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文表達世界知識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語言是知識的容器,也是不同語言背景的人獲取知識的藩籬。伴隨著語言全球化的進程,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特別是成為科技(包括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主要「國際用語」。伴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文雖然也加快了國際傳播的步伐,但是在國際科學技術領域卻同英語之外的其他語言一樣,邊緣化問題非常嚴重。這對國人獲取世界科技知識(亦即現代知識)造成嚴重障礙,並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強盛帶來嚴重影響,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世界知識的中文表達問題。

  中文表達面臨挑戰

  劉維樹對2006—2015年世界三大資料庫的論文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在以SCI論文為代表的自然科學領域,96.94%的論文是以英文發表的,其次為德語(0.61%)、漢語(0.59%)、法語(0.46%)、西班牙語(0.39%)、葡萄牙語(0.38%)、波蘭語(0.13%)、日語(0.12%)、俄語(0.11%)、土耳其語(0.07%);在以SSCI論文為基礎的社會科學領域,英語論文的比例為94.95%,其次為西班牙語(1.42%)、德語(1.19%)、葡萄牙語(0.68%)、法語(0.58%)、俄語(0.37%)、土耳其語(0.16%)、捷克語(0.11%)、義大利語(0.09%)、斯洛維尼亞語(0.06%);在以A&HCI為基礎的藝術人文領域,英語論文佔73.26%,其次是法語(7.45%)、德語(5.48%)、西班牙語(4.83%)、義大利語(3.18%)、俄語(1.56%)、葡萄牙語(0.70%)、漢語(0.56%)、捷克語(0.48%)、荷蘭語(0.36%)。

  嚴格來講,SCI、SSCI、A&HCI三大資料庫也許不能全面反映國際學術領域的狀況,但考慮其國際權威性,已足以顯示各語種的學術聲望。學術領域中文文獻的這種窘迫狀況,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首先,中國的學術水平還未達到應有高度;其次,中國學者用英語撰寫論文的水平還未達到應有高度;再次,許多中文雜誌沒能進入這三大資料庫;最後,中國學人的學術觀念、研究方法與一些外國雜誌的慣性規範存有分歧,導致其論文不能順利採用。

  中文在科技領域的窘況不是孤立現象,其他方面也有類似情況。例如在網際網路領域,世界前十位「語言網民」的情況,英語網民數量第一,漢語網民數量第二,且與英語網民數量迅速接近。然而在網絡文本覆蓋率排名前20的語言中,漢語只排名第九。再如在翻譯領域,Ronen等人曾根據世界圖書翻譯量做出的研究顯示,英語、俄語、法語等幾個文化強勢語言形成幾個大軸心,聯繫著整個世界的翻譯網絡,而漢語只是個較小的軸心,所系聯的語言較少,且主要是中國的一些民族語言。大的軸心語言無疑是最具文化影響力的語言,也是強大交際功能的一種表現。

  語言藩籬有損國家影響力

  從國際語言生活看,「一語獨大」的趨勢還在持續,中文在國際語言生活中的窘況,近期難有大的改變。

  科技知識領域的語言邊緣化,代表著現代知識的語言邊緣化。此情況令人憂慮的原因至少有兩方面。首先,獲取知識的高成本。民族與國家的發展,必須站在全人類知識的基礎上,語言邊緣化導致中國的發展需要通過英語獲取現代知識,因此既不便利也不及時,而且還要付出巨大的學習和翻譯成本。其次,語言的知識存儲量,很大程度上就是國家的知識擁有量,是國際話語權和國家影響力的基礎,也是關係中華文化能否強盛發展、能否影響世界惠及人類的問題。

  多策略拆除語言藩籬

  第一策,寄希望於全民都可以通過英語獲取知識。但若期望以此解決語言邊緣化問題,則並不現實。因為未必人人都能把一門外語學好,而且即使一些人英語學得不錯,也難以達到母語水平。另外,當下科學發展有兩大趨勢:一是科學分工越來越細,二是學科急劇交叉融合。此兩種趨勢都需要知識獲取者站在學術前沿,而只有英語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長此以往,漢語表達現代科技知識的機會會更少,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表達現代知識的能力,在國際上被排擠在「學術語言」之外。

