步伐,但是在國際科學技術領域卻同英語之外的其他語言一樣,邊緣化問題非常嚴重。這對國人獲取世界科技知識(亦即現代知識)造成嚴重障礙,並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強盛帶來嚴重影響,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世界知識的中文表達問題。
中文表達面臨挑戰
劉維樹對2006—2015年世界三大資料庫的論文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在以SCI論文為代表的自然科學領域,96.94%的論文是以英文發表的,其次為德語(0.61%)、漢語(0.59%)、法語(0.46%)、西班牙語(0.39%)、葡萄牙語(0.38%)、波蘭語(0.13%)、日語(0.12%)、俄語(0.11%)、土耳其語(0.07%);在以SSCI論文為基礎的社會科學領域,英語論文的比例為94.95%,其次為西班牙語(1.42%)、德語(1.19%)、葡萄牙語(0.68%)、法語(0.58%)、俄語(0.37%)、土耳其語(0.16%)、捷克語(0.11%)、義大利語(0.09%)、斯洛維尼亞語(0.06%);在以A&HCI為基礎的藝術人文領域,英語論文佔73.26%,其次是法語(7.45%)、德語(5.48%)、西班牙語(4.83%)、義大利語(3.18%)、俄語(1.56%)、葡萄牙語(0.70%)、漢語(0.56%)、捷克語(0.48%)、荷蘭語(0.36%)。
嚴格來講,SCI、SSCI、A&HCI三大資料庫也許不能全面反映國際學術領域的狀況,但考慮其國際權威性,已足以顯示各語種的學術聲望。學術領域中文文獻的這種窘迫狀況,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首先,中國的學術水平還未達到應有高度;其次,中國學者用英語撰寫論文的水平還未達到應有高度;再次,許多中文雜誌沒能進入這三大資料庫;最後,中國學人的學術觀念、研究方法與一些外國雜誌的慣性規範存有分歧,導致其論文不能順利採用。
中文在科技領域的窘況不是孤立現象,其他方面也有類似情況。例如在網際網路領域,世界前十位「語言網民」的情況,英語網民數量第一,漢語網民數量第二,且與英語網民數量迅速接近。然而在網絡文本覆蓋率排名前20的語言中,漢語只排名第九。再如在翻譯領域,Ronen等人曾根據世界圖書翻譯量做出的研究顯示,英語、俄語、法語等幾個文化強勢語言形成幾個大軸心,聯繫著整個世界的翻譯網絡,而漢語只是個較小的軸心,所系聯的語言較少,且主要是中國的一些民族語言。大的軸心語言無疑是最具文化影響力的語言,也是強大交際功能的一種表現。
語言藩籬有損國家影響力
從國際語言生活看,「一語獨大」的趨勢還在持續,中文在國際語言生活中的窘況,近期難有大的改變。
科技知識領域的語言邊緣化,代表著現代知識的語言邊緣化。此情況令人憂慮的原因至少有兩方面。首先,獲取知識的高成本。民族與國家的發展,必須站在全人類知識的基礎上,語言邊緣化導致中國的發展需要通過英語獲取現代知識,因此既不便利也不及時,而且還要付出巨大的學習和翻譯成本。其次,語言的知識存儲量,很大程度上就是國家的知識擁有量,是國際話語權和國家影響力的基礎,也是關係中華文化能否強盛發展、能否影響世界惠及人類的問題。
多策略拆除語言藩籬
第一策,寄希望於全民都可以通過英語獲取知識。但若期望以此解決語言邊緣化問題,則並不現實。因為未必人人都能把一門外語學好,而且即使一些人英語學得不錯,也難以達到母語水平。另外,當下科學發展有兩大趨勢:一是科學分工越來越細,二是學科急劇交叉融合。此兩種趨勢都需要知識獲取者站在學術前沿,而只有英語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長此以往,漢語表達現代科技知識的機會會更少,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表達現代知識的能力,在國際上被排擠在「學術語言」之外。
第二策,讓機器把世界的知識都翻譯成中文,供國人使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機器自動翻譯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這一目標。這需要考慮如下問題。首先,力促自動翻譯水平的提升。傳統的做法都是以英語為「軸心」形成多語種翻譯系統,英語是「路徑依賴語言」。而我們是為中國人獲取信息而進行設計,故而翻譯的軸心語必當是中文。這樣,中文雖不能成為國際的主要「學術語言」,但也可以成為國人獲取知識的「路徑依賴語言」。其次,需與「翻譯源」建立長久合作關係。盤點清楚海外有翻譯價值的文獻載體,並與之長久合作,這包括處理好智慧財產權等方面的問題,這項工作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知識工程。最後,整合國內的知識庫存單位,組成共同體。把國內有較大規模的知識庫存單位進行整合,形成一個有朝氣、負責任的知識共同體,以便有序地從海外獲取知識,並向國內供給。網際網路時代的知識供給方式應從被動等待檢索進化到主動推送,以讓需要者第一時間得到所需信息。機器翻譯是在「一語獨大」狀況下中國了解世界的最佳方法,但是也有不少弊端,不僅知識獲取永遠「慢半拍」,而且還有知識成本的支付、原創智慧財產權的缺失等問題。
第三策,竭力提升中文文獻的國際聲望,中文文本要承載世界領先的學術成果。首先,這要看中國的學術水平。目前我國整體的科研水平在快速提升,不少學科由追趕變為與國際先進水平「並跑」,個別領域還出現了「領跑」的態勢。其次,這也要看全世界華人的學術水平。中文是很多華人的第一語言,具有語言感情和使用上的便利性。全世界華人群體的學術分量,不容低估。最後,對世界其他學者的吸引力。隨著中文文本聲望的提升,對非華人學者也會逐漸產生吸引力,他們都可能成為中文文本的發表者。應建立力挺中文文本的學術評價體系。學術評價體系亟須建立「中文自信」,破除「外文迷信」。在當前的形勢下,一定要認識到,用外文提升中國學術界的國際地位是「策略」,提升中文的國際學術地位才是「根本」。在操作上,可先在中國發展較好的學科以及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上,加大中文文本的評價權重,並且提倡 「中文首發」,外文次發或並發,以此保護中文的第一發表權,還要建立中外學術合作平臺,鼓勵平臺的研究成果「中文首發」。
世界知識的中文表達問題,已經是一個涉及文脈國脈的時代課題。一種語言失去表達現代知識的資格時,這種語言將落後於時代,國民的知識獲取將需要依賴外語,民族的發展、國家的振興也只能是夢中幻景。國家和知識界須有危機意識,除了提高全民的外語能力之外,要努力發展以中文為軸心的多語種自動翻譯技術,完善信息獲取與推送的現代知識工程,讓中文成為國人獲取知識的路徑依賴語言。更要通過政策支持建立「中文自信」的學術評價體系,提升中文文本的國際聲望。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