  第二策,讓機器把世界的知識都翻譯成中文,供國人使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機器自動翻譯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這一目標。這需要考慮如下問題。首先,力促自動翻譯水平的提升。傳統的做法都是以英語為「軸心」形成多語種翻譯系統,英語是「路徑依賴語言」。而我們是為中國人獲取信息而進行設計,故而翻譯的軸心語必當是中文。這樣,中文雖不能成為國際的主要「學術語言」,但也可以成為國人獲取知識的「路徑依賴語言」。其次,需與「翻譯源」建立長久合作關係。盤點清楚海外有翻譯價值的文獻載體,並與之長久合作,這包括處理好智慧財產權等方面的問題,這項工作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知識工程。最後,整合國內的知識庫存單位,組成共同體。把國內有較大規模的知識庫存單位進行整合,形成一個有朝氣、負責任的知識共同體,以便有序地從海外獲取知識,並向國內供給。網際網路時代的知識供給方式應從被動等待檢索進化到主動推送,以讓需要者第一時間得到所需信息。機器翻譯是在「一語獨大」狀況下中國了解世界的最佳方法,但是也有不少弊端,不僅知識獲取永遠「慢半拍」,而且還有知識成本的支付、原創智慧財產權的缺失等問題。

  第三策,竭力提升中文文獻的國際聲望,中文文本要承載世界領先的學術成果。首先,這要看中國的學術水平。目前我國整體的科研水平在快速提升,不少學科由追趕變為與國際先進水平「並跑」,個別領域還出現了「領跑」的態勢。其次,這也要看全世界華人的學術水平。中文是很多華人的第一語言,具有語言感情和使用上的便利性。全世界華人群體的學術分量,不容低估。最後,對世界其他學者的吸引力。隨著中文文本聲望的提升,對非華人學者也會逐漸產生吸引力,他們都可能成為中文文本的發表者。應建立力挺中文文本的學術評價體系。學術評價體系亟須建立「中文自信」,破除「外文迷信」。在當前的形勢下,一定要認識到,用外文提升中國學術界的國際地位是「策略」,提升中文的國際學術地位才是「根本」。在操作上,可先在中國發展較好的學科以及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上,加大中文文本的評價權重,並且提倡 「中文首發」,外文次發或並發,以此保護中文的第一發表權,還要建立中外學術合作平臺,鼓勵平臺的研究成果「中文首發」。

  世界知識的中文表達問題,已經是一個涉及文脈國脈的時代課題。一種語言失去表達現代知識的資格時,這種語言將落後於時代,國民的知識獲取將需要依賴外語,民族的發展、國家的振興也只能是夢中幻景。國家和知識界須有危機意識,除了提高全民的外語能力之外,要努力發展以中文為軸心的多語種自動翻譯技術,完善信息獲取與推送的現代知識工程,讓中文成為國人獲取知識的路徑依賴語言。更要通過政策支持建立「中文自信」的學術評價體系,提升中文文本的國際聲望。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

相關焦點

  • 用好量詞,增色中文表達
    中文博大精深,量詞的使用或豐富或精妙。當然用好量詞需要懂得量詞使用的基本語法規則,經過長期積累,不斷使用,達到運用自如精確表達。如此,為一段講話或一篇文章加分增色。中文中數量詞並稱,大部分情形下形影不離,你在我在。一般是數量詞+名詞,如:一峰駱駝;或者數量詞+名詞性詞組,如:幾峰正在沙漠中前行的駱駝。
  • 「中文拼音」英語應該怎麼表達?
    ( ̄△ ̄)每天晚上一篇英語知識普及英語罐頭本文是我的第115篇英語知識文章之前就有小夥伴在在罐頭菌的後臺問我,中國漢字究竟應該怎麼翻譯?Chinese word對嗎?一.Chinese word對嗎?可能大家從小學習英語都是接觸單詞比較多,英語書後面的單詞表也更加多地喜歡用Vocabulary或者Word來表示,很多小夥伴就會以為中文的漢字也能翻譯成這樣,其實「漢字」的翻譯應該是:1.Chinese character 中文漢字I've been studying Chinese character for a few months.
  • 莫用中文把英語當知識學:fellow feeling是什麼?
    莫用中文把英語當知識學:fellow feeling是什麼?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把所有的英語當知識用中文都學習一遍,也就是所有學過的英語「都只是知道它的中文」之後,我們最後得到的是什麼呢?1、你覺得機會把這些「只懂」中文的英語用上嗎?2. 如果用不上,這些用中文學來的英語會提升你的英語能力嗎?
  • 你只會用中文「雪崩」表達英語avalanche?
    你只會用中文「雪崩」表達英語avalanche?如果你真正想訓練自己的英語口語,你就不能只用中文理解和記憶英語。你需要練就用英語理解英語和記憶英語的「能耐」。英語avalanche的中文意思是「雪崩、山崩」,那麼,英語avalanche的英語意思是什麼?對於「雪崩」這麼難的英語單詞,你就只會用avalanche表達「雪崩」嗎?1.
  • 不要永遠用中文把英語當知識學:about face
    不要永遠用中文把英語當知識學:about face從初中起,你就一直用中文把英語當「知識」來學。永遠用中文把英語當「知識」來學,而不是當「英語能力」來訓練,英語很難學好:about face如果一個人「學」英語的「本能反應」是:見到英語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是否脫離上下文就先「來段中文」,把英語「翻譯」成中文「理解」,也就是永遠都是用中文把英語當「知識」來學,你會發現他很難真正把英語變成語言能力。
  • MIT考研《日語百科知識與中文寫作》129分經驗
    我在13年日語MTI考研中,《日語百科知識與中文寫作》一門獲得了129的分數。雖然不算太高,但也總結出了我的一點經驗,想與大家分享。我連做二筆、三筆的時間都不夠,哪還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和頭腦來看百科知識,整中文作文呢。那時候網上也沒有專門別人寫的,關於日語MTI百科知識考試的總結經驗,我只能自己摸索著來,花了整整大半年時間,才理出一些頭緒。   一、百科知識部分       這一部分,不同學校題型似乎不太一樣,有些學校是選擇填空,有些則是名詞解釋。
  • 13個滲透進中文的英文表達
    3.thank you  這個表示「謝謝」的表達在中國也已經傳唱了幾十年。由於開頭的「th」音需要把舌尖放到上下齒中間蹭出這個音,所以為了方便,在中文環境下,這個「th」音已經被演變成了「三」的發音。    4. Oh, my God!
  • 江湖、螞蟻上樹、夫妻肺片,那些用英文很難表達的中文詞語
    漢語/中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中華文明繁衍不斷的證明,可謂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句話或者一個詞語往往有很多可代替表達方法,但其中有些詞語少有或者說沒有可替代詞,比如江湖、機緣、上火、撒嬌……這些詞不同於一些菜名——螞蟻上樹、夫妻肺片……它們至少可以用其食材來描述,可以用其做法過程來形容。亦不同於簡單字面意思的詞語——美麗、好看、漂亮……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由網絡收集整理而來的網友認為很難用英文來表達的一些中文詞語。
  • 用中文寫作的日本作家,愛上中文的世界
    新井一二三,日本東京人新井一二三用中文創作,寫時差一小時的日本種種,寫土生土長的東京家鄉,寫一切可愛的日本人。她用母語日文創作,寫對中文著迷,好像談戀愛。寫中文生活的魅力無窮。她開始中文教學,要把對中文的熱情,繼續發揚起來。她和先生都是專職創作者,一人寫鬼怪小說,一人寫散文。新井一二三把中文當作日本護照以外的另一本通行證,或者說哆啦A夢的任意門,大膽地走世界各地。她曾在中國坐火車旅行;在加拿大打入華人藝術圈;在紐約唐人街拍攝紀錄片;在香港開設專欄,做特約採訪。本文選自她最新譯成中文的隨筆集《我和中文談戀愛》,講述她與中文」談戀愛「的經歷。
  • 漲知識,為什麼國產車按鍵標識都用英文,而不用中文呢?
    要費半天勁才能熟悉,引得眾多車主抱怨,合資車用英文標識就算了,為什麼國產車按鍵標識不能用中文呢?今天小編給大家解釋下,為什麼國產車按鍵標識都用英文,而不用中文。1、歷史原因汽車最早生產出來的時候,全球貿易還沒有這麼發達只能在原廠地銷售,後來隨著汽車工業發展大批量出口,此時恰好遇到英國瘋狂擴張,英語成為了世界上適用範圍最廣的語言,成為國際通用語言,汽車作為全球性貨物,按鍵標識自然用英語。
  • 中文能成為世界語言嗎?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及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但中文的國際地位顯然並不匹配。中文是最簡潔效率最高的文字大家都知道聯合國有五種工作語言,其中之一是中文,聯合國每發一份文件必是五種語言各一份,在五種文本中,每次都是中文的文本最簡潔,本子最薄,也就是中文用最少的文字解決了同樣的問題。
  • 中文能否成為世界語言?中文為何要成為世界語言?
    微信為何在世界範圍內競爭不過facebook?從技術和功能多樣性來說,微信完全碾壓facebook,但微信是中文用戶為主體的app,facebook以英文用戶為主體,雖然微信也有英文版,但在國外形不成英文生態圈,用戶以華人為主。很多外國留學生在中國也用微信,但回到自己國家,微信就成了落單的孤雁,因為周圍沒人用。
  • 「中文都學不好,更別說英語」中的「更別說」用英文如何表達?
    在留言區發現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就是「中文都學不好,更別說英語」,其實就這個問題而言,個人覺得中文會比英文難學的多得多,以至於沒有幾個人敢出來班門弄斧。而英語,隨著中國的發展,跨國際交流已經是必不可少的了,身邊隨處可見能與老外侃侃而談的人,所以語言的學習不可忽視。
  • 這個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韓國人震驚世界!
    網友對此也是無限調侃:你才是最拉不住的那一個好吧~~一方面,漢語確實是博大精深;另一方面,The Shy的中文還要加油啊!如果能做到正常溝通,相信IG會更上一層樓。反觀IG戰隊的另一位韓國選手rookie,來中國也沒幾年,中文卻好得令人髮指!每次接受採訪,rookie都會用中文進行回答。
  • 中文怎樣才能成為世界通用第二語言
    增加中文的科技含量    中文要成為世界的公共產品,特別是要成為世界第二語言,必須要有三個方面的條件:第一,中文必須負載有人類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第二,中文自身要高度的豐富且具有一定的規範性;第三,要具有先進的中文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
  • 用英文「表達地址」全解析!
    那麼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精確地學會使用英文的表達地址信息。對於那些不會或者不太清楚如何用英文來表達地址信息, 那麼這篇文章將會是非常有利於自己的準確的使用英文表達地址。我們正常的習慣用中文地址的排列順序是由大到小,如:X國x省x市x區x路x號,但是英文地址的表達剛好相反,是由小到大,那麼英文的表達怎麼說尼?
  • 如何做到說英語時用英語思維:beckon的big word表達
    如何做到說英語時用英語思維:beckon的big word表達曾經看到一條題為「如何做到說英語時用英語思維?」的英語學習視頻,其中的內容我沒看,不知道它是怎麼說的。然而,它的標題「如何做到說英語時用英語思維:beckon的big word表達做到說英語時用英語思維?」
  • 中文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語言,日本人:牛批!
    在當今世界要想成為優秀精英人才,怎麼著不還得會兩門外語麼。關注我們世界view的小夥伴大多都是和外語經常打交道的人,都體會過學習語言的艱辛,也自然能明白學語言的樂趣所在。而如今風水輪流轉,天道好輪迴,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開始為我國博大精深的漢語所困了。比如語言文字和漢語有諸多相通之處的日本人就很疑惑:為什麼中文的語法很簡單但卻被稱為最難的語言呢?
  • 全球中文學習平臺落戶青島 推動中文學習走向世界
    接下來,青島市將連同科大訊飛共同建設全球中文學習平臺總部基地,打造「語言智能研發中心、學習資源中心、教研培訓中心、運營推廣中心」等四大中心,推動中文學習走向世界。記者採訪了解到,平臺可以通過沉浸式人機互動學習方式,幫助學習者在角色扮演中掌握地道中文表達。國際版App目前支持中、英、日、韓、俄、泰六種語言,接下來還將不斷增加語種。同時,該平臺還發揮著語言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平臺下的「語言扶貧APP」 目前已在雲南、四川、西藏、新疆、青海、甘肅等地應用,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認讀常用規範漢字、掌握日常生活用語,累計用戶89萬人。
  • 全球中文學習平臺落戶青島,推動中文學習走向世界
    全球中文學習平臺利用智能語音和人工智慧技術服務海內外中文學習者,旨在建成適應面廣、權威性強的全球中文學習第一門戶,自上線至今累計註冊用戶已超過190萬,應用覆蓋全球169個國家。接下來,青島市將連同科大訊飛共同建設全球中文學習平臺總部基地,打造「語言智能研發中心、學習資源中心、教研培訓中心、運營推廣中心」等四大中心,推動中文學習走向世界。